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溜

KI07

英文名稱Fuliu

位置太谿穴上2寸,當跟腱的前緣

所屬經絡足少陰腎經

別名昌陽,伏白,外命

五俞穴經穴

可灸

最後更新日:2023-08-12

穴名介紹


「復溜穴」。「復」,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復溜名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再次吸熱蒸發上行,氣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復溜穴」。 「伏白」,「伏」,隱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氣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熱溜散的水氣隱伏著肺金之氣的涼濕之性。 「昌陽」。「昌」,昌盛繁榮也。「陽」,陽氣也。昌陽名意指腎經陽氣至本穴後才變為昌盛繁榮之狀。

解剖位置


  • 位於小腿後方,比目魚肌下端連接至跟腱的地方之內側。
  • 在此穴道的前方,有脛後動脈與靜脈通過。
  • 此處分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
  • 深層則有重要的脛神經穿過。

針刺方法


直刺0.5-0.7寸

穴道介紹


此穴道為腎經「經穴」,經常被用來補腎益氣,改善腰部酸脹,下肢無力、眼睛模糊...等等,中醫相關之脾臟、腎臟相關疾病諸如:腎炎、睪丸炎、腹脹、腹瀉、水腫、腰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尿路感染,女性白帶過多亦可改善。

復溜就是要讓停留下來的水液又重新流動起來。當人體內有淤血時,尿液、汗液和痰濕這些髒東西就會停留在體內不流動了。

凡是身體出現腫的地方都與復溜穴有關,例如膝蓋腫。因為腫就是有水液在哪裡停滯不流,瘀住了,而刺激復溜穴能讓它重新循環起來。

復溜穴的功效是補腎滋陰、利水消腫,改善整個腎的功能,解除腎功能失常所產生的各種症狀。腎功能失常會造成人體水液代謝失常,而復溜穴專門治療水液代謝失常。

復溜穴能治療自汗,盜汗之症。自汗就是待著的時候就出汗:盜汗就是睡覺的時侯在不知不覺中出汗,出汗不出汗都屬於代謝的問題。

復溜穴能治療腹瀉腹痛。腹瀉是因膀胱受堵,水液不走膀胱,而是走大腸的結果。揉了復溜穴之後,尿道一通,腹瀉自然就好了。

復溜穴有降血壓的功效,可配合尺澤穴,再揉復溜穴。揉尺澤穴是為了把上面的氣降下來,揉復溜穴是為了把降下來的氣給接收住,讓它固定下來。最後再揉太溪穴,才能真正把腎給補上,這是一步一步逐漸起效的。

復溜穴是治眼疾的要穴。當您有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症、眼腈脹痛、上眼皮無力等問題,揉復溜穴可以改善。

復溜穴能治改善哮喘。偏於虛寒的就去灸復溜穴,偏於實熱症的揉探即可,最好也配上尺澤穴。兩個穴一降一補才能最好的達到平衡身體的效果。

在實務上,主要被運用來改善以下4種症狀或疾病:

  1. 水循環障礙:體內水液代謝失常會出現水腫,肚子水聲、腰酸、腹痛、腹瀉,這如果是腎經造成的,就要按摩復溜穴。
  2. 出汗異常:自汗或盜汗均屬於人體水液代謝失常,艾灸復溜穴可以改善這兩種現象。
  3. 大小便異常:所謂「腎司二便」,與生殖系統密切相關,腎氣不足時就會尿失禁,因此大小便異常與尿路異常可以從此穴道下手。
  4. 眼經疾病:復溜穴是治療眼疾的要穴,可改善: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症、眼睛脹痛...等等。

穴道配伍


復溜穴配伍及原理分析

復溜穴,位於足少陰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強壯腰膝的功效。其配伍應用多樣,主要基於腎經與其他經絡的相互關係及臟腑功能的協調。

1. 復溜配中極、陰谷治癃閉:

此配伍針對下焦虛寒導致的排尿困難(癃閉)。中極穴為膀胱經募穴,主治膀胱疾患;陰谷穴為足太陰脾經穴,與腎經相通,共同調節下焦氣血運行。復溜穴補腎壯腰,與中極、陰谷協同作用,溫補下焦,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膀胱功能,從而緩解癃閉。原理在於溫補腎陽,通調下焦,利水通淋。

