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的傳統功效
1. 補血
韭菜,常見蔬菜,卻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賦予多種功效,其中「補血」功效尤為引人注目。然而,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中對韭菜補血的描述,與現代醫學對「補血」的定義有所不同。古代多指其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瘀滯等作用,而非直接增加紅血球數量。
多部醫籍記載了韭菜的補血相關功效。《本草綱目》指出:「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此處「散血」並非指減少血液,而是指疏通血脈,排除瘀血。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韭,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益肝、散滯、導瘀是其性也。」說明韭菜生食行血,熟食則補益,皆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
《本草衍義補遺》提到韭菜「研汁冷飲,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氣」。肝藏血,肝氣充盈則血脈通暢。這與《丹溪心法》中,朱震亨運用韭菜汁治療心痛(因血瘀引起)、經血逆行等症狀的記載相呼應,顯示韭菜能有效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病症。
此外,《日華子本草》記載韭菜「止洩精尿血,暖腰膝」,說明韭菜可改善因血虛、腎虛引起的相關症狀。《本草綱目》也提到韭菜煮汁飲可「止消渴、盜汗」,這些症狀也與氣血不足相關。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韭菜補血的記載,多指向其疏通血脈、改善血液運行、治療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症狀等方面。其作用機理,或與韭菜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及藥理活性物質有關,但需更多現代科學研究佐證。 需強調的是,單純依靠韭菜補血效果有限,如有相關疾病,仍需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治療。
2. 補益肝腎
韭菜,作為一種常見蔬菜,在古代中醫典籍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其補益肝腎的功效,從多個方面得到記載和闡述。
《本草經集註》雖未直接提及補肝腎,但記載其能「斷卒下利」,暗示其具有調理腸胃、促進代謝的作用,而肝腎功能的正常運作,與腸胃健康息息相關。
《本草拾遺》則明確指出韭菜「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臟」,其中「補虛」一詞,已涵蓋了對身體虛弱狀態的改善,而肝腎虛弱往往伴隨身體虛弱。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進一步指出韭菜「止洩精尿血,暖腰膝」,「暖腰膝」直接點明瞭韭菜對於腎陽不足的調理作用。 《本草衍義補遺》則提到韭菜「能充肝氣」,這就明確指出了韭菜對肝臟的補益功效。
《神農本草經疏》對韭菜功效的詮釋最為深入,認為韭菜「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益肝、散滯、導瘀是其性也」。 它指出韭菜生食行血,熟食則補中,且能益肝,這說明韭菜的補益功效與食用方法相關,並能改善肝臟的氣血運行。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說明「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強調了韭菜葉和根均有補益作用,並說明瞭其辛溫散血、甘溫補中的特性。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也多次提到韭菜汁在治療心痛等疾病中的應用,更體現了其活血通絡,從而間接補益肝腎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韭菜的記載,雖未直接以“補益肝腎”四字概括,但從其溫中、下氣、補虛、暖腰膝、充肝氣、行血、補中等多方面功效來看,韭菜確實具有一定的補益肝腎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與其辛溫、活血、通絡的特性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古籍對於韭菜功效的描述側重點各有不同,應結合自身情況,合理食用。
3. 散血
古籍中記載韭菜具有散血功效,其機理與韭菜的辛溫性狀密切相關。多部典籍提及韭菜能治療因血瘀導致的諸多病症,並佐以臨牀實例,從不同角度闡述其散血作用。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說明韭菜生食辛散,更能發揮其行血化瘀的功效。 《本草衍義補遺》記載「研汁冷飲,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氣」,說明韭菜汁液能有效清除膈下瘀血。 《丹溪心法》中,朱震亨多次提及韭菜散血的應用,例如治療心痛因「死血留於胃口」,以及「經血逆行」等情況,皆使用韭菜汁來化瘀通絡。他更指出韭菜「性急,能散胃口血滯」,強調其快速散血的特性。
