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陽虛證是指中焦陽虛,陰寒內盛,納運無權而造成的水谷不化、水濕內停,陽氣不能溫煦臟腑四肢的概稱。經常是過食生冷、服藥過寒、久病失養,或腎陽不足,脾失溫煦所造成。
常見的虛寒性胃痛、腹痛都是起因於此證,所謂「虛則喜按,寒則喜溫」,這種腹痛痛勢綿綿,喜暖、喜按,飢餓或勞累後痛更嚴重,吃了一些食物或休息之後會緩解。由於脾胃陽氣虛弱,升降失常而導致胃氣上逆,容易造成呃逆、嘔吐,吐出之物多未經消化。
由於脾胃陽虛,陰寒內盛,火氣不足、寒濕不化,留滯腸中,所以容易出現慢性腹瀉、腸鳴腹痛、大便次數增加,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此證也容易出現水液積聚的「飲證」,這是因為脾陽虛,體內水液停積,不得輸化所造成。由於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則行,因此必須以溫陽之法改善。
本證的主要症狀是:肚子冷痛、泛吐清水或痰涎、食慾不佳、腸鳴、腹瀉、大便溏薄、四肢發冷不溫、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頭暈、唇淡、舌質胖嫩、苔白或滑、脈虛弱或沈細。
改善脾胃陽虛證的方法,主要就是溫陽健脾、益氣和胃,重在扶正,寒濕一去,脾陽得展,則諸症可解。
脾胃陽虛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虛勞」、「胃院痛」、「腹痛」、「嘔吐」、「呃逆」、「反胃」、「洩瀉」、「痢疾」、「便血」、「水腫」、「飲證」等疾病中。本證通常與「脾氣虛證」、「脾腎陽虛證」一起討論。
脾氣虛證是脾失健運最常見的一種表現,脾陽虛可視為「脾氣虛」的進一步發展,因為陽虛則寒,脾胃陽虛證相關症狀較脾氣虛證嚴重之外,還兼有陽虛生內寒的表現,所以脾胃陽虛證的寒象比較突出。
所謂「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之運化功能賴命門之火的溫助,而腎藏之精,須脾轉輸精氣以充養,這是先後天相互依存的內在關係。
脾陽虛衰日久,可累及於腎,而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脾失溫煦,必導致脾陽虛衰。所以,脾腎陽虛證多由腎陽虛衰,脾失溫養所造成。若命門火衰,下焦寒水上凌,造成「水反侮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