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

桑寄生

SANG JI SHENG

  • 英文名稱:Taxillus chinensis DC. Danser. Ramulus sangjisheng Mulberry Parasite
  • 別名:冰粉樹,桑上寄生,蔦木,寄屑,蠹心寶,寄生樹,寓木,寄生草,寄生,蔦,宛童
  • 來源: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幹燥帶葉莖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莖,切段,幹燥,或蒸後幹燥。
  • 道地藥材:山西, 甘肅, 台灣, 浙江, 江西, 福建, 陜西, 中南地區,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林中, 低山, 平原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桑寄生的傳統功效


1. 祛風除濕

桑寄生,其祛風除濕功效歷代醫家皆有論述。多部古代醫籍均記載其療效,其機理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神農本草經》、《本草經疏》等典籍記載桑寄生能益血、養血,並能「核濕」,這暗示了其祛風除濕的機制可能與血液循環密切相關。風濕痹痛,古人認為多由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桑寄生能益血,則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濕邪排出,從而緩解痹痛。 《本經逢原》更直接指出桑寄生「性專祛風逐濕,通調血脈」,此觀點精闢地概括了其祛風除濕的藥理作用。

《湖南藥物志》記載桑寄生能治肝風昏眩、四肢麻木痠痛,這也與風濕痹痛的症狀相符。風邪上擾則頭暈目眩,濕邪阻滯經絡則四肢麻木痠痛,桑寄生能同時兼顧,顯示其祛風除濕的廣泛應用。

《本草蒙筌》中提到「凡風濕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獨活寄生湯煎調」,說明桑寄生常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風濕病。單獨使用桑寄生,其祛風除濕功效可能較為溫和,更適宜於輕症或作為輔助治療。 《滇南本草》則進一步指出,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桑寄生,其功效亦有所側重,生於桑樹上的桑寄生更善於治療筋骨疼痛,體現了藥材來源對療效的影響。

總之,歷代醫籍對桑寄生祛風除濕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臨牀應用價值。其作用機理可能與益血活血、通絡祛濕相關,但其療效與劑型、用法、以及藥材來源等因素密切相關。

2. 強筋骨

桑寄生,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強筋骨的良藥,其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從多個角度分析,桑寄生強筋骨的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桑寄生具有明顯的補血益血功效。《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本草蒙筌》、《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求真》等多部典籍均提及桑寄生能益血、補血,並由此改善多種因血虛引起的症狀,例如腰痛、小兒背強(現代醫學理解為兒童脊柱疾病)、肌膚不充等。《本草求真》更明確指出,腎主骨,發主血,桑寄生補腎補血,則筋骨有力,頭髮烏黑強韌,反映出其強筋骨的機制與血液循環密切相關。

其次,桑寄生具有祛風濕的作用。《本草蒙筌》、《廣西藥植名錄》、《本經逢原》、《滇南本草》等書都記載了桑寄生能祛風濕,而風濕痹痛往往導致筋骨疼痛、活動受限。《本草蒙筌》更將其與獨活寄生湯並列,說明其在治療風濕性筋骨疼痛方面的應用歷史悠久,效果顯著。

此外,部分醫籍也從其他角度闡述了桑寄生強筋骨的功效。《日華子諸家本草》提到桑寄生「助筋骨,益血脈」,《本草再新》則說其「利骨節」。這些記載,從不同側面印證了桑寄生具有增強筋骨、改善骨骼關節功能的作用。 《滇南本草》則根據桑寄生生長於不同樹種(槐樹、桑樹、花椒樹)而有不同功效的描述,也間接反映了其藥性與強健筋骨的關聯。總體而言,桑寄生強筋骨的功效,是其補血益血、祛風除濕等多種作用綜合體現的結果。

