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

KI03

英文名稱Taixi

位置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所屬經絡足少陰腎經

五俞穴輸穴,原穴

可灸

最後更新日:2024-12-04

穴名介紹


「太」,大也。「溪」,溪流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本穴物質為然谷穴傳來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後,冷降水液形成了較為寬大的淺溪,故名「太溪穴」。 「呂」,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也,總稱六呂,此指穴內物質為純陰之液。「細」,弱也、小也。呂細一名意在形容穴內流行的地部經水水面寬大而流動緩慢,故名「呂細穴」。

解剖位置


  • 此穴位於有脛後動脈與靜脈的區域;
  • 分佈著小腿內側皮神經,且正好在脛神經通過的地方。

針刺方法


直刺0.3-0.5寸

穴道介紹


本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和原穴,是補腎的大穴,也是古代的「回陽九穴」。原穴則是腎臟原氣之所在,腎經的原發力和原動力都在這裡。

太溪穴處的腎經經氣最旺,具有滋補腎陰、腎氣、壯腎陽的功用,太溪穴就是腎經的源頭。現代人普遍虛勞過度,很多女性都會出現腳跟痛,就必須經常按摩太溪穴。

由於中醫的腎臟主二陰疾病,因此經常按摩此穴可以改善男性攝護腺疾病與婦科疾病,可以改善腎炎、膀胱炎、月經不調、遺尿、遺精。由於腎經有通過喉嚨,因此也可以改善咽喉腫痛。

穴道配伍


1. 太溪配然谷: 然谷穴為厥陰肝經原穴。此配伍適用於熱病煩心、足寒、多汗等症。原理是太溪滋陰降火,清解腎經之熱;然谷疏肝理氣,調和陰陽。熱病煩心,為心火亢盛,腎陰不足所致,此配伍能瀉心火、滋腎陰,從而達到清心除煩的效果。足寒則屬腎陽虛,然谷穴可協助溫通經絡,改善足寒。多汗則可能與陰虛火旺有關,此配伍能平衡陰陽,調節汗腺分泌。

2. 太溪配腎俞: 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為腎經背俞穴。此配伍主治腎脹等腎臟疾病。原理是太溪穴直接作用於腎經,補益腎氣;腎俞穴則從背俞入手,溫補腎陽,雙管齊下,共同改善腎臟功能,緩解腎脹。此配伍亦可用於腎虛腰痛、遺精、陽痿等腎陽虛衰的症狀。

3. 太溪配支溝、然谷: 此配伍治療心痛如錐刺。支溝穴為三焦經經穴,具有清心瀉火的作用;然谷穴疏肝理氣;太溪滋陰補腎。心痛如錐刺,多為心經、肝經、腎經相關,此配伍能從心、肝、腎三經入手,清心瀉火,疏肝理氣,滋陰補腎,綜合調理,緩解心痛。

4. 太溪配少澤: 少澤穴為心經井穴。此配伍具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適用於咽喉炎、齒痛等症。原理是太溪滋補腎陰,少澤瀉心經之火,陰陽互補,清熱瀉火,從而達到治療咽喉炎、齒痛等陰虛火旺型疾病的效果。

5. 太溪配飛揚: 飛揚穴為腎經絡穴。此為原絡配穴法,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適用於頭痛目眩等症。原絡配穴能加強腎經的整體調理效果,更有效地滋陰補腎,改善頭痛目眩等症狀。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本穴道可以改善63種症狀或疾病,在此隨機顯示50種。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肺結核
  • 痢疾

血液、造血器官與免疫系統疾病

  • 貧血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糖尿病
  • 月經不調
  • 甲狀腺腫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衰弱症
  • 男性勃起障礙
  • 睡眠障礙
  • 憂鬱性障礙

神經系統疾病

  • 睡眠障礙
  • 四肢麻痺癱瘓
  • 半身不遂

眼與附器疾病

  • 乾眼症
  • 容易流眼淚

耳與乳突疾病

  • 耳鳴
  • 耳聾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心絞痛
  • 心包炎
  • 心臟病
  • 心肌梗塞
  • 心律不整
  • 原發性高血壓

