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葉膏

SONG YE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5%
膀胱經 8%
腎經 8%
心經 5%
膽經 3%
心包經 1%
大腸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松葉膏中加入松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松葉性味苦溫,入肺、肝經,具有祛風濕、止咳化痰、消腫止痛之功效。 松葉中含有揮髮油、黃酮類、多酚類等成分,這些成分能有效舒緩風濕痺痛、咳嗽痰多、跌打損傷等病症。
  2. 松葉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咳嗽痰多、跌打損傷等症,而松葉的藥效能有效改善這些病症。 例如,松葉能有效改善風寒濕痹所引起的關節疼痛、活動障礙,也能緩解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

松葉膏中加入蓮子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蓮子草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松葉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而蓮子草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緩解因外傷引起的炎症反應,減少局部紅腫疼痛。
  2. 活血化瘀: 蓮子草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這與松葉膏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增強其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療效。

松葉膏中加入韭菜,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性,發揮以下作用:

  1. 溫陽散寒:韭菜性溫,入肝、腎經,可溫陽散寒,有助於驅散體內寒氣,改善因寒氣凝滯而引發的病症。
  2. 行氣活血:韭菜辛散,可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松葉膏的藥效更深入地滲透至患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松葉膏中加入蔓荊子,主要是利用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

蔓荊子味辛、性涼,入肝、膽經,具有疏風散熱、清利頭目、止痛、降壓等作用。其疏風散熱之性,可配合松葉膏中其他藥材,共同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治療因風熱上擾所致的頭風、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此外,蔓荊子還能通利竅道,有助於松葉膏的藥效更好地發揮。

松葉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松葉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而防風則能有效驅散風寒,緩解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
  2. 解表止癢: 防風還能解表散寒,止癢止痛,與松葉等藥物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緩解皮膚病的症狀,促進皮膚恢復。

因此,松葉膏中加入防風,可有效改善皮膚病症狀,提高療效。

松葉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風止痛,消腫生肌: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風止痛、消腫生肌之功效。松葉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腫等症狀,而白芷能有效緩解疼痛、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2. 增強藥效: 松葉膏中常用松針、當歸、川芎等藥材,而白芷與這些藥材具有協同作用,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例如,白芷與當歸搭配,可更好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松葉膏中加入辛夷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通竅,散寒止痛: 辛夷花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鼻竅、止痛消腫的功效。松葉膏常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疾病,而辛夷花可有效改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與松葉膏的功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 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辛夷花除了疏風通竅外,還能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松葉膏通常也用於治療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辛夷花加入其中,可增強其止咳化痰的效果,提高治療效果。

松葉膏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消腫:升麻性涼,味苦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松葉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扭傷等外傷,升麻可有效清除瘀血,消腫止痛,加速傷患部位的恢復。
  2. 活血化瘀:升麻入肝經,有活血化瘀之效。松葉膏中加入升麻,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傷患部位的修復。

綜上所述,升麻在松葉膏方劑中發揮着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松葉膏中添加川芎,主要考慮其以下兩個功效:

  1. 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松葉膏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川芎的活血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疼痛,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通絡止痺: 松葉膏除了治療跌打損傷外,亦常用於風濕痹痛等症狀,而川芎具有通經絡、止痺痛的功效,可以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配合松葉等其他藥材,達到舒筋活絡、止痛消腫的功效。

松葉膏中加入獨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松葉膏主要針對風濕痺痛、筋骨痠痛等病症,而獨活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與松葉等藥材協同作用,可加強止痛、消腫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獨活除了祛風濕外,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疼痛,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進一步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獨活在松葉膏中可以發揮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痠痛的療效。

松葉膏中加入桑寄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肝腎,強筋骨:桑寄生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松葉膏本身以松葉為主要藥材,具有祛風濕、止痛的效果,而桑寄生可協同松葉,進一步補益肝腎,加強祛風濕止痛的療效。
  2. 調和藥性:松葉性溫,偏燥,而桑寄生性平,偏潤,兩者搭配可互相調和,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更利於患者吸收,提高藥效。

松葉膏中添加藿香,主要是利用其芳香化濕之效。

藿香性微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松葉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風寒感冒、咳嗽痰多、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加入藿香,可增強松葉膏的化濕止嘔作用,幫助祛除體內濕邪,緩解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進一步增強其治療效果。

松葉膏中加入沉香,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補脾腎,助氣血運行:沉香性溫,入脾、腎經,能溫補脾腎之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松葉性寒,偏於清熱解毒,與沉香相配,可中和其寒性,使藥性平和,更有利於藥效的發揮。
  2. 行氣止痛,消腫止癢:沉香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可緩解松葉膏治療皮膚病所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提升藥效。此外,沉香的芳香氣味也有助於舒緩情緒,改善患者的心情。

松葉膏中加入零陵香,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零陵香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有很好的療效。松葉膏本身以松葉為主要原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加入零陵香可以加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更有效地改善瘀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此外,零陵香還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與松葉膏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可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松葉膏」主治功效分析

