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膽俞穴是膽腑的陽熱風氣向膀胱經輸送的通道。**「膽」**指膽腑,**「俞」**意為輸送。該穴名的含義是,膽腑中的陽熱風氣通過此穴輸送至膀胱經,完成經氣的外輸作用,因此得名「膽俞穴」。
解剖位置
- 位於背闊肌,夾在最長肌和腱肋肌中間的位置;
- 在此處,有第10肋間的動脈和靜脈後支經過;
- 分佈有來自第10胸神經後支的皮膚分支,而更深的地方則有該神經的外側分支。
針刺方法
斜刺0.5-0.7寸
穴道介紹
膽俞穴的主要功效包括:
- 舒緩背部不適:膽俞穴能夠舒緩背部的不適感,如背痛、僵硬等。膽俞穴的主要主治疾病或症狀包括:
- 膽囊相關疾病:膽俞穴可用於治療膽囊相關問題,如膽結石、膽囊炎等。
- 胸腹部疾病:膽俞穴也可以用於治療胸腹部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痛等。
- 神經系統疾病:膽俞穴對於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如頭痛、失眠等,也有一定的療效。
穴道配伍
膽俞穴配穴分析
膽俞穴位於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是膀胱經的穴位,具有疏肝利膽、清熱除濕、寧心安神等功效。其配穴多以臟腑經絡的相互關係為基礎,達到協同作用,治療多種疾病。
1. 膽俞穴配陽陵泉穴、太沖穴:
- 陽陵泉穴: 膽經原穴,具有疏通膽經、利膽退黃的功效。
- 太沖穴: 肝經原穴,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
原理: 此配穴法以經絡循行及臟腑之間的密切關係為基礎。膽俞穴為膽之背俞穴,陽陵泉為膽經原穴,太沖穴為肝經原穴,肝膽互為表裡,三穴合用,可疏通肝膽經絡,調和肝膽氣機,從而達到治療膽道疾病、胃炎、嘔吐及膽道蛔蟲等作用。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均可導致膽汁分泌異常,此配穴法通過疏肝理氣,使肝膽氣機調和,膽汁分泌正常,達到治療目的。
2. 膽俞穴配日月穴:
- 日月穴: 分別位於腹部,為膽之募穴。
原理: 此為俞募配穴法,俞穴通於背,募穴通於腹,俞募配穴可以調整臟腑功能,使氣血運行通暢。膽俞穴配日月穴,可疏通膽經氣血,達到疏肝利膽、清熱除濕的功效,治療黃疸、膽囊炎等膽系疾病。
3. 膽俞穴配膏肓穴、三陰交穴:
- 膏肓穴: 位於背部,具有益氣補虛、寬胸理氣的功效。
- 三陰交穴: 脾經穴位,具有健脾益腎、養陰清熱的功效。
原理: 此配穴法注重整體調理,從陰陽平衡角度出發。膽俞穴清泄肝膽之火,膏肓穴益氣補虛,三陰交穴滋養腎陰、健脾益氣。此三穴合用,可以養陰清熱、健脾益氣,治療咽痛、肺癆、潮熱等陰虛火旺的病症。其原理在於通過補益不足,平衡陰陽,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此配伍適合於因陰虛火旺導致的病症,而非單純的膽系疾病。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肺結核
- 帶狀疱疹
- 百日咳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 睡眠障礙
神經系統疾病
- 睡眠障礙
- 偏頭痛
- 頭痛
循環系統疾病
- 心律不整
- 原發性高血壓
呼吸系統疾病
- 肺炎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 急性咽喉炎
消化系統疾病
- 消化不良
- 慢性肝炎
- 膽囊炎
- 胃及十二指腸炎
- 膽結石
- 胃酸食道逆流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坐骨神經痛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肩關節痛
- 背痛
艾灸刮痧
艾灸膽俞穴方法
準備:
- 艾條一根(建議使用艾絨條)
- 灸器(如艾灸盒、艾灸筒等,可選)
- 防燙隔熱墊
- 酒精棉球
步驟:
- 消毒: 用酒精棉球消毒艾條,以及皮膚接觸的灸器。
- 定位: 找到膽俞穴位置。
- 施灸:
- 懸灸: 將艾條點燃,距離皮膚約2-3釐米,以溫熱舒適為宜。
- 隔姜灸: 將薑片切成薄片,中間挖個小洞,將艾條置於洞內,然後將薑片放置於穴位上。
- 艾灸盒/筒: 將艾條放入灸器,將灸器置於穴位上。
- 時間: 每次艾灸10-15分鐘,以皮膚微微泛紅為宜。
- 頻率: 每週2-3次。
遠紅外線加熱膽俞穴方法
準備:
- 遠紅外線神燈
- 防燙隔熱墊
步驟:
- 定位: 找到膽俞穴位置。
- 加熱: 將神燈開啟,距離皮膚約20-30釐米,以溫熱舒適為宜。
- 時間: 每次加熱10-15分鐘,以皮膚微微泛紅為宜。
- 頻率: 每週2-3次。
注意事項:
- 艾灸時應注意觀察皮膚變化,若出現過熱或灼傷情況,應立即停止艾灸。
- 艾灸後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艾灸期間應保持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孕婦、經期女性、皮膚敏感者、患有嚴重疾病者應慎用艾灸。
- 遠紅外線加熱時,應注意燈具溫度,避免過度加熱造成灼傷。
- 若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艾灸或加熱,並諮詢專業醫生。
按摩推拿
按摩膽俞穴方法:
- 定位: 雙手拇指指腹放在膽俞穴上。
- 按壓: 逐漸用力下壓按揉,持續施力,直到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
- 摩擦: 來回摩擦穴位,讓熱感向內部深透。
- 持續: 按摩至皮膚潮紅。
- 時間: 每次5~10分鐘。
- 頻率: 每日或隔日1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