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虛寒證,是因為體內陽氣衰弱,寒濁之氣停聚於大腸,導致傳導失常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
此證常見於寒性陽虛體質的人,或食用太多生冷物質,胃腸陽氣受損,或久病之人陽氣不足,導致大腸氣虛,寒邪留在體內所造成。
大腸虛寒證,通常是脾、腎陽氣不足所導致,雖然其病位在大腸,病本卻在脾腎。所以大腸虛寒證,通常源自於「脾腎陽虛」。
當「脾腎陽虛」時,體內寒濕,這種寒濕侵犯脾胃,或是原本就是寒性陽虛體質的人,寒濕往下造成大腸虛寒。
久病的人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暖脾胃,造成脾腎陽虛,水穀不化,腹瀉脫肛,因而出現大腸虛寒症。
快速理解大腸虛寒證 長期氣虛下陷(中氣下陷證)的人,容易疲勞、腹瀉,小腹氣血不足,造成脫肛現象。常食用冰冷食物或寒涼中藥的人,因為胃腸陽氣受損,腸道受寒,濁陰內聚,陽氣不通,津液不行,以致大便糟粕難於傳送,造成慢性腹瀉或虛寒便秘。
《難經.五十七難》上提到:「大腸洩者,食巳窘迫,大便色白。」大腸虛寒時,容易出現清晨黎明之前臍腹作痛,「完谷不化」,食物無法完全消化,腹瀉味道卻不臭。甚至有時候會脫肛、大便失禁。
常見的症狀是:肚子隱隱作痛,溫暖腹部或按摩腹部後會舒服,四肢冰冷、腸鳴、腹瀉,大便顏色淺、或是嚴重便祕、舌淡、苔白滑、脈象沉遲。
由於大腸經通往肩頸與口鼻,因此亦可見到媽媽手(手腕橈側痛),咽喉痛、食指痛、大拇指痛、牙齒痛、肩頸酸痛、甲狀腺腫、流鼻涕與鼻炎、眼睛癢、皮膚搔癢、痔瘡...等等。
除了服用相關中藥,經常艾灸或遠紅外線照射腹部穴道,拍打按摩相關經絡穴道亦可改善。
大腸虛寒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洩瀉」、「久痢」、「腹痛」或「便秘」等疾病中。
本證常與「大腸津虧證」、「脾胃陽虛證」一起討論。大腸津虧證是體內陰津不足,或是體內過熱,大腸失於濡潤,傳導不利而大便燥結難下,口乾舌燥,舌紅少津。大腸虛寒證屬陽氣不足,體寒所造成。
脾胃陽虛證與大腸虛寒證類似。脾胃陽虛病在中焦,大腸虛寒證病在下焦,通常這兩證都會是一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