總論

松葉膏,根據《外臺祕要》與《太平聖惠方》記載,主要用於治療因血氣不足、風邪侵襲所致的頭部相關問題。此方劑不僅能促進毛髮生長,還能緩解頭風、鼻塞、頭暈、頭皮屑瘙癢等症狀。

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1. 生髮烏髮:

古籍記載「血氣風熱所致,眉發髭不生」,明確指出松葉膏適用於因血氣虧虛、風熱侵擾而導致的眉毛、頭髮、鬍鬚不生的情況。《太平聖惠方》進一步解釋,毛髮的生長與足少陰、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等經絡的血氣盛衰息息相關。當這些經絡的血氣虛少枯竭,或受風邪侵擾,便會導致毛髮生長異常。

松葉膏中的松葉,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幫助補充血氣,改善因血氣不足引起的毛髮問題。此外,配伍川芎行氣活血,更能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為毛髮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再輔以鐵精研磨使用,可增強補血生髮之功。

2. 祛風止癢:

《太平聖惠方》亦提到,頭風、白屑風癢多因體虛,諸陽經脈受風邪侵襲所致。風邪侵入頭部,滯留不散,導致頭皮屑瘙癢。松葉膏中,防風、升麻具有祛風解表的作用,可疏散頭部風邪。白芷能散寒通絡,有助於驅散風邪,減輕頭部不適。辛夷花可開竅醒腦,獨活能祛風溼,舒經絡。這些藥材協同作用,能有效緩解頭風、鼻塞、頭暈、頭皮屑瘙癢等症狀。

3. 綜合分析:

綜合來看,松葉膏的治療原理是基於中醫「氣血同源」、「治風先治血」的理論。此方劑既能補充血氣,滋養毛髮,又能祛風散邪,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暢通。因此,松葉膏不僅能促進毛髮生長,還能緩解因風邪侵襲導致的頭部相關不適症狀。

方劑組成及藥理作用簡述

  • 松葉: 滋陰潤燥,能補充氣血,有助於改善因血虛引起的毛髮問題。
  • 蓮子草: 健脾益胃,可幫助消化吸收,為氣血生化提供物質基礎。
  • 韭菜: 溫補肝腎,有助於強筋壯骨,補益精血,為毛髮生長提供營養。
  • 蔓荊子: 清熱解毒,可清解風熱,減少對毛髮生長的影響。
  • 防風: 祛風除濕,能疏散頭部風邪,緩解頭風、頭暈等症狀。
  • 白芷: 散寒通絡,能驅散風邪,止痛消炎,舒緩頭部不適。
  • 辛夷花: 宣肺止咳,開竅醒腦,有助於頭部的氣機通暢。
  • 升麻: 升陽舉陷,疏風解表,可提升陽氣,助於風邪外散。
  • 川芎: 行氣活血,能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為毛髮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
  • 獨活: 祛風溼,舒經絡,有助於疏通經絡,減輕風邪引起的疼痛。

總結

松葉膏針對血氣不足、風邪侵擾所致的毛髮生長問題及頭部相關不適,通過滋陰潤燥、補益氣血、祛風散邪、疏通經絡等多重作用,達到生髮烏髮、緩解頭風、止癢等功效。此方劑在古代醫學中被廣泛應用,具有一定的臨牀實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松葉半斤,蓮子草半斤,馬鬐膏半斤(煉成膏者),韭根半斤,蔓荊子2兩,防風1兩(去蘆頭),白芷1兩,辛夷半兩,川升麻半兩,吳藍半兩,芎藭半兩,獨活半兩,桑寄生半兩,藿香半兩,沈香半兩,陵香半兩。
上銼細,先以桑根白皮二斤,以水八升,煮取5升,去滓;又以竹瀝1升相加,浸潤諸藥;一宿後,以豬脂2升,煎候白芷 色黃,成膏,濾去滓,於瓷器中盛。
每用塗之,日3-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松葉膏, 出處:《聖惠》卷四十一。 組成:松葉半斤,蓮子草半斤,馬鬐膏半斤(煉成膏者),韭根半斤,蔓荊子2兩,防風1兩(去蘆頭),白芷1兩,辛夷半兩,川升麻半兩,吳藍半兩,川芎半兩,獨活半兩,桑寄生半兩,藿香半兩,沉香半兩,零陵香半兩。 主治:血氣風熱所致,眉發髭不生。

松葉膏, 出處:《外台》卷三十二引《延年秘錄》。 組成:松葉(切)1升,天雄(去皮)4兩,松脂4兩,杏仁(去皮)4兩,白芷4兩,莽草1兩,甘松香1兩,零陵香1兩,甘菊花1兩,秦艽2兩,獨活2兩,辛夷仁2兩,香附子2兩,藿香2兩,烏頭(去皮)3兩,蜀椒(汗)3兩,川芎3兩,沉香3兩,青木香3兩,牛膝3兩,踯躅花1兩半(并銼)。 主治:頭風耳塞,頭旋發落,白屑風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