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芎歸補中湯中含有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芎歸補中湯以補血為本,而當歸能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不足的症狀,與方劑主治相符。
- 與川芎相輔相成:川芎為本方君藥,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而當歸性溫,入心、肝、脾經,能補血活血,與川芎共同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相互協同,增強療效。
芎歸補中湯中加入川芎,是為了其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的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脾經,能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尤其擅長 治療頭風、頭痛、齒痛 等症狀。芎歸補中湯主要用於 氣血虛弱、脾胃不和 等病症,川芎的加入可以 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循環,進一步增強補中益氣的效果。此外,川芎還能 緩解因氣血瘀滯而導致的疼痛,有助於整體病情的改善。
芎歸補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芎歸補中湯本身以補氣血、活血止痛為主,但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無源,因此加入茯苓健脾利濕,可增強脾胃運化,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提高療效。
- 利水滲濕:芎歸補中湯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經絡不通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茯苓利水滲濕,可改善濕邪困阻,有利於氣血流通,減輕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狀。同時,茯苓還可輔助芎歸補中湯補益脾腎,使藥效更加全面。
芎歸補中湯中加入黃耆,是基於其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
方中芎歸補氣養血,但單用難以固表止汗,而黃耆補氣固表,與芎歸相輔相成,提升補益氣血之效。同時,黃耆亦可增強機體抵抗力,預防外邪侵襲,使補氣效果更顯著。
芎歸補中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方劑中加入黃芩,可針對因熱毒內蘊引起的症狀,例如發熱、口渴、便祕等,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防止熱毒蘊積加重病情。
- 抑制藥性: 芎歸補中湯以補血活血為主,其中某些藥材如當歸、川芎等性偏溫熱,容易導致氣血上逆或助熱。加入黃芩可起到清熱降火的作用,抑制補血藥物的溫熱之性,避免藥性偏燥,保持藥性平衡。
芎歸補中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芎歸補中湯中藥材性質較偏溫燥,甘草可緩解其燥熱之性,避免傷陰耗氣,使藥效更加平和。
- 補脾益氣: 甘草補脾益氣,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使藥材能更好地被人體吸收利用,提高藥效,更有效地達到補益中氣、活血通絡的目的。
芎歸補中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芎歸補中湯以補氣血、調血脈為主,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加入陳皮可助脾胃運化,使補氣血之藥物更易吸收利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調和藥性:芎歸補中湯中藥材多偏溫燥,陳皮可起到一定的緩和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避免損傷脾胃。同時,陳皮還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芎歸補中湯中加入阿膠,主要是為了補血滋陰。
阿膠性味甘平,入血分,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芎歸補中湯以當歸、川芎補血活血,白芍養血柔肝,而阿膠的加入則進一步補益血虛,並滋養陰液,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補中益氣、養血調經的效果。同時,阿膠還有止血作用,可輔助治療血虛所致的出血症狀。
總之,阿膠的加入,使芎歸補中湯的補益作用更為全面,更能有效地治療血虛兼有陰虛的病症。
芎歸補中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益氣,補中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與當歸、川芎等藥材配合,能補益脾氣,提升中氣,改善氣血虛弱、面色蒼白、乏力倦怠等症狀。
- 補脾止瀉,固護脾胃: 白朮能固護脾胃,防止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在芎歸補中湯中,白朮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進一步促進氣血生化。
芎歸補中湯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之效。方中以川芎、當歸補血活血,白芍養血柔肝,而續斷則能加強其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效果,使藥力更趨於完整。
- 兼顧瘀血和虛損: 芎歸補中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腰膝痠軟、筋骨疼痛等症。而續斷不僅能補益肝腎,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血瘀導致的腰膝疼痛,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續斷的加入,既能補益肝腎,又能活血化瘀,使方劑既能補益氣血,又能祛除瘀滯,更能全面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芎歸補中湯中加入桑寄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肝腎,強筋骨:桑寄生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之效。方中芎歸補血活血,但單用恐有耗氣之弊,加入桑寄生可補益肝腎,防止氣血耗損,並協同補血活血,改善腰膝酸軟、筋骨不力等症狀。
- 祛風濕,止痹痛:桑寄生亦具祛風濕、止痹痛之效。方中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疼痛,桑寄生可與其他藥物合用,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症狀,使補血活血效果更顯著。