其他典籍也從不同角度佐證韭菜的散血功效。《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韭菜「辛溫能散結,凡血之凝滯者,皆能行之」,將其功效歸因於其辛溫的藥性,能有效疏通經絡,打通血脈。《日華子本草》記載韭菜能「止洩精尿血」,說明其能治療因血瘀導致的泌尿系統出血問題。 《本草綱目》中則提到韭菜汁能治療噎膈,其機理可能與疏通胃脘瘀血,使食物順利通過有關,與仲景用薤白治療胸痹的原理相近。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及臨牀經驗均顯示韭菜具有散血功效,主要通過其辛溫之性,疏通經絡,化瘀通絡,達到治療因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中對韭菜散血功效的描述多與其他藥物或食療方法配合使用,單獨使用韭菜散血的臨牀效果及安全性,仍需更多現代研究佐證。
4. 溫裡溫中
韭菜,古籍中屢屢提及其溫中之效,其「溫裡溫中」的功效,並非單指提升體溫,而是指溫煦臟腑、調理氣血,改善因寒邪或氣血瘀滯導致的諸多不適。
從多部古籍記載來看,韭菜的溫中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本草拾遺》記載其「溫中,下氣,補虛」,說明韭菜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並能補益身體虛弱之氣。 《日華子本草》則進一步指出其能「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說明韭菜能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腹部及胸部冷痛。 《神農本草經疏》更深入地闡述了韭菜「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的特性,生韭菜辛散,能活血化瘀,熟韭菜甘溫,能補益脾胃,這也解釋了其為何能治療因瘀血導致的心腹疼痛,如《丹溪心法》中所述,韭菜汁能治療因血瘀引起的胃痛。
此外,多數古籍也記載了韭菜能治療因寒邪導致的各種消化系統問題,例如《食療本草》的「利胸膈」、 《滇南本草》的「滑潤腸胃中積」,以及《本草綱目》中記載其能治療噎膈等。 《本草經集註》中記載韭菜煮鯽魚可治下痢,也從側面反映了其溫中止瀉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經逢原》提醒,韭菜性溫燥,胃虛者慎用,避免加重嘔吐等症狀。
綜上所述,古籍中記載的韭菜「溫裡溫中」功效,是基於其溫性、行血、散寒、和胃等多種作用的綜合體現,針對寒邪內侵、氣血瘀滯導致的胃脘冷痛、消化不良、以及某些婦科疾病等,均有其獨特的療效。 但需根據自身體質及病情,謹慎應用。
5. 降氣
韭菜,其「降氣」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降氣」,而是與其活血化瘀、溫中散寒等功效密切相關,最終達到調理氣機平衡的效果。
《本草經集註》記載韭菜能「斷卒下利」,雖未直接提及降氣,但其止瀉作用,可間接理解為調和腸胃氣機,使其恢復正常運作。《食療本草》則提到韭菜「利胸膈」,說明其能疏通胸膈之氣,解除胸悶氣滯。《本草拾遺》更全面地描述了韭菜「溫中,下氣」,「下氣」在此指能通達氣機,使氣機下降,改善上逆之症狀。
《本草綱目》中,韭菜「飲生汁,主上氣喘息欲絕」,此處的「上氣」正是氣機上逆的表現,韭菜生汁能迅速緩解症狀,體現其降氣功效。而「煮汁飲,止消渴、盜汗」,則說明韭菜能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緩解因氣陰兩虛導致的症狀。 《丹溪心法》更進一步闡述,韭菜能「開提氣血」,針對因氣血瘀滯導致的心痛,韭菜汁能活血化瘀,疏通氣機,緩解疼痛。朱震亨還指出,韭菜可治反胃,其機理是消血、和胃,從而達到調理氣機的目的。
綜上所述,韭菜的「降氣」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溫中散寒、活血化瘀等多重機制,達到調理氣機、疏通經絡的作用。其作用的具體表現形式,根據不同病症,會呈現不同的改善效果,例如緩解胸悶、上逆、腹痛等症狀,體現了其在調理氣機方面的多層次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各個醫籍記載的角度與側重點各有不同,需結合病情綜合考量。
6. 健脾胃
韭菜,雖為常見蔬菜,卻在古代醫籍中記載著其獨特的健脾胃功效。綜觀《本草經集註》、《食療本草》、《本草拾遺》等多部醫典,韭菜的益處多與溫中、理氣、消滯相關,進而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記載韭菜能「煮鯽魚,斷卒下利」,提示其調理腸胃功能,緩解腹瀉的功效。 《食療本草》則更直接地指出其「利胸膈」的功效,說明韭菜能疏通胸膈之氣,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 《本草拾遺》更進一步闡述韭菜能「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臟,令人能食」,此處的「溫中」指溫暖脾胃,「下氣」指疏通氣滯,「補虛」則說明韭菜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從多方面提升脾胃的健康狀態。
《日華子本草》記載韭菜能「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這也說明韭菜能驅除脾胃寒邪,改善因寒邪導致的脾胃虛弱。 《本草綱目》則提到韭菜「熟則甘而補中」,表明熟韭菜能溫補脾胃,而生韭菜則有「辛而散血」的作用,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烹飪方式。 朱震亨的《丹溪心法》中,更詳細描述韭菜汁在治療心痛、反胃等症狀中的應用,說明韭菜能活血化瘀,改善胃部氣血運行,從而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此外,《神農本草經疏》中也指出韭菜「益肝、散滯、導瘀」,肝脾相輔相成,肝氣通暢,也能間接幫助脾胃運化。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韭菜健脾胃的記載,多從溫中、理氣、消食、化瘀等角度說明其功效。韭菜的應用方式也多樣,既可生食,亦可熟食,以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 其健脾胃的功效,並非憑空臆斷,而是經過歷代醫家觀察和臨牀實踐所總結,值得我們借鑑和參考。
