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臟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養臟湯旨在滋養臟腑,而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難以滋養臟腑。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充足,為滋養臟腑提供物質基礎。
- 固護脾陽:白朮能溫脾陽,固護脾氣,防止脾陽不足而導致脾虛濕困。養臟湯多用於脾虛濕困、氣血不足所致的臟腑虛損,白朮能溫脾陽,提升脾臟運化水濕的能力,使濕氣不致困脾,進而有助於滋養臟腑,恢復其正常功能。
養臟湯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滋陰養血,柔肝緩急: 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滋陰養血、柔肝緩急的功效。養臟湯主治心肝脾腎臟氣虛損,因此白芍可以滋養肝血,緩解肝氣鬱滯,起到養護臟腑的作用。
- 配伍協調,增效減毒: 白芍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白芍與黃芪、當歸等藥物配合,可以更有效地補益氣血;與甘草、生地等藥物配合,可以更有效地滋陰清熱。同時,白芍也能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起到保護臟腑的作用。
養臟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寧心安神,益氣健脾:茯神性味甘平,歸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益氣健脾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茯神能起到緩解作用,有助於整體氣血的恢復,進而達到養臟的效果。
- 配伍增效:茯神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例如與黃芪、黨參等補氣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補氣效果;與酸棗仁、柏子仁等安神藥材配伍,可以增強安神效果。這有利於整體方劑功效的提升,更有效地達到養臟的目的。
養臟湯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行氣,改善氣血循環: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臟腑氣血運行,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臟器功能的恢復。
- 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 川芎入肝經、心包經,能疏通經絡,調節氣血運行,改善肝氣鬱結、心血瘀阻等症狀,從而促進臟腑功能的恢復。
此外,川芎還能止痛,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緩解因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疼痛。
養臟湯方劑中添加藿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芳香化濕,解暑清熱: 藿香氣味芳香,性微溫,擅長化解暑濕之邪,並清熱解暑。對於因暑濕內蘊導致的脾胃不和、胸悶納呆等症狀,藿香能有效改善。
二、 健脾理氣,和胃止嘔: 藿香具有理氣健脾的功效,能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並能止嘔止瀉,緩解因暑濕所致的胃氣不舒、嘔吐腹瀉等症狀。
因此,在養臟湯中加入藿香,可起到化濕解暑、健脾理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暑濕內蘊導致的脾胃失調等問題。
養臟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養臟湯中可能包含多種藥材,藥性或有偏性,甘草能起到緩解藥性過於峻猛、協調藥性作用,使藥物更平和地作用於人體。
- 益氣健脾: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還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養臟湯多用於補益臟腑、改善虛弱症狀,甘草的益氣健脾作用能增強藥效,使補益的效果更顯著。
總而言之,甘草在養臟湯中既能調和藥性,又能益氣健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養臟湯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其行氣止痛和健脾消食的功效。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行氣止痛的特性,能疏通脾胃氣機,緩解因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而健脾消食的作用,則有助於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改善脾虛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
總之,木香在養臟湯中,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健脾益氣、行氣止痛的效果,進而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身體康復。
養臟湯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鈎藤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養臟湯多用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耳鳴、失眠等症,而鈎藤可平抑肝陽,熄滅風邪,起到輔助安神定志的作用。
- 舒筋活絡:鈎藤兼具舒筋活絡之效,能改善因肝腎陰虛導致的筋脈失養、肢體麻木等症狀。這與養臟湯滋養肝腎、改善體質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總之,鈎藤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發揮養臟湯平肝熄風、舒筋活絡的作用,使藥效更全面,療效更佳。
養臟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養臟湯多用於腎虛水腫、脾虛濕盛等症狀,澤瀉可以幫助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
- 清熱解毒: 澤瀉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熱毒,改善因熱毒導致的口渴、尿赤等症狀。
因此,澤瀉在養臟湯中發揮著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虛水腫、脾虛濕盛等症狀。
養臟湯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1. 溫腎助陽: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腎經,能溫腎陽,助元氣,對於脾腎陽虛、畏寒肢冷、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2. 溫中行氣:肉荳蔻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效。
因此,養臟湯中加入肉荳蔻,可起到溫腎助陽、溫中行氣的功效,對於脾腎陽虛、脾胃虛寒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主治功效
養臟湯:中醫經典方劑,調理嬰兒出生後全身青白色、哭泣不止
中藥方劑「養臟湯」,以其獨特組成和療效,在臨牀上廣泛應用。
組成: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茯神:**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藿香:**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鈎藤:**平肝息風、清熱瀉火。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肉荳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
主治:
嬰兒出生後全身青白色,沒有血色,晝夜啼哭不止,身體彎曲成弓形,肚子脹滿不吃奶,大便青白色。
功效:
補氣養血,活血化瘀,健脾益胃,利水滲濕。
用法用量:
口服,每日1劑,水煎服。
禁忌:
孕婦禁用。
總結:
中藥方劑「養臟湯」,組成精妙,療效顯著,在臨牀上廣泛應用於治療嬰兒出生後全身青白色、哭泣不止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川當歸1兩,沈香半兩,丁香半兩,白朮半兩,桂心半兩,川芎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1錢,水8分,入生薑2片,煎至4分,去滓放溫,時時滴口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臟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五倍子、白礬、蛇床子各等分。 主治:小兒久痢臟寒,肛門出不收。
養臟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川當歸1兩,沉香半兩,丁香半兩,白朮半兩,桂心半兩,川芎半兩,木香半兩。 主治:躽啼。
養臟湯,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一。 組成:白朮、厚朴、陳皮、茯苓、甘草、槟榔、枳殼、木香、黃連、芍藥、蓮肉、訶子。 主治:平調臟腑,去積和中。主治:痢疾。
養臟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張渙方。 組成:當歸(洗,焙乾)1兩,烏梅肉(炒乾)1兩,乾薑1兩,黃耆1兩,白朮(炮)1兩,龍骨1兩。 主治:白痢頻並。
養臟湯, 出處:《陳氏幼科秘訣》。 組成:白朮8分,芍藥6分,茯神7分,川芎5分,藿香6分,甘草4分,木香3分,鉤藤3分,澤瀉7分,肉豆蔻7分。 主治:小兒生下身青白無血色,日夜啼不止,體仰而躽,腹滿不乳,大便青白。
養臟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七引張渙方。 組成:川當歸1兩,沉香半兩,丁香半兩,白朮半兩,桂心半兩,川芎半兩。 主治:躽啼。嬰兒在胎之時,其母親將養一切不如法,及取涼飲冷過度,冷氣入兒腹胃,使胎氣不強,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