芎歸補中湯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理氣解鬱,調和脾胃:香附氣味辛香,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脾的功效。芎歸補中湯以補益中氣為主,但若脾胃氣機不暢,則補益藥物難以發揮效力。香附可理氣解鬱,促進脾胃運化,使補氣藥物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利用。
- 配合其他藥物,加強療效:香附與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共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症狀。例如,香附與當歸、川芎配合,可改善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總之,香附在芎歸補中湯中,扮演着理氣解鬱,調和脾胃,促進藥物吸收和發揮作用的重要角色。
芎歸補中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和胃: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溫胃止嘔的功效。芎歸補中湯多用於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所致的症狀,砂仁加入其中可理氣和胃,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療效。
- 溫中散寒: 芎歸補中湯中含有黃芪、當歸等溫補氣血的藥材,但同時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寒涼之性。砂仁溫中散寒,可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寒而損傷脾胃。
主治功效
《芎歸補中湯》方劑組成介紹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朮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n\n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陳皮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理氣行氣方面,陳皮能行氣、燥濕、化痰,常用於濕阻氣滯痰凝所致之肺失宣肅、脾失健運之證。止咳化痰方面,陳皮能溫化寒痰,宣肺止咳,常用於濕痰咳嗽,寒痰咳嗽等。健脾胃方面,陳皮能行氣止痛、健脾和中,常用於脾胃氣滯證。消食化積方面,陳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常用於食積、消化不良等。燥濕方面,陳皮能燥濕化痰,理氣健脾,常用於胸中痰飲、脘痞腹脹、脾虛食少、嘔吐泄瀉等。活絡止痛方面,陳皮能活絡止痛,常用於脾胃氣滯較甚,脘腹脹痛較劇者。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當歸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阿膠
阿膠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阿膠富含骨膠原、膠原蛋白、氨基酸、微量元素、膠質等營養成分,能促進代謝,增強體質,益氣補血、滋陰潤燥,治貧血、經期不順、產後失血,悉有裨益。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黃芩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黃耆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桑寄生
桑寄生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止咳化痰、強筋骨、通經絡、補益肝腎、安胎、補腎等功效。在中醫理論中,桑寄生性平味甘,歸肝腎經,能夠滋陰補血、養肝明目、補益肝腎、疏通經絡、強健筋骨、安胎元、緩解懷孕不適等症狀。桑寄生常用於治療溫病發熱、煩渴口乾、咽喉腫痛、便祕、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胎漏下血、胎動不安、高血壓等疾病。
砂仁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主治濕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腹瀉、腹部不適、氣滯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脾虛濕滯、中焦氣滯之證、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它芳香健胃,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胃液分泌,緩解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香附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可治療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滿、脘腹疼痛、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香附入脾胃經,具有補益氣血之功,可用於治療氣虛所致的疲乏無力、氣短喘促等症狀。香附辛烈,氣味濃烈,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可用於治療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等症狀。
續斷
續斷具有補陽、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利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5分,川芎1錢5分,茯苓8分,黃耆(炙)1錢,黃芩2錢,甘草5分,陳皮5分,阿膠(蛤粉炒)5分,白朮(土炒)1錢半,續斷(酒洗)2錢,桑寄生7分,香附(炒)1錢,砂仁3分(按月加至1錢)。加生薑3片,水煎,空心服。如未孕,每服15帖;如前次3月內小產,下次不如期而來,必先於2月半內,每日服1帖,保過3月半後方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中益氣、養血調經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其他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芎歸補中湯,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三。 組成:艾葉(代薑)1錢,阿膠(炒)1錢,川芎1錢,五味子(杵,炒)1錢,黃耆(炙)1錢,當歸1錢,白朮(炒)1錢,芍藥(炒)1錢,人參1錢,杜仲(炒)1錢,甘草(炙)5分。 主治:妊娠未足月,氣血虛而欲産;小産血崩,腹痛暈厥。
芎歸補中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五。 組成:當歸1錢5分,川芎1錢5分,茯苓8分,黃耆(炙)1錢,黃芩2錢,甘草5分,陳皮5分,阿膠(蛤粉炒)5分,白朮(土炒)1錢半,續斷(酒洗)2錢,桑寄生7分,香附(炒)1錢,砂仁3分(按月加至1錢)。 主治:婦人性急,常慣小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