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通谷

KI20

英文名稱Futonggu

位置臍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所屬經絡足少陰腎經

別名通骨

可灸

最後更新日:2023-08-27

穴名介紹


腎經沖脈之氣在此冷降後漏落腹內。腹通谷。腹,指本穴位於腹部。通,通道、通孔也。谷,兩山間的凹陷處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沖脈氣血在此散熱冷降為經水後註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陰都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散熱冷降而成為地部經水,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註入地之地部,故名。本穴為沖脈足少陰之會。

解剖位置


  • 在腹部,靠近腹直肌的內側邊緣。
  • 這裡有來自腹壁的動脈和靜脈的小分支。
  • 分佈有第八肋間神經。

針刺方法


直刺0.5-1寸

穴道介紹


腹通谷穴功效: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主治腹痛、腹脹,嘔吐,心痛,心悸,胸痛,暴暗;胃痙攣,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潰瘍,哮喘,肺氣腫,肋間神經痛,急性舌骨肌麻痹。

穴道配伍


腹通谷穴位於足少陰腎經,具有理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其配伍應用多與脾胃、心神相關,以下針對提供的配伍進行詳細分析:

1. 配申脈穴、照海穴治癲癇、驚悸:

  • 原理: 癲癇、驚悸皆與心神失養、肝腎陰虛有關。申脈穴為足厥陰肝經之穴,具有疏肝理氣、寧心安神之效;照海穴為足少陰腎經之穴,滋陰降火,潛陽安神。腹通谷穴協同兩穴,通過健脾益腎、寧心安神,從根本上調理臟腑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癲癇、驚悸的目的。 三穴合用,可補益腎陰,平肝熄風。

2. 配上脘穴、足三里穴治納呆:

  • 原理: 納呆多因脾胃虛弱、氣機阻滯所致。上脘穴位於胃經,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之穴,具有健脾益氣、調和氣血的功效。腹通谷穴與此二穴合用,共同調理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納呆症狀。

3. 配內關穴、中脘穴治胃氣逆:

  • 原理: 胃氣逆證多因胃失和降,氣機逆亂所致。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穴,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的功效;中脘穴為任脈之穴,為胃之募穴,具有和胃降逆、通調氣機的作用。腹通谷穴配合二穴,共同調理胃氣,和胃降逆,緩解胃氣逆證。

4. 配胃俞穴、足三里穴治腹痛、腹脹:

  • 原理: 腹痛、腹脹常與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有關。胃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的作用。足三里穴如前述,健脾益氣,調和氣血。腹通谷穴與此二穴合用,共同調理脾胃,理氣消脹,緩解腹痛、腹脹症狀。 此配伍強調健脾理氣,從根本上調理腸胃功能。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結膜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神經系統疾病

  • 癲癇
  •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 結膜炎

耳與乳突疾病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心臟病
  • 心律不整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 肺氣腫
  • 急性咽喉炎

消化系統疾病

  • 消化不良
  • 腹中有鳴叫聲
  • 胃潰瘍
  • 慢性肝炎
  • 胃及十二指腸炎
  • 大腸激擾綜合症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脖子頸項酸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子宮發炎

艾灸刮痧


腹通谷穴 艾灸/遠紅外線加熱方法

艾灸方法:

  1. 準備: 選擇適合的艾條(一般建議使用艾條),並準備艾灸盒或艾灸筒。
  2. 定位: 定位腹通谷穴(臍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3. 施灸:
    • 溫灸: 將艾條點燃,輕輕燻灸穴位,每次約10-15分鐘,以溫熱感為宜,不可灼傷皮膚。
    • 隔姜灸: 將生薑切成厚片,在薑片上戳幾個小孔,將艾條放在薑片上點燃,燻灸穴位,每次約10-15分鐘。
    • 隔鹽灸: 將食鹽炒熱,裝入布袋或棉紙包好,放在穴位上,再用艾條溫灸布袋或棉紙,每次約10-15分鐘。
  4. 次數: 一般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鐘。
  5. 注意事項:
    • 施灸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反應,如出現紅腫、起泡等現象,應立即停止施灸。
    • 艾灸時應保持室內通風,避免煙霧過濃。
    • 孕婦、經期女性、皮膚過敏者慎用艾灸。

遠紅外線加熱方法:

  1. 準備: 準備遠紅外線神燈。
  2. 定位: 定位腹通谷穴。
  3. 加熱: 將神燈距離穴位約10-15公分處,照射穴位,每次約15-20分鐘,以溫熱感為宜,不可灼傷皮膚。
  4. 次數: 一般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鐘。
  5. 注意事項:
    • 加熱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反應,如出現紅腫、起泡等現象,應立即停止加熱。
    • 加熱時間不可過長,避免皮膚灼傷。
    • 孕婦、經期女性、皮膚過敏者慎用遠紅外線加熱。

按摩推拿


腹通谷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1. 準備: 選擇舒適的姿勢,例如坐姿或仰臥姿,放鬆腹部肌肉。
  2. 定位: 找到肚臍,向上量取5寸(約手掌四指寬),在身體正中線旁開0.5寸(約大拇指寬)的位置,即為腹通谷穴。
  3. 手法:
    • 按壓法: 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穴位,力度適中,以感到酸脹感為宜,持續按壓3-5秒,重複5-10次。
    • 揉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穴位,輕輕揉捏,以穴位周圍組織有溫熱感為宜,持續1-2分鐘。
  4. 方向: 按壓或揉捏時,可沿著穴位上下方向輕輕推揉。
  5. 時間: 每次按摩5-10分鐘,每天可按摩1-2次。

注意事項:

  • 按摩時,應避免用力過猛,以免造成局部組織損傷。
  • 按摩過程中,如有明顯疼痛或不適,應立即停止按摩。
  • 孕婦、經期女性、腹部有傷口或炎症的人羣,應避免按摩腹通谷穴。
  • 按摩後,可飲用溫水,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