3. 通經絡

桑寄生,自古以來即被視為具有通經絡功效的重要中藥單方。其功效的體現,可以從多部古代醫籍中找到佐證。

《神農本草經》記載桑寄生「主腰痛,小兒背強」,《本經逢原》則進一步闡述:「寄生得桑之餘氣而生,性專祛風逐濕,通調血脈」。這說明桑寄生通過祛風除濕,疏通經絡,來緩解因經絡不通而引起的腰痛、背強等症狀。 腰痛與背強往往與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有關,桑寄生正是藉由其通調血脈的特性,改善經絡運行,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本草蒙筌》提及「凡風濕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獨活寄生湯煎調」,指出桑寄生常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風濕痹痛,此種痹痛同樣與經絡不通密切相關,獨活寄生湯的運用更能體現桑寄生在疏通經絡方面的作用。 此外,《生草藥性備要》記載桑寄生「舒筋活絡」,進一步肯定了其在改善經絡功能上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疏》更深入地解釋了桑寄生功效的機理:「兼能核濕,故亦療痹」。這說明桑寄生不僅能通調血脈,還能去除體內濕邪,而濕邪阻滯經絡也是導致經絡不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桑寄生能從多個方面改善經絡的運行狀態,達到通經活絡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桑寄生通經絡功效的記載,從單獨使用到配伍應用,從病症表現到作用機理,都提供了豐富的證據。 其通經絡的功效,主要體現在祛風除濕、通調血脈、舒筋活絡等方面,為後世中醫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4. 補益肝腎

桑寄生,自古以來即被視為補益肝腎的良藥,其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其補益肝腎的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神農本草經》、《本草經疏》等典籍中,可以看出桑寄生具有明顯的補血功效。 《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而《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闡述,腰痛、小兒背強等症狀皆因血不足,癰腫則因營氣熱,肌膚不充則因血虛,這些都與血虛有著密切關係。桑寄生能益血,因此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本草求真》更直接指出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因為腎主骨,發主血,補腎則筋骨有力,補血則頭髮烏黑亮澤。

其次,桑寄生兼具祛風除濕的功效。《本草蒙筌》提到用桑寄生治療風濕作痛,與川續斷功效相近;《本經逢原》則指出桑寄生「性專祛風逐濕,通調血脈」。肝腎虧虛常伴隨著風濕痹痛,桑寄生能祛除風濕,則能有效緩解肝腎虧虛引起的相關症狀。 《生草藥性備要》也提到其「追風」,進一步佐證其祛風功效。

此外,《醫林纂要》記載桑寄生「堅腎瀉火」,說明其不僅能補益腎氣,還能清泄腎火,這對於肝腎陰虛,或肝腎陰虛夾雜虛火者尤為重要。 《本草再新》中「補氣溫中,治陰虛,壯陽道」的記載,也從側面反映出桑寄生對腎陽的溫補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桑寄生的補益肝腎功效,從補血、祛風除濕、溫補腎陽等多個角度進行了論述,體現了其多方面的作用機制,使其成為治療肝腎虧虛相關疾病的重要藥物。 不同醫籍側重不同方面,共同構成了對桑寄生功效的全面認識。

5. 補腎

桑寄生,自古以來即被視為重要的藥材,其補腎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皆有記載,並非單純指腎臟器官,而是涵蓋了腎的生理功能,如骨骼、頭髮、血液等。

《神農本草經》記載桑寄生「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其中「腰痛」、「背強」都與腎虛有關,古人認為腎主骨,腎氣不足則會導致腰痛、背痛等症狀。《本草蒙筌》更指出桑寄生可「卻背強腰痛」,進一步說明其在治療腎虛腰痛方面的作用。 《本草求真》更明確指出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並闡述其補腎機制:「緣腎主骨,發主血,苦人腎,腎得補則筋骨有力……甘補血,血得補則發受其灌蔭而不桔脫落矣。」說明桑寄生通過補益腎氣和血液,從而達到強健筋骨、烏黑秀髮的效果,這與現代醫學中腎臟參與骨骼代謝和造血功能的觀點不謀而合。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更深層次闡述其補腎機理,指出桑寄生「益血則發華,腎氣足則齒堅而發眉長」,認為桑寄生能益血,而血液的充盈與腎氣的充足息息相關,進而影響頭髮、牙齒的健康。 《本草再新》更進一步指出桑寄生「補氣溫中,治陰虛,壯陽道」,說明其具有溫補腎陽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桑寄生補腎,並非單指某一特定功能,而是體現其通過補益腎氣、血液,從而改善與腎相關的諸多症狀,如腰痛、骨骼脆弱、頭髮稀疏等,反映出古人對桑寄生補腎功效的全面認識。 其作用機制可能與現代醫學中的腎臟功能相關,但需注意,此處僅為古代醫籍記載的分析,並非現代醫學證據。

6. 安胎

桑寄生,古籍中屢屢提及其安胎功效,其作用機理與其補血、益血的特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直接記載桑寄生「主安胎」,而《藥性論》則更進一步說明其能「令胎牢固,主懷妊漏血不止」。這說明古人很早就觀察到桑寄生在安胎方面的作用,尤其在孕期出血的情況下,桑寄生能發揮穩固胎兒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對此作了更深入的闡述,指出「血盛則胎自安」。桑寄生味甘苦,性平和,能益血,而妊娠期胎兒的發育需要充足的血液供給。因此,桑寄生通過補血,改善血虛內熱等情況,從而達到安胎的目的。 文中也提到,許多婦科疾病,如崩中、產後餘疾、乳汁不下,皆因血虛所致,而桑寄生皆能治療,這也從側面佐證了其補血安胎的功效。

