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天麻鉤藤飲主要功效是「平肝熄風」,佐以「清熱安神、補益肝腎」之法。主治因為肝陽上亢,肝風上擾證。症狀是:頭痛、眩暈、失眠、眼睛紅痛乾澀、急躁易怒、口苦、舌紅苔黃、脈弦。
此方所治之證,主要是因為肝陽上亢,肝風上擾所引起。基於五行原理,肝臟屬木,與「風」相應,內與相火相應,體陰而用陽,其性剛勁,主動主升。
如果一個人經常憂鬱、惱怒或思慮過多,煩勞動陽,惱怒傷肝,肝臟就會失去疏通的能力,氣鬱化火就會產生風。有些人因為久病體虛,或房勞過度,造成肝腎虧損,陰虛火旺肝陽偏亢,這也會化風。
這個體內的風循著肝經往上,最終通往頭部,所以會出現頭痛、眩暈。由於「肝藏魂」、「心藏神」,肝陽有餘,化熱擾心則神魂不安,就會夜間多夢,嚴重者失眠。
舌紅、苔黃、脈弦這是肝陽上亢的典型症狀,這很容易因為情緒因素(生氣、煩勞)而誘發或加重。
基於此,改善的方法就是「平肝熄風,潛陽降逆」。此方運用天麻,此要專入足厥陰肝經,擅於平肝熄風「為治風之神藥」。《本草綱目》認為天麻善治「風虛眩暈頭痛」。
鉤藤甘涼,既能平肝風,又能清肝熱,《本草正義》提出「此物輕消血涼,能泄火,能定風」天麻與鉤藤二藥合用,可以增加平肝熄風之力。
石決明鹹平入肝,重鎮潛陽,涼肝除熱。《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出:「石決明.....·為涼肝鎮肝之要藥。為其能涼肝兼能鎮肝,故善治腦中充血作疼作眩暈,因此證多系肝氣、肝火挾血上沖也。」
肝熱則陽升於上,陽亢又可化火生風,故配梔子、黃芩之苦寒降泄,清熱瀉火,協助肝經火熱得以清降而不致上擾。
益母草行血而利水,川牛膝活血並引血下行,有利於肝陽平降,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原理。
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扶正顧本,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以治失眠。諸藥相合,共奏平肝熄風,消熱活血益腎寧心之效。
與天麻鉤藤飲類似的方劑,還有「羚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這些都可以平肝熄風,治療肝風內動之證。
其中羚角鉤藤湯長於清熱熄風,主要用於肝經熱盛,熱極動風之高熱、痙厥。鎮肝熄風湯鎮肝降逆潛陽之力較強,多用於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氣血逆亂,肝風內動之證,臨床可見眩暈、昏迷、肢体不利、半身不遂等表現。
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之力較緩,但兼清熱活血安神之效,適用於肝陽偏亢,肝風上擾所致的頭痛、暈眩、失眠等症。
原書提到加減法:重症可易更改石決明為羚羊角,則藥力益著。若進入後期血管硬化之症,可酌入槐花、海藻。陽亢化風,暈眩嚴重,唇舌或肢体發麻者,除羚羊角外,還可酌加代赭石、牡蠣、龍骨、磁石等以鎮肝潛陽熄風。肝火偏盛,頭痛較劇,面紅目赤,舌苔黃燥,脈弦數者,可酌加龍膽草、夏枯草、牡丹皮,或加服龍膽瀉肝丸以清肝瀉火。便秘,可加大黃、芒硝,或加服當歸龍薈丸以瀉肝通腑。肝腎陰虛明顯,酌加女貞子、袧杞子、白芍、生地、何首烏等以滋養肝腎。
現代運用於高血壓病之眩暈、急性腦血管病、內耳性眩暈、頭痛,此外亦可用於其他原因所致眩暈、中風後遺症以及更年期綜合症等,屬於肝陽上亢,肝風上擾者。
本方為鈎藤散與天麻丸的基礎方加減衍化而成的,屬於近代方劑,始載於胡光慈《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1956年1月出版),原治「高血壓頭痛、眩暈、失眠」。
胡氏主張:「在不違背中醫學術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逐步地和現代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聯繫起來,來豐富中醫學的內容,提高它的理論和技術水平,更好地發揮中區學的特點」。
他認為高血壓頭痛屬於中醫「肝厥頭痛」範疇,其「病原在於肝火之厥逆」,「治療當以平肝降逆為主法」,而本方即屬平肝降逆之劑,故為治療高血壓頭痛的主方。
胡氏在方後的按語「若以現代高血壓頭痛而論,本方所用黃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經研究有降低血壓之作用,故有鎮靜精神,降逆緩痛之功」。
此方可謂中西醫結合的色彩明顯,現代臨床已將本方作為治療高血壓病肝陽上亢型的常用方。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天麻,鈎藤具有平肝熄風之效為君;石決明味鹹性平,能平肝潛陽,除熱明目,與前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為臣。 梔子、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火不致偏亢;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與杜仲、桑寄生相配,能補益肝腎;茯苓,夜交藤安神定志。 本方證由肝腎不足,肝陽偏亢,生風化熱所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風動證,本方慎用
天麻鉤藤飲 的經絡型態
天麻鉤藤飲的經絡型態,主要是要探討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相關的經絡型態,可以參考相關證候的內容(開啟連結)。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鉤藤飲, 出處:《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天麻、鉤藤、生決明、山梔、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主治:平肝降逆,鎮靜精神,降壓緩痛。清熱化痰,平肝潛陽。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頭痛眩暈,失眠抽搐,半身不遂。現用於高血壓病,高血壓腦病,腦溢血,高熱驚厥,癲癇,美尼爾氏病,神經官能症等。頭痛,暈眩,失眠。耳鳴眼花,震顫或半身不遂,舌紅,脈弦數。腦震蕩引起的眩暈、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