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陽虛又稱「命門火衰」,腎陽的相似名詞有「元陽」、「真陽」、「真火」、「命門之火」、「先天之火」…等名稱,腎陽虛是體內先天之陽氣不足,體內溫陽不足、水濕內盛或性機能衰弱…等等臨床表現的概稱。
因為體內陽氣不足,身體無法得到陽氣的溫暖,所以四肢怕冷。而「
腰為腎之府」,腎陽虛則腰酸、膝蓋酸痛發冷。由於「腎主氣化而藏精」,
主生殖與生長髮育、「開竅于二陰」,命門火衰陽氣不足,因此精氣不固,男子出現陽萎、滑精,女子白帶、子宮寒冷不孕。 腎主水、主納氣,生髓、主骨,開竅於耳,其華在發。腎陽虛無法化氣,體內水濕逗留而出現水腫。把脈時的尺脈反映出腎氣狀態,所以腎陽虛時尺脈出現沉脈、細脈或遲脈,面色發白、苔白。
腎陽虛證常見於古代疾病「虛勞」、「陽萎」、「癃閉」、「水腫」、「洩瀉」、「帶下」、「哮喘」…等等疾病中。別。本證通常與「腎氣虛證」、「腎陰陽兩虛證」、「脾腎陽虛證」、「心腎陽虛證」一起探討。
腎陽的概念較腎氣廣泛,腎陽虛證包含腎氣虛證,腎陽虛證可以說是腎氣虛證的進一步發展。腎氣虛證的原因與症狀與腎陽虛類似,只是病變尚未達到傷陽的階段。腎陽虛者會出現寒象,氣虛者寒象不明顯。
多數的時候,腎陽虛並不會單獨存在,而是會與其他臟腑共存。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腎陰陽兩虛證」也是由腎陽虛證發展來的。腎陰陽兩虛證除了有陽虛症狀,也會有陰虛症狀,例如:手足心熱、口乾咽燥、耳鳴盜汗…等等。
脾腎陽虛證也是與腎陽虛證一起常見的症狀,脾屬土,腎為水火之臟,土能制水,火能生土,脾腎兩臟的生理關係至為密切。脾腎兩陽皆虛,亦可因腎陽先虛,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土運失健,漸至脾陽虧虛。
心腎陽虛證與腎陽虛證也經常發生。心主君火,腎主相火,心陽助血運,腎陽司氣化,在病理狀態下,心腎之陽可以互相影響。心腎陽虛證與腎陽虛證雖然都有陽虛及水濕停留的見徵,但前者心陽亦虧,心主血,位於胸中,心陽虛則胸陽不展,血運不利,與單純腎陽虛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