7. 補氣
韭菜,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記載擁有多種功效,其中「補氣」雖非其主要功效,卻也從多個側面得到印證。單方韭菜的補氣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元氣,而是通過改善臟腑功能、疏通氣血來間接達到補氣的效果。
《本草拾遺》記載韭菜「溫中,下氣,補虛」,其中「補虛」一詞,雖未明確指出補哪種氣,但「溫中」和「下氣」都與氣機運行密切相關。「溫中」指的是溫暖脾胃,而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才能更好地吸收營養,化生氣血,從而間接達到補氣的效果。《日華子本草》也提到韭菜能「除心腹痼冷」,這說明韭菜能改善腹部寒邪,而寒邪阻滯也容易導致氣機不通,因此,溫通寒邪亦是補氣的一種方式。
《本草綱目》則指出「熟則甘而補中」,說明韭菜熟食更能溫補脾胃,改善消化吸收,從而滋養全身。而《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韭菜「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認為韭菜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滋養脾胃,從而促進氣血的生成和運行。 《丹溪心法》中,朱震亨運用韭菜治療心痛,也佐證了其能疏通氣血,間接起到補氣作用。他運用韭菜汁配合其他藥物,或單獨使用,皆著重於其行氣活血的功效,最終達到改善臟腑功能,恢復氣機通暢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雖未直接將韭菜列為主要的補氣藥物,但其溫中、下氣、活血化瘀等功效,都間接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一種間接的補氣效果。 這與現代醫學中,認為良好的消化吸收和充足的營養是氣血生成基礎的觀點不謀而合。
8. 理氣行氣
韭菜,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屢被記載具有理氣行氣之效,其作用機理與其辛溫的藥性密切相關。
《本草經集註》記載韭菜可「斷卒下利」,《食療本草》則言其「利胸膈」,這些都暗示韭菜具有疏通氣機,緩解氣滯的作用。 《本草拾遺》更全面地描述了韭菜「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臟」的功效,說明其不僅能行氣,還能溫補脾胃,改善氣虛導致的症狀。
《日華子本草》記載韭菜能「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這與其溫中理氣的功效相符,寒邪阻滯導致的胸腹冷痛,藉由韭菜的溫散作用得以改善。 《本草衍義補遺》更進一步指出韭菜汁「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氣」,說明韭菜不僅能行氣,也能活血化瘀,改善氣血瘀滯。
《本草綱目》中,則提到韭菜生則辛散,熟則甘補,生用能「主上氣喘息欲絕」,熟用則能「止消渴、盜汗」,說明其生熟皆有理氣作用,只是側重不同。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則根據不同病症,詳細闡述了韭菜汁在治療心痛、反胃等病症中的應用,並強調了其「散胃口血滯」的作用,佐以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理氣活血效果。《神農本草經疏》則精闢地指出韭菜「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益肝、散滯、導瘀是其性也」,將其理氣功效歸納為行血、散滯、導瘀,說明韭菜理氣是通過疏通氣血,消除瘀滯來實現的。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韭菜理氣行氣的記載,多從溫中、下氣、散寒、活血等不同角度闡述,說明韭菜具有多方面的理氣功效,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辛溫的藥性,以及對氣血運行調節的綜合作用有關。
9. 解毒
韭菜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其解毒功效多見於記載,而非單純強調其解毒能力為主要功效。 其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對藥物及外傷毒素的處理上。
《本草拾遺》明確指出韭菜汁可以「解藥毒,療狂狗咬人慾發者;亦殺諸蛇、虺、蠍、惡蟲毒」,說明古人已認識到韭菜汁液對藥物中毒及動物咬傷所致的毒素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這與韭菜性味辛溫,具有活血化瘀、散寒通絡的特性有關。毒素入體,往往伴隨氣血運行不暢,而韭菜能促進氣血循環,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
《本草綱目》則提到韭菜生汁能「解肉脯毒」,表明韭菜能解某些食物中毒。 這與其辛散之性相關,能將滯留在體內的毒素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解毒」並非指直接中和毒素,而是通過促進機體代謝功能,加速毒素的排泄。
《丹溪心法》中朱震亨也提及韭菜汁可用於治療因血瘀導致的心痛。 這也間接說明韭菜能通過行血散瘀,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減輕毒素對人體的損害。
綜上所述,古籍中記載的韭菜解毒功效,更多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散寒通絡的藥性,通過促進機體自身解毒能力,而非直接中和毒素來達到解毒目的。 其應用範圍主要集中在藥物中毒、食物中毒及某些動物咬傷等情況,並非所有中毒情況都適用。 古代記載多以經驗總結為主,現代藥理研究尚需進一步探討其解毒機制。
10. 通經絡
韭菜通經絡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其藥性密切相關。
