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左歸飲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因為熟地黃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滋陰補腎: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左歸飲主治腎陰虛證,表現為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盜汗遺精等。熟地黃可以滋補腎陰,緩解這些症狀。
- 填精益髓: 熟地黃富含蛋白質、糖類等營養成分,可以起到填精益髓的作用。腎精虧虛會導致頭髮早白、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熟地黃可以滋養腎精,改善這些症狀。
左歸飲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肺的功效。左歸飲主治腎陰虛證,而山藥的滋陰補腎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填補腎陰不足,改善因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
2. 固澀止瀉: 山藥還具有固澀止瀉的作用,可以緩解因腎虛所致的脾腎不固、大便溏泄等症狀。左歸飲中加入山藥,可以起到固澀腎氣、防止腎陰虛導致的脾虛泄瀉的作用,使治療更加全面。
左歸飲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補肝腎,益精血: 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左歸飲主治腎陰虛證,而枸杞子能滋補腎陰,促進精血生成,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滋陰補腎之效。
- 緩解陰虛燥熱: 枸杞子能滋陰潤燥,緩解陰虛所致的燥熱症狀。左歸飲中部分藥物性偏寒涼,枸杞子的加入可起到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使藥效更加溫和。
左歸飲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左歸飲屬於滋陰補腎的方劑,其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避免藥物毒性。
二、 增強藥效,促進藥物吸收: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功效,可以增強左歸飲滋陰補腎的功效。此外,甘草還可以增強藥物吸收,使藥效更佳。
左歸飲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左歸飲旨在滋陰補腎,但腎虛往往伴隨脾虛,導致水濕停滯。茯苓能健脾利濕,有助於化解水濕,避免影響腎氣的恢復。
- 配合熟地黃,滋陰而不膩: 茯苓與熟地黃同為滋陰藥,但茯苓偏於利水滲濕,能防止熟地黃滋陰過於滋膩,避免產生痰濕,使藥效更加平衡,達到滋陰而不膩的效果。
左歸飲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固精: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左歸飲用於腎陰虛證,而山茱萸能補益腎陰,固攝精氣,從根本上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泄等症狀。
- 佐以滋陰:左歸飲以滋陰補腎為主,而山茱萸不僅補腎,更能滋陰,其酸味入肝,又能斂陰,與其他藥材如生地黃、熟地黃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補腎的功效。
左歸飲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潤肺,養陰生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左歸飲以滋補腎陰為主,而肺腎相表裡,腎陰虛常伴隨肺陰不足,因此加入麥門冬,可協同滋陰補腎,改善因陰虛所致的肺燥乾咳、口渴咽乾等症狀。
- 緩解藥性:左歸飲中藥材多偏寒性,如生地黃、熟地黃等,容易導致脾胃虛寒。麥門冬性寒,但兼具甘潤之性,能緩解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過寒傷脾。
左歸飲中包含當歸,原因如下:
- 補血滋陰: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滋陰、調經止痛的功效。左歸飲主治腎陰虛,而腎陰虛常伴隨血虛,因此加入當歸可補益血虛,改善因陰虛導致的頭暈眼花、面色蒼白等症狀。
- 潤燥生津: 當歸具有潤燥生津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陰虛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左歸飲中的其他藥物如熟地、山藥等也有潤燥生津的作用,與當歸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功效。
