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足少陰腎經

經絡運行時間:17:00-19:00

經絡屬性::五行: 陰陽:少陰

經絡對應::表裡對應:足太陽膀胱經。 臟腑別通對應:手少陽三焦經。同名對應:手少陰心經

相關臟腑或器官:脊椎、腎臟、膀胱、肝臟、橫隔膜、肺臟、心臟、喉嚨、舌頭

最後更新日:2022-10-09

足少陰腎經的基本介紹

https://static.cloudtcm.com/acupoint/KI-meridian.jpg

足少陰腎經是屬於陰經,運行時間是下午5:00-7:00。所以腎經有病的人,通常會在傍晚的時候特別疲累。許多婦女有腎虛的現象,但是在傍晚時卻必須煮飯給家裡的人,煮完飯後全身疲累無力,根本吃不下,就是因為腎經的異常所造成的。

分析腎經的症狀,必須區分以下三個方向來辨證:

1. 本經路線與聯繫臟器

腎經所走過的路線,會影響相關的臟腑或是器官。從腎經循行路線看來,腳心痛,腳內側痛,小腿大腿內側痛,下腹痛,胸痛,腰痛,就是在循行路線上,治療腎經異常所造成的痛證就是以這個為辨證基礎。

腎經還聯絡膀胱。並與肝、肺、心、喉、舌有聯繫,因此也會影響這些臟器的運作,尤其是腎經會影響肺,咽喉,舌頭,必須特別注意。

2. 主要影響臟腑的病候

腎經主要影響的臟腑是腎臟,依照中醫基礎理論,腎臟如果異常,會有生殖系統的問題,例如陽萎,遺精,子宮肌瘤等等。腎主水液運化,異常會造成泌尿排泄系統的問題,例如頻尿,多尿,便秘,腹瀉等等。

腎主納氣,因此腎臟異常會有呼吸系統的問題,例如氣喘,咳嗽。腎主骨,腎臟異常會有骨質的問題,例如:骨軟無力,骨質疏鬆症等等。腎臟還會影響到腦的發育,因此腎臟有問題,會有腦部疾病,耳鳴等現象。腎之華在髮,腎臟有問題的人頭髮生長會異長。腎開竅於耳,因此腎臟有問題會有耳朵的疾病。

《靈樞.經脈》提到:「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腎經異常時會出現以下病症:飢餓而不想進食,面色黯黑象漆柴、咳嗽痰唾帶血、喝喝氣急、剛坐下就想站起來、兩目視物模糊不清、心象懸空而不安,有如飢餓之感。腎氣虛的容易感到恐懼、心中怦怦跳動,好像有人要捉捕一樣。

骨頭的深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腎經所屬的穴道主治有「腎」方面所發生的病症,例如:口熱、舌乾燥、咽部發腫、氣上逆、喉嚨發乾而痛、心內煩擾且痛、黃疸、腹瀉、脊椎、大腿內側後邊痛、萎軟、厥冷、喜歡躺著,腳心發熱而痛。

3. 相互影響的經絡與臟腑病候

腎經與膀胱經互為表裡關係,因此腎經異常也會有膀胱經的病變。腎經與三焦經互為臟腑別通關係,因此腎經異常時也可以透過平衡三焦經來加以平衡經絡氣血。腎經與心經互為同名(少陰經)關係,因此腎經異常也會有心經相關的症狀。

腎臟同時也與許多臟腑有有交互影響。必須注意的是,過於驚恐的人會傷及腎臟,腎臟虛弱的人容易手腳冰冷。有許多經絡也是聯繫到腎臟,例如足太陽膀胱經「絡腎」,足少陰經別「上至腎」、衝脈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胞絡者「繫於腎」、督脈「貫脊屬腎」,又「絡腎」。

腎經異常的最大特點,就是傍晚的時候特別疲累,通常這種疲累會從下午就開始,許多媽媽在煮晚飯時特別疲累,就是腎經虛證所造成。

本經常見的疼痛

本經的常見症狀或疾病

足少陰腎經的27個穴道清單

足少陰腎經的影片介紹

props.