呼吸系統疾病

  • 肺炎
  • 肺氣腫
  • 氣喘
  • 支氣管炎
  • 急性咽喉炎

消化系統疾病

  • 慢性肝炎
  • 舌頭痛
  • 牙齦腫脹痛

皮膚與皮下組織疾病

  • 牛皮癬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肩關節痛
  • 扳機指
  • 痛風
  • 腰痛
  • 五十肩
  • 脖子頸項酸痛
  • 背痛
  • 坐骨神經痛
  • 顳顎關節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腎及輸尿管結石
  • 月經稀少
  • 陰道炎
  • 月經不調
  • 乳腺炎
  • 前列腺炎
  • 膀胱炎
  • 月經腹痛

艾灸刮痧


艾灸「太溪穴」方法:

  1. 準備:
    • 艾條:選擇品質好的艾條,以純艾條為佳。
    • 艾灸盒:使用艾灸盒可以方便固定艾條,避免燙傷。
    • 藥棉:用於隔熱,保護皮膚。
  2. 操作:
    • 將艾條點燃,待艾條燃燒穩定後,將艾灸盒放置於太溪穴上。
    • 用藥棉隔熱,避免直接接觸皮膚,防止燙傷。
    • 將艾灸盒固定在太溪穴上,距離皮膚約1-2釐米。
    • 施灸時間一般為5-10分鐘,以局部溫熱舒適為宜。
    • 艾灸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狀況,如有過度紅腫或疼痛,應立即停止施灸。
  3. 注意事項:
    • 艾灸過程中,注意通風,避免煙霧過濃。
    • 施灸後,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艾灸後,可輕輕按摩太溪穴,促進血液循環。
    • 孕婦、經期女性、皮膚破損者、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羣應慎用艾灸。
    • 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艾灸。

遠紅外線加熱「太溪穴」方法:

  1. 準備:
    • 遠紅外線加熱燈:選擇安全、可靠的遠紅外線加熱燈。
    • 藥棉:用於隔熱,保護皮膚。
  2. 操作:
    • 將遠紅外線加熱燈打開,調整到適當的溫度和距離。
    • 用藥棉隔熱,保護皮膚。
    • 將遠紅外線加熱燈照射在太溪穴上,距離皮膚約10-15釐米。
    • 照射時間一般為5-10分鐘,以局部溫熱舒適為宜。
    • 照射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狀況,如有過度紅腫或疼痛,應立即停止照射。
  3. 注意事項:
    • 遠紅外線加熱過程中,注意通風,避免過熱。
    • 照射後,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遠紅外線加熱後,可輕輕按摩太溪穴,促進血液循環。
    • 特殊人羣應慎用遠紅外線加熱。
    • 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遠紅外線加熱。

按摩推拿


太溪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1. 準備動作:
    • 將雙腳平放,腳趾自然伸直。
    • 輕輕握住患側腳踝,讓腳踝略微放鬆。
  2. 定位:
    • 找到內踝尖 (腳踝內側突起處) 與跟腱 (腳後跟上方肌肉) 之間的凹陷處。
  3. 按摩方式:
    • 使用大拇指指腹,在太溪穴處進行圓周式按摩,力度以患者能承受為準。
    • 每分鐘約按摩 10-15 次,每次持續 5-10 分鐘。
    • 可以配合輕柔的按壓或揉捏,以增強效果。
  4. 注意事項:
    • 按摩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按摩。
    • 患有腳踝扭傷或骨折等疾病者,應避免按摩太溪穴。
    • 女性經期及孕婦應避免按摩太溪穴。
    • 按摩後,可適度休息,並喝一杯溫水,以促進血液循環。

建議頻率:

  • 日常保健: 每天按摩 1-2 次。
  • 緩解疼痛: 每天按摩 3-4 次。

注意事項:

  • 諮詢專業醫生的意見,瞭解自身狀況是否適合進行按摩。
  • 按摩時應保持放鬆,避免用力過猛。
  • 按摩後注意觀察身體反應,如有異常應立即停止按摩並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