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實導滯丸

ZHI SHI DAO ZHI WAN | 更多圖表

其他名稱:導氣枳實丸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3%
肝經 12%
大腸經 12%
小腸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膽經 3%
肺經 3%
腎經 2%
膀胱經 1%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枳實導滯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枳實導滯丸主治的腹脹便祕等症狀。

2. 推動藥力:大黃味苦性寒,可促進藥物向下運行,幫助枳實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導滯消積的作用。同時,大黃還能抑制腸道菌羣的繁殖,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胃功能。

總之,大黃在枳實導滯丸中起著重要的瀉下通便和推動藥力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枳實導滯丸以枳實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在於枳實具有以下特性:

  1. 破氣消積: 枳實味苦性寒,能破氣消積,對於食積、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吞酸等症狀有顯著效果,能促進消化,緩解腸胃不適。
  2. 行氣導滯: 枳實能行氣導滯,通利腸道,促進排泄,對於便祕、大便不通等問題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枳實作為枳實導滯丸的主要藥材,能有效改善因食積氣滯引起的各種症狀,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枳實導滯丸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 神麴爲麥曲,性溫,善於消食導滯,能助枳實消導積滯,改善食積不化、腹脹便祕等症狀。
  2. 健脾和胃: 神麴具備健脾和胃的作用,可緩解因食積導致的脾胃虛弱,增強消化功能,協調枳實的攻下之性,避免損傷脾胃。

神麴與枳實相輔相成,既能消食導滯,又能健脾和胃,使方劑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枳實導滯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

枳實導滯丸以理氣消積為主,但脾胃虛弱者,往往脾失健運,水濕停滯,加重積滯。茯苓能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消腫,配合枳實等藥物,有助於消積導滯,更能防止積滯日久化熱,提升療效。

枳實導滯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枳實導滯丸以瀉下導滯為主要功效,但若脾胃濕熱較重,則單純瀉下易致脾胃受損。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燥濕,可輔助瀉下,避免傷及脾胃。
  2. 抑制過度瀉下: 枳實導滯丸中枳實、厚朴等藥性偏峻,易導致瀉下過度,引起腹瀉不止。黃芩具有收斂止瀉作用,可緩和峻下之性,防止瀉下過度,使藥效更加平和。

總而言之,黃芩在枳實導滯丸中起到清熱燥濕、緩和峻下的作用,使其藥效更加平衡,避免傷及脾胃。

枳實導滯丸中加入黃連,看似與方劑的主旨「導滯」相悖,實則暗藏玄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妙。

其一,黃連苦寒,能瀉心火,而枳實、厚朴等藥性燥烈,易傷脾胃,黃連的加入可起到清熱瀉火,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引發副作用。

其二,黃連能抑制腸道菌羣的過度繁殖,減少腸道產氣,配合枳實、厚朴等理氣消積藥,共同達到消食導滯、緩解腹脹的效果。

因此,黃連的加入,不僅僅是為了清熱瀉火,更是為了平衡藥性,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枳實導滯丸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和胃,助消化: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和胃止嘔之效。枳實導滯丸以瀉為主,但同時也要顧及脾胃功能,白朮能健脾和胃,避免瀉藥傷脾,有助於促進消化吸收,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2. 緩解腹瀉: 枳實導滯丸主要用於治療食積氣滯、腹脹便祕等症,但有些情況下也會出現腹瀉。白朮能燥濕止瀉,可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維持腸道功能平衡。

枳實導滯丸中加入澤瀉,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瀉火除煩的功效。

枳實導滯丸主治濕熱蘊積、氣機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納呆、噯氣泛酸等症。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可利水滲濕,瀉火除煩。其利水滲濕作用能協助枳實、厚朴等藥物疏泄脾胃濕熱,而瀉火除煩作用則可緩解濕熱所致的胸悶煩躁等症狀。

因此,澤瀉的加入既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又能增強藥效,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枳實導滯丸,為李杲所創,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下。「功用」消食導滯,清熱利濕。主治濕熱食積證,脘腹脹痛,下痢泄瀉,或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沉有力。

本方證的成因是飲食積滯較久,生濕化熱,或素有濕熱又與食積互結於腸胃,即濕熱食積證。食積內停,阻遏氣機,則脘腹脹痛,濕熱積滯下迫,故下痢或腹瀉。

若潯熱積滯內壅,腑氣不通,又可見大便秘結。而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沉有力,皆為濕熱徵象。

食積與濕熱並存,法當消食導滯與消利濕熱兼施,方中大黃用量較重,目的在於攻積瀉熱,使積熱從大便而下。

枳實行氣導滯消積,既除病滿脹痛,又增大黃瀉下之功,《藥品化義》卷2謂其「專泄胃實,開導堅結.....逐宿食,破結胸,通便秘」。該兩藥對於下痢或泄瀉,則體現了「通因通用」治法。

神曲功能消食和胃,與大黃、枳實相合,共除致病之因,亦為臣藥。佐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止痢,茯苓、澤瀉利水滲濕止瀉,可使濕熱從小便分消,與通腑之大黃相配,使「邪有出路」

白朮健脾燥濕益氣,以收攻積而不傷正之效。諸藥合用,共達食消積去,熱清濕化的目的,對於濕熱食積證較重者尤為適宜。

本方的配伍特點:方中消下與清利並用,但以消下為主。妙在有自朮一味,以兼顧正氣,使祛邪又不傷正。

本方現常用於胃腸功能紊亂、細菌性痢疾、腸炎、消化不良等屬於濕熱食積者。

傳統服藥法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食遠溫開水送下(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水泛小丸,每服6~9g,食後溫開水送下,每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痢無積滯者不可使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腸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胃下垂

相同名稱方劑


枳實導滯丸, 出處:《內外傷辨》卷下。 組成:大黃1兩,枳實(麸炒、去瓤)5錢,神曲(炒)5錢,茯苓(去皮)3錢,黃芩(去腐)3錢,黃連(揀淨)3錢,白朮3錢,澤瀉2錢。 主治:祛濕清熱,消積導滯。主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脾胃濕熱引起的胸滿腹痛,消化不良,積滯瀉泄,或下痢膿血,裏急後重。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