Overeating damages the spleen and stomach

食傷脾胃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5-02-08

同名證候
食積食滯停胃食滯脾胃食傷疳積

食傷脾胃證是由於飲食不節制,導致食物積滯於中焦(即食滯中阻),進而引起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失常,以及氣機升降失調的一系列臨床表現。

中焦主要包括脾和胃,其中脾負責運化水穀精微,胃負責初步接受和容納食物。

如果飲食不規律或過量,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積滯於中焦(脾、胃、肝、膽以及與消化系統)。

此時,可能出現食慾不振、厭食、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更進一步,脾胃氣機升降的失調還可能引發呃逆、噯氣、胃酸逆流等不適。

年節期間吃太多的人,很容易出現食傷脾胃
年節期間吃太多的人,很容易出現食傷脾胃

遠從《黃帝內經》內經就開始討論食傷脾胃證,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 飲食不規律:長期飲食不規律,如饑餓時不及時進食,吃飽後仍暴飲暴食,或過度飲食無度,都會損傷脾胃,影響其正常功能(註1)。
  2. 過食肥甘厚膩、偏好特定味道:高脂肪、高糖類食物難以消化,若攝取過量,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偏好特定味道也會導致脾胃失調。
  3. 嗜食生冷或過熱:生冷食物性質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的陽氣,導致脾胃虛寒。反過來,食燥熱食物又易導致腸胃積熱,進而影響消化機能。
  4. 過多油膩或不潔飲食:油膩食物難以消化,容易導致脾胃壅滯,使消化功能減弱。此外,進食不潔食物可能導致脾胃受邪,引發胃腸不適或感染。

食傷脾胃證的主要症狀有以下幾點:

  • 胃院脹滿疼痛:食滯中阻,氣機不暢,所以出現胃脘脹滿、疼痛。
  • 拒按:胃脘部痞硬,按壓時感到不適。
  • 嘔吐不消化食物:胃失和降,嘔吐不消化的食物。
  • 胃酸逆流:胃氣上逆,出現胃酸逆流
  • 進食後更加不適:食滯中阻,吃東西之後感到更加不舒服。
  • 吐後反而舒服:吐出不消化食物,則胃中暫時舒緩,所以嘔吐之後反而感到舒服。
  • 噯氣:胃氣上逆,容易出現噯氣。
  • 食慾不佳、厭食:脾胃受損,納化失常,所以食慾不佳、不想吃東西。
  • 腸鳴腹痛:食滯中阻,氣機不暢,所以腸鳴腹痛
  • 腹瀉或大便秘結穢臭:脾胃失調,傳導失常,所以腹瀉或大便秘結、大便很臭。
  • 舌苔厚膩:脾胃濕濁,故舌苔厚膩。
  • 脈滑或弦滑:食滯中阻,氣機不暢,故脈滑或弦滑。

食傷脾胃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胃痛」、「嘔吐」、「泄瀉」…等等。常常與「脾胃陽虛證」、「肝胃不和證」一起討論。

食傷脾胃證若不改善,容易演變為「脾胃虛寒證」
食傷脾胃證若不改善,容易演變為「脾胃虛寒證」

食傷脾胃證多為新病,治療及時即可痊癒。如果不加以治療時日過久,傷津脫液將導致脾胃虛弱造成「脾胃虛寒」之證,因此脾胃陽虛證可由脾胃氣虛發展而來,表現為「一派虛寒」之象。

「肝胃不和證」是因肝郁氣滯、疏洩失職,橫逆犯胃,氣機阻滯。食傷脾胃證主要因為飲食不節,食滯中阻,脾胃運化失常所致。前者無形之氣痛,後者為有形之實痛。

食傷脾胃證的治療原則是:消食導滯,健脾和胃。預防食傷脾胃證的方法,主要就是飲食有節,飢飽適度,避免暴飲暴食,少吃肥甘、生冷、油膩或不潔之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勞累,平時多活動不要久坐。

從古至今長壽的人都強調,飲食要有節度:「大凡食無定時,過饑和過飽,都易傷脾胃,脾胃損傷,則諸病叢生」。這將是善於養生者,預防所有疾病的基本功。

可別小看食傷脾胃證對身體的影響,2025年過年期間有會員就分享,她長期睡眠中斷,經常睡到一半醒來。

自從服用了「枳實消痞丸」之後,就明顯改善了,可見平常不運動,脾胃堆積了過多的食物,也會造成睡眠障礙。


註1:朱星.《內經》對食傷證治的論述及主要成就[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2

造成食傷脾胃的主要原因

了解3種常見致病因素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1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苔黃膩
2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弦脈滑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氣喘消化不良嘔吐腹瀉噯氣食慾不振腹中有鳴叫聲大便非常臭口臭大便秘結經常放屁胃腸脹氣嘴中感到酸酸的胃酸食道逆流腹痛肚臍周圍腹痛上腹胃脘痛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睡眠時磨牙胃損傷疼痛虛弱厭食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食傷脾胃證經常是臨時產生的症狀,其經絡型態有多種可能性,主要見於脾經長期虛證者,脾胃功能不佳者較容易出現食傷脾胃證。

脾經在夏季容易出現虛證,冬季膽經與胃經都容易出現虛證,所以一年四季只要飲食不調,都有可能出現食傷脾胃證。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景岳全書.雜證謨》:「傷食者,必惡食。」
  • 《筆花醫鏡》:「食積者,肚腹必硬,膨脹拒按,吞酸噯腐,不思飲食,保和丸、大和中飲等消之。」
  • 《金匱翼.卷二》「傷食與停食宜分兩項。傷食者,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論食之多少,或當食而怒,或當食而病,在氣結而不能化也。治傷食宜偏重於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則偏重千氣,惟理氣而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可用也。大都傷食當分上中下三焦,而停食則專在胃院也。」
  • 《醫學正傳.胃院痛》篇:「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熬,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院疼痛。」
  • 《景岳全書.洩瀉》篇:「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湮,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