2. 復溜配後溪、陰郄治盜汗:

盜汗多由陰虛火旺引起,腎陰不足是重要病機之一。後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原穴,具有通利經脈、寧心安神的作用;陰郄穴為手少陰心經穴,具有滋陰降火的功能。此配伍中,復溜穴滋補腎陰,後溪、陰郄穴協同降火寧心,三穴合用,達到滋陰降火、平衡陰陽,從而止住盜汗。原理在於滋陰潛陽,斂汗固精。

3. 復溜配合谷調和營衛:

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復溜穴配合谷,可以調節營衛之氣的平衡,適用於多汗、少汗或無汗等營衛失調的症狀。此配伍主要通過調和氣血,平衡陰陽來調節汗液分泌。

4. 復溜配肝俞、脾俞舒肝益腎,健脾除濕:

肝俞、脾俞分別為肝經、脾經背俞穴。此配伍適用於泄瀉、水腫等脾腎虧虛、肝脾濕盛的病症。復溜穴補腎,肝俞、脾俞疏肝健脾、利濕,三穴合用,達到舒肝益腎,健脾除濕的效果,從而改善症狀。

針灸方法: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並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針灸手法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進行調整。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肺結核
  • 痢疾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糖尿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小兒麻痺後症候群
  •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 失明
  • 近視
  • 散光

耳與乳突疾病

  • 耳鳴
  • 耳聾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心絞痛
  • 痔瘡
  • 心臟病

呼吸系統疾病

  • 感冒

消化系統疾病

  • 大便秘結
  • 消化不良
  • 腹中有鳴叫聲
  • 慢性肝炎
  • 胃腸出血
  • 大腸激擾綜合症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坐骨神經痛
  • 背痛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排尿困難
  • 子宮崩漏
  • 尿道炎
  • 腎及輸尿管結石
  • 前列腺增生
  • 子宮發炎
  • 更年期綜合症

艾灸刮痧


艾灸復溜穴方法:

  1. 準備:
    • 艾條:選擇溫和的艾條,例如陳艾條。
    • 艾灸盒:可選用安全的艾灸盒,避免燙傷。
  2. 定位:
    • 找到太谿穴,然後向上量2寸,即為復溜穴。
  3. 點燃艾條:
    • 將艾條點燃,待其燃燒穩定後,即可開始艾灸。
  4. 施灸:
    • 將艾條懸於復溜穴上方約1-2釐米處,施灸10-15分鐘。
    • 過程中可以根據個人感受調整距離和時間。
  5. 注意事項:
    • 艾灸時應注意觀察施灸部位的皮膚反應,如出現紅腫、起泡等情況,應立即停止艾灸。
    • 艾灸後,應注意保暖,避免風寒侵襲。

遠紅外線加熱復溜穴方法:

  1. 準備:
    • 遠紅外線燈:選擇安全的遠紅外線燈,並確保燈體穩定。
    • 保護措施:準備毛巾等保護措施,防止燈光照射眼睛或其他部位。
  2. 定位:
    • 找到復溜穴位置。
  3. 加熱:
    • 將遠紅外線燈放置於復溜穴上方約10-15釐米處。
    • 加熱時間為10-15分鐘。
    • 過程中可以根據個人感受調整距離和時間。
  4. 注意事項:
    • 加熱時應注意觀察施灸部位的皮膚反應,如出現紅腫、起泡等情況,應立即停止加熱。
    • 加熱後,應注意保暖,避免風寒侵襲。
    • 勿讓遠紅外線燈直接照射眼睛,避免造成灼傷。

按摩推拿


復溜穴按摩方法:

  1. 準備姿勢: 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面,保持放鬆狀態。
  2. 定位穴位: 在腳踝內側,太谿穴向上2寸處,也就是跟腱前緣的位置。
  3. 施力方式: 使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復溜穴,力度適中,以感到酸脹為宜。
  4. 按摩手法: 以旋轉、揉按的方式進行,每次按揉100~200次,左右腳交替進行。
  5. 持續時間: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5-10分鐘。
  6. 注意事項: 按摩時,應避免過度用力,以免造成局部組織損傷。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按摩。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