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濕熱證是指「濕熱」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納降而形成的證候。《金匱要略心典》就提到,脾胃濕熱起因是內生,後來又外濕侵犯,內濕與外濕互結化熱而成濕阻,進而造成脾胃功能失調,進而造成全身各部位疾病。
本證常常因為飲食不調、高梁厚味釀成濕熱,內蘊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濕熱,交阻於中焦而生病。由於脾臟不喜歡濕熱,長夏主濕,暑令多濕。因此,本證候常見於夏令暑熱季節,或久居濕地之人,往往因濕邪而誘發本證。
主要臨床表現為:肚子悶脹、噁心食慾不佳、頭重、四肢沉重、全身水腫、大便溏瀉、大便惡臭、小便黃、面目或肌膚發黃、身發熱而汗出不解、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
脾胃濕熱也會造成手腳容易出汗,主要原因是胃主受納,脾主四肢又主運化,轉輸精微物質和運化水濕。由於勞倦傷脾,失其健運,或濕邪侵襲於脾胃,導致濕阻脾胃,郁而化熱,濕熱熏蒸,胃中津液旁達於四肢,故手足汗出。
脾胃濕熱證如果治療不得當,很容易則易演變發展為其他證候,例如:脾胃濕熱侵及大腸,則導致「大腸濕熱證」,最常見的就是腹痛、腹瀉、里急後重、肛門灼熱…等症狀。
脾胃濕熱證,常見於古代疾病如:「泄瀉」、「痢疾」、「濕阻」、「黃疸」、「水腫」、「臌脹」…等疾病,常常與「寒濕困脾證」、「肝膽濕熱證」、「胃火(熱)證」…等證候一起討論。
寒濕困脾證的濕是從「寒化」來的,常因體質脾胃虛寒,過食生冷瓜果而導致此病。而脾胃濕熱證是「濕」加上「熱」象,寒濕困脾證之濕必兼寒象。寒濕困脾證主要是「口淡不渴」,而脾胃濕熱證則見身熱口渴口乾,這是最大差異。
「肝膽濕熱證」與「脾胃濕熱證」二證均屬濕熱證,但脾胃濕熱證的病變部位在「脾胃」,屬中焦濕熱,肝膽濕熱證的病變部位在「肝膽」,兩者病位不同。肝膽濕熱證的症狀是:腹脹、噁心嘔吐、納呆、肋脹痛、口苦、寒熱往來、陰囊濕疹或睪丸腫脹熱痛、婦女則見外陰搔癢、帶下黃臭,苔黃膩,脈弦數。
「胃熱證」與「脾胃濕熱證」的差異在於「濕氣」,胃熱證是單純的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