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建中湯

Huang Qi Jia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0%
胃經 16%
肝經 9%
心經 8%
腎經 8%
膀胱經 4%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建中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氣,調和營衛:黃耆為補氣要藥,溫陽健脾,而桂枝性溫,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溫陽補氣,調和營衛,可改善氣虛陽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倦怠乏力等。
  2. 緩解脾胃虛寒,促進消化:桂枝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能,能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與黃耆配合,能溫補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生薑性溫,能溫中散寒,與黃耆、甘草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補中益氣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導致腹痛、腹瀉等症狀,生薑可溫暖脾胃,緩解寒氣,促進消化吸收。

其二,生薑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可緩解風寒引起的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狀。黃耆建中湯本身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加入生薑後,更能有效地驅散體內寒氣,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身體恢復。

黃耆建中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中益氣: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與黃耆同用,可增強補氣健脾之力,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黃耆性微溫,味甘,偏於燥性。大棗性溫味甘,偏於潤性,可以緩和黃耆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脾胃虛弱,健脾益氣: 黃耆補氣,而白芍則能養血柔肝,兩者相輔相成,協同作用於脾胃,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血不足,達到健脾益氣的功效。
  2. 調和營衛,止痛安神: 白芍能斂陰止痛,緩解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而黃耆則補氣益血,有助於氣血流通,共同達到止痛安神的效果。

因此,白芍在黃耆建中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與黃耆協同作用,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問題,達到健脾益氣、止痛安神的功效。

黃耆建中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黃耆為補氣藥之首,性溫和,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胃。建中湯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黃耆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其消化吸收功能,從而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各種症狀。
  2. 扶正祛邪: 黃耆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建中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各種疾病,而黃耆則能扶正固本,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疾病反覆發作。

黃耆建中湯中添加飴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增進脾胃功能: 黃耆建中湯屬於溫補脾胃的方劑,飴糖性味甘溫,能和中補脾,緩解藥性之燥,避免傷胃。同時,飴糖有助於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藥效。
  2. 調和藥味,提高口感: 中藥材往往具有苦、辛、酸等味道,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服用起來較為困難。飴糖的甜味可以調和藥味,提高藥物的口感,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從而提升服藥的依從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建中湯」,是選用多種中藥材配伍而成的方劑,具有補益氣血、健脾益胃、溫陽補腎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陽虛等症狀。

這個方子來源於一本古老的醫書叫做《傷寒雜病論》。這本書記載了許多治療疾病的方法,黃耆建中湯就是其中一種。這個方子的成分有七種藥材,將這些藥材加在一起,用水1.5公升(大約六碗水)來煎煮,最後濃縮到只剩600毫升(約兩碗半)的藥汁。然後加入膠飴(一種像麥芽糖一樣的東西),再用小火慢慢加熱,直到膠飴完全溶解在藥汁裏。

服用方法是,每天分三次喝完這600毫升的藥汁,每次喝200毫升(約一碗)。

傳統上認爲,這個方子的主要功效是溫養身體內部,補足氣力,使身體內部環境和諧,緩解急症。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幫助提升體力,讓身體感到溫暖舒適,並且對於一些突然發作的不適有緩解作用。

傳統服藥法


上七味,以水1.5升,煮取600毫升,入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每次200毫升,日三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嘔吐及中滿者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經常疲勞想睡左下腹側部痛四肢痿軟無力口瘡嘴破口角炎大汗淋漓,留特別多汗下腹部痛腹瀉伴隨不消化食物上腹胃脘痛肚臍周圍腹痛右下腹側部痛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糖尿病氣喘心絞痛痤瘡肺結核胰臟炎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建中湯,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組成:黃耆、人參、桔梗、白芍藥、甘草各等分。 主治:裏虛,腹中痛。

黃耆建中湯, 出處:《痘學真傳》卷七。 組成:人參1錢,黃耆1錢,甘菊花1錢,白芍藥2錢,桂枝5分。 主治:痘自7-8朝以後,內毒已解,而餘毒未盡,如中虛腹響,肢冷汗出,精神倦者。

黃耆建中湯, 出處:《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組成:黃耆2錢,白芍2錢,肉桂7分,人參1錢,甘草5分。 主治:陽明病汗多或反無汗,如蟲行皮中狀者。痘瘡遍身起發,惟四肢不起者;痘瘡發熱腹痛,大便自利者。

黃耆建中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小建中湯加黃耆1兩半。 主治:溫養中氣。主治:虛勞病,陰陽氣血俱虛,裏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羸瘦,面色無華,心悸短氣,自汗盜汗。現用於胃、心、肺等慢性消耗性疾患。

黃耆建中湯, 出處:《肘後方》卷四。 組成:小建中湯加黃耆2兩,人參2兩。 主治: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若四肢沉滯,骨肉疼酸,吸吸少氣,行動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戚,多卧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纔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則難可振復。

黃耆建中湯, 出處:《百一》卷四引陸彥安方。 組成:黃耆3分(去蘆),白朮3分,枳殼3分(湯浸,去瓤),前胡3分,杏仁2分(去皮尖),柴胡2分(銀州者),人參2分,白茯苓2分,甘草2分,當歸2分,川芎2分,半夏2分(湯洗7次),黃芩2分,白芍藥2分,羚羊角2分,生地黃2分,麥門冬(去心)2分。 主治:虛勞有熱,胸中煩,手足熱,心怔忡,口苦咽乾,咳嗽潮熱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