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濕熱證又稱為肝膽熱毒、肝膽蘊熱,是濕熱蘊結於肝膽,肝絡失和,膽失疏洩或濕熱循著肝經、膽經下注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的概稱。本證可由濕熱外邪或嗜酒、過食肥甘,釀生濕熱或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郁而化熱,蘊結肝膽所致。
由於肝經行走至陰部,熱毒內蘊濕熱循經下注,男女都有可能出現陰部疾病。男性出現陰囊濕疹、睪丸腫脹疼痛,女性出現外陰搔癢或帶下黃臭,局部常紅腫痛癢,甚或黃水淋漓。
因為濕熱蘊結肝膽,疏洩失職,濕熱下注膀胱,濕熱互結,使膀胱氣化障礙,形成痙閉,也會出現尿急、尿痛、小便黃赤等泌尿系統症狀。
本證主要出現偏向於膽經異常相關症狀,主要症狀是:口苦、納呆、嘔惡、院腹脹悶、脅肋脹痛、腋下流汗(狐臭)、尿赤、大便不調,或身目發黃,或陰衰濕疹、睪丸脹痛,或女子外陰痙癢、帶下黃臭,舌苔黃膩,脈弦數。
本證可見於「脅痛」、「黃疸」、「陰囊濕疹」、「睪丸腫痛」、「婦女陰癢」、「帶下」、「淋濁」、「癮閉」等疾病。肝膽濕熱證常與「肝經濕熱證」、「肝火上炎證」、「脾胃濕熱證」、「膽熱證」一起討論。
濕熱蘊於肝膽,疏洩失職。所謂脾惡濕,濕熱蘊結肝膽,同時也會侵犯脾胃,故本證可兼具有「肝脾不調」、「肝胃不和」、「脾胃濕熱證」證。肝膽濕熱證常因濕熱蘊結於肝膽而成,但也可能因為脾胃濕熱證,郁蒸肝膽轉化而來。
肝經濕熱證與肝膽濕熱證二證都是濕熱所造成,所以症狀類似,肝膽濕熱證相對範圍較廣,肝經濕熱證則範圍較窄,以口苦、脅痛、腹脹、前陰諸疾為主症,很少有身目發黃者。
濕熱蘊結肝膽,火熱其性上炎,若情志郁結,惱怒傷肝,化火上衝,則會引起肝火上炎證。膽熱證因外邪入裡化熱,或七情郁結化熱,累及膽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