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endant hyperactivity of liver yang

肝陽上亢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4-05-11

「肝陽上亢證」在中醫是指肝臟的陰陽失衡,通常是肝的陰性能量不足,或者是肝腎的陰性能量不足,無法抑制陽性力量,導致肝陽(即肝臟的陽性因素)過於旺盛並向上浮動。

這種現象會讓肝氣過度上升,形成一種表現為實證(過度活躍),但是本質為虛弱的病狀。此證常常是因為性行為頻繁、過度疲勞、七情內傷或飲食失調…等等原因所造成。

現代中醫普遍認為此證可能是高血壓、中風的主要證候。主要的症狀有:頭暈目眩、頭微脹、頭痛、眼睛怕光模糊、腎氣虛弱、噁心嘔吐、喜歡安靜獨處,面色發紅、耳鳴、口舌乾燥、舌邊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細或弦細數…等等

肝陽上亢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的「頭痛」、「眩暈」、「耳聾耳鳴」…等疾病中。

這種頭痛、暈眩通常是肝熱所造成,伴隨情緒暴怒而加重,同時會有睡眠障礙、煩躁易怒、肋痛、眼睛發紅、口苦、脈弦或弦數…等症狀。

也有可能是血虛內熱,引發肝陽旺盛所造成的耳聾或耳鳴。若從五行的立場看來,也可能是腎水不足所導致的肝病,所謂「水虧不能涵木」。

中年以上的人很容易出現高血壓
中年以上的人很容易出現高血壓

肝陽上亢也會見於青壯年,主因起於「腎精虧虛」而導致肝陽上亢,症狀是:耳鳴、腰疼、腿軟、足跟痛,在看到情色圖片或影片就會自動流出精液。

喜愛抽煙喝酒、老饕貪食之人,常常因為體內鬱熱,夾帶肝膽濕熱的症狀,也會出現類似肝陽上亢證。例如:肋痛、口苦、噁心嘔吐、小便黃、陰囊濕癢、苔黃膩、脈弦滑數等。

從最核心的經絡模型來觀察,肝陽上亢很可能根源於基於肝經實證所產生的「鐵三角」經絡型態,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頭痛」與「頭暈」

某會員長期觀察自己的經絡型態,確認就是鐵三角經絡體質,她發現每年只要在天氣開始炎熱之後,就很容易出現暈眩,有時候會很嚴重,同時也會有腿軟現象。

而每次出現暈眩的時候,只要服用中醫的肝藥,例如「四逆散」、「小柴胡湯」都會改善,印證了肝氣旺盛會造成暈眩現象。

女性容易出現暈眩的經絡現象
女性容易出現暈眩的經絡現象

所謂的「肝陽上亢」,應該就是在這種經絡模型下的不斷延伸與惡化,產生更多的疾病可能性

例如,有不少腦中風的患者就是出現「鐵三角經絡型態」或是「綜合經絡型態」,而現代中醫也認為腦中風有可能就是源自於「肝陽上亢」。

通常肝陽上亢的人,經常會伴隨「腎陰虛」證候的症狀,例如:腰酸、睡眠障礙、健忘、容易煩躁、疲勞、因為情緒激動而流汗,經常出現於性行為頻繁或是經常手淫或遺精的病患身上。

同樣的,肝陽上亢證也與「肝陰虛」、「肝腎陰虛」證候類似,例如:面色無華、眩暈、多夢、眼睛酸澀、肢體拘急、麻木、婦女經少或閉經、白帶、盜汗、耳鳴、健忘、腰膝疲軟、遺精早洩、五心煩熱…等症狀。

年紀大的人有較高的機率出現肝陽上亢
年紀大的人有較高的機率出現肝陽上亢

在更年期的婦女和中老年後的男性中,由於腎氣逐漸衰退,衝脈任脈虛弱,這些變化都可能導致肝陽上亢的情況出現。這是因爲身體的內在調節功能減弱,無法有效制約肝陽的上升。

從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也可以常常發現,鐵三角經絡型態經常伴隨著腎經虛症,這可能也是背後的數據現象。

肝陽上亢證常與「肝風內動證」、「肝火上炎證」、「肝血虛證」一起討論。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肝陽上亢經絡圖

造成肝陽上亢的主要原因

了解8種常見致病因素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2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苔淡薄白舌苔淡薄黃
3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弦脈細脈數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面色發紅口乾口渴耳鳴眼睛癢四肢肌膚麻木眼睛模糊噁心反胃嘔吐容易焦慮恐懼心情煩燥嘴裡發苦睡眠障礙大便秘結小便顏色偏黃暈眩容易生氣頭部不由自主地搖動不能自制頭部發熱突然暈倒不省人事耳聾心胸煩熱頭痛腦中風頭目脹痛偏頭痛眼睛紅痛肋間神經疼痛頭頂痛月經偏頭痛月經前緊張症候群三叉神經痛四肢麻痺癱瘓原發性高血壓更年期綜合症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既然現代中醫普遍認為肝陽上亢證很可能是高血壓、中風的主要證候,那只要觀察高血壓或中風患者的經絡型態,就可以找出肝陽上亢證的經絡型態。

現代醫學發現,高血壓患者通常發病年齡大約在40歲左右。腦中風平均發生年齡大約在50歲以上。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年齡就是一個關鍵。

通常40歲以上的經絡型態,很容易出現所謂的「綜合經絡型態」,也就是「鐵三角」經絡型態,加上「陽虛」的經絡型態。

這種經絡型態,很容易呈現「上實下虛」的狀態,下半身所有經絡能量都是不足的,因此可以解釋「肝血虛」、「肝腎陰虛」、「腎陰虛」的現象,連帶產生上半身能量過旺,上半身陽亢的狀態。

中年以上最容易出現的上半身陽亢經絡型態
中年以上最容易出現的上半身陽亢經絡型態

其他常見的經絡型態,可參考下面列出的型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黃帝內經》歧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 《臨證指南醫案.中風門》:「木火體質,復加鬱勃,肝陰愈耗,厥揚升騰,頭暈,目眩,心悸。養肝熄風,一定至理。近日知飢少納,漾漾欲嘔,胃逆不降故也。先當泄木安胃為主:桑葉、鉤藤、遠志、石菖蒲、半夏麴、廣皮白、金斛、茯苓」
  • 《臨證指南醫案.中風門》:「高年水虧,肝揚升逆無制,兩脇漐漐如熱,則火升面赤,遇煩勞為甚。宜養陰和陽為法。」
  • 《柳寶詒醫案.肝火門》:「寐則陽氣內藏。陽厥於外,則四肢若木;陽聚於內,則驚惕遺泄。病屬陰陽兩乖,而肝病為多。宜養陰潛陽,鎮肝安胃。……二診:肝陰不足,則肝陽浮擾,夜寐不安。其實陽失陰涵,而不能靜,非陽氣之有餘也。瀉肝之藥,亦非所宜。脈象弦細而數,不能鼓指,即肝陽亦有疲損之象,盜汗痙掣,多夢遺泄,陰弱而陽不內藏。當用養陰調攝法,緩緩調理。……」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