左歸飲方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滋陰,緩解腎陰不足: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的功效。腎陰不足,則易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盜汗虛熱等症狀,白芍能補血滋陰,與生地、熟地等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滋陰補腎的效果。
2. 緩解肝陽上亢,協調陰陽: 左歸飲中,熟地、山藥等藥材偏於滋陰,而白芍則能緩解肝陽上亢,防止滋陰過度而導致脾胃虛寒。白芍與生地、熟地等藥材相互配伍,能更好地調節陰陽平衡,使藥效更加協調。
左歸飲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左歸飲主要用於腎陰虛,而腎陰虛往往伴隨虛火上炎,出現口燥咽乾、盜汗、潮熱等症狀。牡丹皮能清熱涼血,降火解毒,緩解這些症狀。
- 滋陰補腎: 牡丹皮雖性寒,但又能滋陰補腎,與左歸飲中其他滋陰藥材如熟地黃、山藥等協同作用,更能達到滋陰補腎的效果。
牡丹皮在左歸飲中,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滋陰補腎,起到平衡作用,有助於改善腎陰虛的整體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左歸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左歸飲主治「金被火刑,虛勞咳嗽」,屬腎陰虧虛、虛火上炎之證。此處「金」指肺臟,「火」為虛火,腎陰不足則虛火刑金,灼傷肺絡,致乾咳少痰、痰中帶血、咽癢氣急;腎不納氣則動輒喘促。其病機核心在於「腎陰虛損,精虧髓少」,衍生肺燥、肝亢、心煩等虛熱之象,常見於久病虛勞或稟賦不足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
- 熟地黃(君藥):用量最重,直入腎經,滋陰填精,補益真水以制虛火。
- 山茱萸、枸杞子(臣藥):山茱萸斂肝固精,枸杞滋肝腎之陰,助熟地補腎精,兼顧肝腎同源。
- 山藥、茯苓(佐藥):山藥補脾固腎,茯苓健脾滲濕,防滋膩礙胃,寓「補中寓通」之意。
- 炙甘草(使藥):調和諸藥,甘緩和中。
加減化裁之理
- 肺熱加麥冬:清肺潤燥,助金水相生。
- 血滯加丹皮:涼血活血,制熟地之膩。
- 心煩加玄參:降心火,益腎陰,交通心腎。
- 脾熱加芍藥:斂陰清脾,防陰傷化燥。
- 骨蒸加地骨皮:清虛熱,透伏火。
- 血熱加生地:增強涼血滋陰之力。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為「純補無瀉」之劑,張介賓創制時取「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全方以滋腎陰為本,兼顧肝脾,形成「腎精得充→虛火自降→肺燥得潤→氣納歸元」的治療鏈條。妙在用茯苓、山藥健脾助運,使補而不滯,符合「治虛三本在脾腎」之論(《理虛元鑑》)。
三、臨床應用延伸
原方主治虛勞咳嗽,然其「滋陰培本」思路可拓展至:
- 肝腎陰虧之眩暈耳鳴
- 心腎不交之失眠盜汗
- 精血不足之發脫齒搖
此方體現張介賓「陽非有餘,陰常不足」的學術思想,與右歸飲(溫補腎陽)形成陰陽對仗,共構「補虛大法」。
傳統服藥法
熟地2-3錢或加至1-2兩,山藥2錢,枸杞2錢,炙甘草1錢,茯苓1錢半,山茱萸1-2錢(畏酸者少用之)。
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2錢;血滯者,加丹皮2錢;心熱而躁者,加玄參2錢;脾熱易飢者,加芍藥2錢;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2錢;血熱妄動者,加生地2-3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2錢;上實
壯水,養陰補腎。
水2鐘,煎7分,空腹服。
"1.虛勞:今稍一感觸,即覺傷風,表氣不固已甚,肺在上主氣之出,腎在下主氣之納,腎虛封藏不固,則腎氣不能仰吸肺氣下行,氣少歸納,所以體稍運動,即覺氣急,素有之痰飲,為衝陽挾之而上,咽癢咳嗽,甚至見紅。特是腎之陰虛,與腎之陽虛,皆令氣不收藏,左脈弦大,且有數意,斷無命陽不振,寒飲上泛,而脈不沈鬱,轉見弦大之理,所以脈大而左部為甚,以肝腎之脈,皆居於左,其為腎陰虛不能收攝無疑。況所吐之痰,牽絲不斷,並非水飲。飲之所以為痰者,熱煉之也。仲景小青龍湯、真武湯為痰飲之要方。湯曰青龍,為其行水也,真武水神名,為其治水也,足見飲即水類,與痰濁絕不相同。下虛如此,斷勿存觀望之心,而使根蒂日近空乏,用介賓先生左歸飲法,紫口蛤殼、生地炭、懷山藥、長牛膝、萸肉、白茯苓、車前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滋膩的功效,體質肥胖、痰濕重者慎用。
- 本方有活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左歸飲, 出處:《會約》卷九。 組成:熟地3錢或7-8錢,山藥2錢,枸杞1錢半,甘草(炙)1錢,茯苓1錢半,棗皮1錢,麥冬1-2錢,當歸2錢,白芍1錢半,丹皮1錢。 主治:壯水濟火。主治:金被火刑,虛勞咳嗽。
左歸飲,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熟地2-3錢或加至1-2兩,山藥2錢,枸杞2錢,炙甘草1錢,茯苓1錢半,山茱萸1-2錢(畏酸者少用之)。 主治:壯水,養陰補腎。主治:真陰不足,腰痠且痛,遺精盜汗,咽燥口渴;陰衰陽勝,身熱煩渴,脈虛氣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