《本草求真》中則將桑寄生譽為「補腎補血要劑」,並指出腎主骨,發主血,桑寄生補腎益血,從而使筋骨強健,避免胎兒不穩,此觀點與《神農本草經疏》的論述相呼應,進一步強化了桑寄生安胎功效的理論基礎。 其他典籍如《本草再新》也記載桑寄生「補血和血,安胎定痛」,再次印證了其在安胎方面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皆肯定桑寄生具有安胎功效,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補血益血的特性,從而維持孕期穩定的內環境,保障胎兒的正常發育。

7. 止咳化痰

桑寄生,自古以來即被認為具有多種藥效,其中止咳化痰亦是其重要功效之一。綜觀歷代本草典籍,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可見一斑。

《湖南藥物志》明確記載桑寄生可治療「內傷咳嗽」,暗示其在緩解咳嗽症狀方面具有一定療效。而《廣西藥植名錄》則更進一步指出桑寄生具有「祛痰」、「止咳」的功效,並列舉其臨牀應用。這說明桑寄生在古代醫家臨牀實踐中,已被廣泛應用於咳嗽痰多的治療。

然而,古代典籍對桑寄生止咳化痰作用機理的闡述較為間接。例如,《神農本草經疏》詳細論述桑寄生「益血」的功能,指出許多疾病皆因「血虛有熱」所致,而桑寄生能「益血」而療之。 這暗示其止咳化痰功效可能與益氣養血,改善臟腑功能有關。咳嗽痰多,有時也與肺陰不足、氣血虧虛相關,而桑寄生滋養氣血,則能間接改善肺的機能,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本草逢原》則從其藥性入手,認為桑寄生「性專祛風逐濕,通調血脈」,風寒濕邪的入侵也是誘發咳嗽的重要原因,因此桑寄生祛風除濕,通調血脈,就能夠緩解咳嗽症狀。

總之,儘管古代典籍未直接詳細闡述桑寄生止咳化痰的具體機制,但從其記載的治療經驗和藥物性能分析,可以推測桑寄生通過益氣養血、祛風除濕等多重途徑,間接或直接地發揮其止咳化痰的功效。其具體作用機制有待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

8. 清熱瀉火

桑寄生,其清熱瀉火功效雖非其主要作用,卻在多部古籍中有所提及,並非單純依靠其「苦寒」之性。分析其相關記載,可見其清熱瀉火作用的機理,並非直接的寒涼瀉火,而是通過其他功效間接達到。

《醫林纂要》明確指出桑寄生「堅腎瀉火」,這暗示其清熱瀉火並非單純的瀉火,而是通過補腎陰來間接達到平衡陰陽、清降虛火的效果。腎陰充足,則能制約相應的陽熱,從而達到清熱的作用。此觀點與《本草求真》中「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相呼應,強調其補腎益血的功效。 腎陰不足,往往會導致虛火上炎,出現一系列症狀。《神農本草經疏》更詳細地闡述了桑寄生益血的功效,指出其能治療因血虛內熱導致的諸多疾病,如崩中、產後餘疾等,這些疾病都可能伴隨有不同程度的熱證表現。因此,桑寄生的清熱,更多是針對因血虛或陰虛而導致的虛火。

《廣西藥植名錄》記載桑寄生「清熱」,《生草藥性備要》則提到其「消熱」,但這些記載並未深入闡述其清熱機理。結合其他古籍,我們可以推測,桑寄生清熱的功效主要體現在緩解因血虛、陰虛所致的內熱,而非直接清除實熱。 它更像是一種溫和的清熱,通過調理整體陰陽平衡來達到目的,而非直接的苦寒瀉火之法。 綜上所述,桑寄生之清熱瀉火,實為其整體補益功效的體現之一。

桑寄生的古代典籍


桑寄生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的保肝利膽功效,現代藥理研究指出主要與其所含的活性成分相關。桑寄生甙(Taxillus chinensis glycosides)是其關鍵的保肝物質,此類成分能顯著減少肝細胞受損程度,機制上可能涉及穩定肝細胞膜,抑制細胞凋亡,並加速受損肝細胞的再生與修復過程,從而維護肝臟結構完整性與功能。