從古代醫籍觀之,韭菜的通經絡功效並非單一表述,而是體現在其溫中散寒、行氣活血的整體作用上。《本草綱目》指出韭菜「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此處的「散血」並非單純的破血,而是指疏通血脈,打通經絡阻塞,使氣血運行通暢。《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韭,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益肝、散滯、導瘀是其性也。」 「行血」、「散滯」、「導瘀」都說明瞭韭菜能有效疏通經絡,解決氣血瘀滯的問題。
《丹溪心法》朱震亨則從臨牀角度說明韭菜的應用,例如「心痛,有食熱物及怒鬱,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藥中,開提氣血」,說明韭菜能幫助解決因氣滯血瘀導致的心痛。 另外,「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指出韭菜可改善經血運行不暢的情況。 《貴州民間方藥集》更直接提及韭菜「通經催乳」,暗示其能促進氣血運行至乳房,促進乳汁分泌,也側面反映了其通經絡的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韭菜通經絡的記載,並非單指某一特定經絡,而是指其整體上能改善氣血運行,疏通經絡阻塞,從而達到治療各種因氣血瘀滯所致疾病的效果。 韭菜的「通經絡」功效,實際上是其多種藥理作用綜合體現的結果,這也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思想。
韭菜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韭菜,味辛、溫,有溫陽壯陽、益精健腎之功。其含硒量較高,硒元素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能阻斷亞硝胺類致癌物合成,抑制癌細胞增殖。韭菜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維生素E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損傷,降低腫瘤的發生率。此外,韭菜中還含有揮發性油類成分,這些成分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2. 保護肝臟
韭菜入藥,古稱「壯陽草」,乃補肝益陽之佳品。韭菜含硒、維生素E等成分,能有效保護肝臟。硒能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維生素E能保護肝細胞免受損傷。此外,韭菜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消化,減輕肝臟負擔。故韭菜常被用於治療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也有助於肝臟排毒,維護肝臟健康。
3. 抗菌消炎
韭菜性溫,味辛,入肝腎二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活血、消炎止痛之效。主治風寒感冒、腹痛泄瀉、痢疾、婦科疾病等。韭菜中含有大蒜素、揮發性硫化物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有效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繁殖。因此,韭菜常被用於治療感染性疾病。
4. 降血脂
韭,性溫味辛,入肝、胃二經;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溫補肝腎、壯陽益精之功。韭菜中含有揮發性硫化物,能降低血脂、膽固醇、甘油三酯,同時能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故韭菜有降血脂之效。
5. 抗氧化
韭菜性溫,味甘辛,入肝、胃、腎經。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β-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體內自由基,延緩衰老。此外,韭菜還含有揮發油、硫化物等成分,具有殺菌、抗炎、降血脂、抗血栓等作用。
6. 抗發炎
韭菜,古稱「韭」,乃辛溫發散之品,性溫味辛,入肝、胃經。含豐富硫化物及維生素C,具抗菌、消炎之效。可預防風寒感冒,亦可治口腔潰瘍,尤以韭菜籽為佳。
7. 改善消化系統
韭菜性溫、味辛,歸肝、胃經。其富含纖維素,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加胃腸蠕動力,有助於消化和排泄。韭菜中所含的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韭菜還有抗菌消炎的功效,能抑制腸道有害菌的生長,改善腸道環境。
韭菜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新鮮的韭菜洗淨後切成段,瀝乾水分,裝入塑料袋後,再放入冰箱,其鮮味可保存兩個月。內服:搗汁飲, 60-120g;或煮粥、炒熟、作羹。外用:適量,搗敷;煎水熏洗;熱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韭菜注意事項
- 陰虛內熱及瘡瘍患者忌食:容易加重症狀。
- 目疾患者忌食:韭菜性辛溫,易引起上火,不利於眼疾恢復。
- 胃氣虛而有熱者勿服:韭菜不易消化,胃腸虛弱的人食用會加重不適。
- 瘡毒、疔腫患者慎食:韭菜會加劇痛癢和症狀。
- 火盛陰虛者慎用:韭菜性溫,火盛陰虛者食用會加重症狀。
- 瘧疾、瘡家、痧、痘後患者忌食:韭菜會影響疾病恢復。
- 不可多食:韭菜雖有補腎壯陽作用,但過量食用會敗腎,導致流眼屎。
- 夏季不宜多食:夏季韭菜老化纖維多,不易消化,會引起腸胃不適。
韭菜相關的方劑
韭菜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