足少陰腎經相關文章資訊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草藥單方

本經常見之歸經食物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藥方劑

足少陰腎經的良導絡研究

  • 【良導絡實症】 相關部位:腦,生殖器,耳,骨,眼,鼻腔。實症抑制點:湧泉穴。主要生理症狀:生殖器病,口乾舌燥,下腹異常,性慾異常,喘咳,足熱,恍惚,耳鳴聾,血壓異常。

  • 【良導絡虛症】 相關部位:腦,生殖器,耳,骨,眼,鼻腔。虛症興奮點:復溜穴。主要生理症狀:性慾減退,耳鳴聾,健忘,暈眩,精神不振,腳腰冷,手足麻,排便異常,食無味。

相關經脈、別絡與絡脈

足少陰腎經經脈

《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

足少陰腎經經脈起於足小趾端下面,在此接納足太陽膀胱經之氣,從小趾起斜行於足底的足心處,從足心向內側斜行,經過距、跟、舟關節,至內踝後方,分出一小支,分布於足跟內面。

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主幹線經內踝後上行,沿腓腸肌內側面達膕窩內側,從此向上沿股內半腱肌與股薄肌之間到達恥骨,在恥骨後入腹中左右會合(中極、關元,為足三陰、任脈之會),上行至第二腰椎分支,分布於腎和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其幹線繼續上行,穿過肝與橫隔,分布於肺。其幹線沿氣管喉嚨上行分布於舌,並與分布於喉的會厭脈相連,在此分支,沿耳咽管分布於耳中。從肺門部分支,分布於心和胸中,在此銜接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經氣相溝通。

此外,有一腹外支,從恥骨下分出,在恥骨上千小腹,與衝脈並行於腹表,上行分布於腹中線外側半寸,胸中線與乳頭之間,至鎖骨下俞府穴,在此與腹內主幹線相接,此段線路為經穴經線體表部分。另有一支,在踝後分出,斜行足面至足大指,在此與足太陰脾經相聯繫,以交通兩經經氣。

足少陰腎經絡脈

《靈樞.經脈》: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者也。

足少陰腎經的絡脈起於內踝後下方足跟足少陰腎經的「大鐘穴」,在此分出兩支。第一支穿過跟腱與其表裡經足太陽膀胱經相銜接,組成表裡經經氣互相交流的通路。第二支沿腎經上行入腹,分布於心包以下的腰椎部分,為腎與腰椎之間連繫的主要通路。

足少陰腎經別絡

《靈樞.經別》:「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

足少陰腎經別絡起於膕內側的足少陰腎經,分出兩支:一支橫行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銜接,交通兩經經氣,一支沿腎經上行入腹,分支分布於腎,在第二腰椎處分支,穿出與帶脈相銜接。

其主支沿脊椎繼續上行,經過橫隔沿氣管分布於舌根,在此分支向後行穿過頸側的肌肉,與頸後的足太陽膀胱經又一次相會合。組成「六合」中的「第一合」。

皮部與經筋(肌肉筋膜)

《靈樞.經筋》:「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并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并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痙,在外者不能挽,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痺也。」

足少陰經筋,起於小趾下,斜行經足底至內踝之下,結於足跟(相關肌肉:趾長短屈肌及肌腱、腱鞘等),在此與足太陰經筋合。從足跟沿腓腸肌內側上行,結於膝關節下(相關肌肉:為腓腸肌內側頭),在此與足太陽經筋合。

從膝關節內側沿股內側上行,結於會陰部恥骨(相關肌肉:股內側肌、股簿肌、長收肌、縫匠肌下段等)。從會陰部上行入腹,沿脊椎的腹側兩旁,上行經項結於枕骨(相關肌肉:腰大肌和腰小肌、橫突間肌、多裂肌、頸長肌、頭夾肌等各肌肉的一部分),與足太陽經筋會合。

足少陰經筋病候:本經受風、濕、寒邪氣侵犯後,會發生經筋分布區肌肉疼痛;經氣不暢時,則發生腰肌疼痛,足底痙攣,經氣不足時,足部疼軟無力而冷心。

經筋的時令病候:陰曆八月為仲秋,氣候為氣主少陰,足少陰經易發生經氣不暢或閉塞,出現足底肌肉痙攣,足少陰經脈所分布區的肌肉痙攣而疼痛。病在本經病症,有癲癇、肌肉強直、肌肉痙攣等。病在身體的陽面表面時,不能前伏,背腰反折,病在陰面和內里時,不能後仰。

治療:可用火針在壓痛點快速進針,刺針次數見效為止。

足少陰腎經的相關典籍

  • 《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發,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 《靈樞.經筋》: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并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并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痙,在外者不能挽,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痺也。
  • 《靈樞.經別》: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
  • 《靈樞.經脈》: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