此外,桑寄生中富含多酚類化合物及黃酮類化合物,這些是已知的強效天然抗氧化劑。它們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降低氧化壓力對肝臟組織造成的損害。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直接保護肝細胞免受氧化應激引起的損傷,進一步強化肝臟的防禦機制。透過改善肝功能與減少肝臟代謝負擔,桑寄生亦有潛力間接促進膽汁的正常分泌和流動,輔助其利膽作用。這些藥理作用為桑寄生在治療肝炎、脂肪肝等肝臟疾病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

2. 防癌抗腫瘤

桑寄生富含多醣體、多酚及桑寄生甙等活性成分,展現抗癌潛力。其作用機制涵蓋多面向:能有效減少癌細胞增殖與侵襲,並促進癌細胞凋亡,從而抑制腫瘤生長及擴散。特別是多酚成分,具備抑制癌細胞血管生成之功效,進一步阻斷腫瘤擴散途徑。研究證實,桑寄生對肺癌、胃癌及大腸癌等多種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均具有抑制作用。

3. 降血糖

桑寄生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其顯著的降血糖潛力。經分析,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桑寄生甙、多醣體及多酚類化合物。桑寄生甙的作用機制在於能夠抑制葡萄糖生成酵素的活性,進而減少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有助於降低餐後血糖水平。另一方面,桑寄生中的多醣體與多酚類物質則能夠促進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同時提升周邊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從而協助降低體內血糖。這些成分透過不同途徑共同作用,展現出桑寄生綜合性的血糖調節功效。

4. 抗發炎

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作為一種傳統藥材,其現代藥理研究已深入分析其抗發炎功效的複雜機制。其核心活性成分之一為桑寄生甙(Taxilluside),該化合物在分子層面顯示出顯著的抗炎作用。具體而言,桑寄生甙能有效調控與發炎反應相關的多種細胞訊號傳遞路徑,例如抑制核因子-κB (NF-κB) 的活化,進而下調環氧合酶-2 (COX-2) 和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等促炎酶的表現,從而減少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等發炎介質的生成。同時,它還能顯著抑制白細胞介素-1β (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和白細胞介素-6 (IL-6) 等發炎性細胞因子的合成與釋放,這些因子是介導發炎反應和組織損傷的關鍵環節。

此外,桑寄生中富含的多酚類和類黃酮化合物,亦是其發揮抗炎作用的重要物質基礎。這些成分具備強效的抗氧化活性,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對細胞和組織的損害,而氧化應激往往是發炎反應的重要誘發和加重因素。它們還能直接干預發炎細胞的活化過程,例如穩定肥大細胞膜,抑制組胺等發炎介質的釋放,並透過調控與發炎相關的酶活性,進一步抑制發炎級聯反應。綜合而言,桑寄生透過多靶點、多途徑的協同作用,從分子機制上展現出廣泛的抗炎活性,為其在治療關節炎、過敏性疾病、皮膚炎等多種發炎性疾病中的應用提供了現代藥理學支援。

桑寄生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爛外敷。

桑寄生的炮製


  • 原藥用水洗淨
  • 潤透
  • 切段
  • 曬乾
  • 生用或酒炒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桑寄生注意事項重點

  1. 孕婦禁用:桑寄生具一定藥性,孕期使用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2. 脾虛濕重者禁用:桑寄生滋陰潤燥,脾胃虛弱者使用恐加重濕氣積聚,加劇脾虛濕重。
  3. 外感熱病患者禁用:桑寄生性溫熱,不宜使用於外感發熱等症狀。
  4. 肝腎不足者慎用:桑寄生滋陰,肝腎虛弱者使用需謹慎,以免造成負面影響。

桑寄生相關的方劑


桑寄生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腳氣病半身不遂子宮下垂慢性腎衰竭甲狀腺腫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咳血四肢肌膚麻木胎動不安咳嗽吐血腎炎腰痛嘔吐損傷腹痛口乾疼痛背痛虛弱肌肉痙攣胎漏皮膚炎低血糖脂肪肝遺精肺癌胃癌

桑寄生含有的化學成分


槲皮素(Quercetin), 槲皮甙(Quercitrin), 山黃皮素(Avicularin), 右旋兒茶酚(Catechol), 甲醇(Methanol), 水(Water), 稀硫酸(Dilute sulfuric acid), 醋酸乙酯(Ethyl acetate), 氫氧化鈉(Sodium hydroxide), 甲苯(Toluene), 甲酸乙酯(Ethyl formate), 甲酸(formic acid), 三氯化鋁(Aluminum chloride), 乙醇(Ethan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