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子膏

蔓荊子膏

MAN JING Z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肝經 17%
胃經 17%
肺經 17%
腎經 8%
膀胱經 4%
心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蔓荊子膏以蔓荊子為主要成分,乃因其性涼,味苦辛,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利濕止痛之功效。

蔓荊子擅長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鼻塞流涕、濕熱黃疸、濕疹瘡瘍等症狀。以之製膏,可使藥效持久,更易於服用,且膏劑溫潤滋養,可緩解藥性之燥烈,適合久服或體虛者使用。

蔓荊子膏中加入桑寄生,主要基於兩者藥性相輔相成的特性。

蔓荊子性涼,善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多用於治療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目赤腫痛等症。桑寄生則性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之效。

將桑寄生加入蔓荊子膏中,一方面可緩解蔓荊子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胃,另一方面桑寄生可補益肝腎,加強蔓荊子疏風清熱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治療效果更顯著。

蔓荊子膏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蔓荊子性平,味辛,擅長疏散風熱,二者相配,可加強清熱解表之效,適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等症。
  2.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桑白皮亦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可輔助蔓荊子疏風散熱,通利水道,改善頭風、頭痛、耳鳴等症狀。

因此,桑白皮的加入,使蔓荊子膏的功效更加全面,藥效更加顯著。

蔓荊子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蔓荊子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白芷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效果,改善患者的鼻塞、頭疼等症狀。
  2. 芳香闢穢,增強療效: 白芷具有一定的芳香氣味,能起到芳香闢穢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藥物的口感,並能增強藥物的療效。

蔓荊子膏為一方常用於治療風濕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的外用藥膏,其組成多元,其中包含蔓荊子、生薑等多種中藥材,以及韭菜這一較少見於外用藥膏中的成分。韭菜在本方中的應用,主要取其溫通散寒、活血化瘀之效。根據中醫理論,韭菜性溫味辛,能入肝、腎經,有著良好的溫陽散寒作用,適用於因寒邪阻滯所致的各種疼痛。此外,韭菜還具有一定的殺菌消炎效果,對於皮膚病變亦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在蔓荊子膏中加入韭菜,不僅能夠增強藥膏的溫經散寒能力,還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患處康復,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蔓荊子膏為一常見中藥外用製劑,其主要成分包括蔓荊子與松葉等。松葉在此方中的應用,主要是取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根據中醫理論,松葉性味辛溫,能入肝腎經,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此外,松葉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所導致的肌肉關節疼痛。在蔓荊子膏中加入松葉,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對於皮膚瘙癢、紅腫熱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通過松葉與其他藥材的協同作用,此膏藥能夠達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目的,適用於跌打損傷及各種皮膚炎症的輔助治療。

蔓荊子膏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黏性,提高療效: 松香具備強烈的黏性,能使膏藥更易於敷貼於患處,延長藥效作用時間。同時,松香的揮發性成分可滲透至皮下組織,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松香性苦、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蔓荊子、薄荷等藥材配合使用,可更有效地治療風熱感冒、頭風頭痛、風濕骨痛等病症。

因此,松香的加入不僅提升了藥膏的黏性,更增強了其藥效,使其更具治療功效。

蔓荊子膏中加入零陵香,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增強疏風散寒功效: 零陵香性溫,具有芳香開竅、散寒止痛的功效,可與蔓荊子協同作用,增強疏風散寒之力,緩解風寒引起的鼻塞、頭痛、流涕等症狀。

2. 提高止痛效果: 零陵香能通竅止痛,對於風寒引起的偏頭痛、牙痛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可輔助蔓荊子消腫止痛,提升治療效果。

因此,在蔓荊子膏中加入零陵香,可使方劑功效更加全面,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各種症狀。

蔓荊子膏中加入麻油,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一、增進藥效:

麻油性溫,具有潤燥、生髮、止痛等功效,與蔓荊子清熱解表、疏風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改善風熱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

二、提高藥物穩定性:

麻油具有較好的潤滑性,可以使藥膏更易於塗抹,同時可以防止藥膏變乾、變質,延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蔓荊子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血虛頭風,須發禿落不生」,其病機核心在於:

  1. 血虛風燥:風邪趁血虛上犯頭皮,導致毛竅失養、髮根枯槁。
  2. 經絡瘀滯:頭皮氣血不通,髮失濡潤而脫落。
    方中結合祛風、滋養、活血之品,外用以直接刺激毛竅,促進生髮。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1. 祛風通絡為主

    • 蔓荊子:辛涼散頭面風熱,為君藥,《本草綱目》載其「長鬚髮,通利九竅」。
    • 白芷:芳香上達,祛風燥濕,改善頭皮氣血運行。
    • 桑根白皮:瀉肺利水,輔助清除頭皮濕濁。
  2. 滋養補血為輔

    • 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間接助毛髮生長。
    • 鹿角屑:溫補精血,《千金方》多用於虛損性脫髮。
    • 生烏麻油:潤燥養髮,古方常見外用潤澤毛竅。
  3. 活血通竅為佐

    • 韭根:辛溫行氣活血,《食療本草》言其「消瘀血,續筋骨」。
    • 馬鬐脂(馬項脂肪):動物脂具滲透性,助藥力深入皮層。
    • 五粒松葉:苦溫化瘀,改善局部循環。
  4. 芳香透達為使

    • 甘松香、零陵香:芳香走竄,引藥上行並開毛竅鬱滯。
    • 棗根皮汁:民間用於皮膚瘙癢,可能含促代謝成分。

(二)外治機轉推論

  1. 物理刺激:油脂與芳香藥煎製成膏,塗抹時通過按摩(「揩摩」)活化頭皮氣血。
  2. 藥物滲透:動物脂(馬鬐脂)與植物油(烏麻油)作為載體,助藥物成分穿透角質層。
  3. 協同效應:祛風藥減少局部發炎,補血藥提供生髮物質基礎,活血藥改善微循環,三者共促毛囊復甦。

三、整體治療特色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思想,雖為外用膏劑,但配伍結構完整:

  • 針對「血虛」以桑寄生、鹿角屑、烏麻油補益;
  • 針對「頭風」以蔓荊子、白芷祛邪;
  • 結合活血通絡與芳香開竅,形成標本兼治之方。
    古代可能用於血虛受風所致的斑禿、脂溢性脫髮,透過改善頭皮環境以促毛髮再生。

傳統服藥法


蔓荊子3兩,桑寄生5兩,桑根白皮2兩,白芷2兩,韭根2兩,鹿角屑2兩,馬鬐脂5合,五粒松葉3兩,甘松香1兩,零陵香1兩,生烏麻油3斤,棗根皮汁3升。
上銼細,綿裹,納脂及油棗根汁中,浸一宿,以慢火煎,數數攪,候白芷色焦黃,膏成,去滓,收瓷盒中。
每日揩摩須發不生處。10日後即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蔓荊子膏, 出處:《外台》卷三十二引《廣濟方》。 組成:蔓荊子1升,生附子30枚,羊踯躅花4兩,葶藶子4兩,零陵香2兩,蓮子草1握。 主治:生發。主治:頭風白屑癢,發落,頭重旋悶。

蔓荊子膏, 出處:《聖惠》卷四十一。 組成:蔓荊子3兩,桑寄生5兩,桑根白皮2兩,白芷2兩,韭根2兩,鹿角屑2兩,馬鬐脂5合,五粒松葉3兩,甘松香1兩,零陵香1兩,生烏麻油3斤,棗根皮汁3升。 主治:血虛頭風,須發禿落不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