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pness and heat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脾胃濕熱的原因,症狀與經絡型態,運用穴道與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5-04-18

脾胃濕熱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陽明濕熱暑濕夾滯暑濕困阻中焦濕熱鬱於經絡濕熱蘊積陽明濕熱裡實

脾胃濕熱證是中醫常見的證候類型,指濕熱的邪氣蘊結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氣機升降失調的病理狀態。

最常出現的症狀,是脘腹脹悶、納呆嘔惡、便溏不爽、舌紅苔黃膩...等,常見於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炎、腸炎)、皮膚病(如濕疹)及部分感染性疾病。

春夏季節主要特質是「濕氣」,所以這種證候在春夏及梅雨季節季節尤為常見,被稱為「暑濕夾滯證」或「暑濕困阻中焦證」。

春夏季節時脾胃又濕又熱
春夏季節時脾胃又濕又熱

古籍《金匱要略心典》中解釋,這種脾胃濕熱狀態不僅源自於身體內部的原因,也受到外界環境濕熱的加劇。

當內外濕熱相互作用時,就會形成阻塞,進一步影響脾胃的健康,甚至牽連到身體其他部位。

在傷寒學派中也有提出「陽明濕熱」狀態,居濕度較高地區的人,更易受到這種外部濕邪的影響,引發脾胃濕熱證。

造成脾胃濕熱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種:

  1. 外感濕熱:長期處於潮濕環境(如梅雨季節、濕地居住),濕邪侵襲人體,鬱久化熱。暑濕季節(長夏),濕熱交蒸,直犯中焦脾胃。
  2.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如油炸、甜膩食物)、嗜酒,釀生濕熱。此外,生冷飲食損傷脾陽,水濕內停時也會鬱而化熱。
  3. 情志失調:憂思傷脾,脾失健運,濕濁內生,久而化熱。肝鬱氣滯,橫逆犯脾,影響脾胃升降,造成脾胃濕熱壅滯。
  4. 長期脾虛之人:平時脾胃虛弱的人,因為水濕不運,濕濁內停,鬱久化熱,形成「虛中夾實」之證。

脾胃濕熱證的主要症狀如下:

1.主要症狀:

  • 肚子悶脹不舒服:濕熱堵住氣的運行,導致胃腹部感覺脹悶,摸起來有點軟軟的。
  • 食慾差、想吐:濕熱困住脾胃,讓胃的消化功能變差,會沒什麼胃口,甚至會覺得反胃、噁心。
  • 大便黏稠不好排:濕熱讓大便變得又黏又難排乾淨,有時還會有肛門灼熱的感覺。
  • 全身沉重、四肢無力:濕氣有黏重的特性,讓人覺得全身痠沉、提不起勁,頭也會覺得重重的、像被包住一樣。
  • 小便短而黃:濕熱往下走到膀胱,會出現尿少、尿色黃深的情況。
  • 身體出現水腫:濕熱積在脾胃裡,脾的功能就會變差,難以運作水分,水分堆積在體內變成濕氣,甚至跑到皮膚下面,造成身體浮腫。
  • 手腳出汗:手腳是身體最遠端的地方,本來氣血循環就比較弱,當濕邪侵擾脾胃,導致濕氣阻塞並轉化為熱,進而使得濕熱在體內循環,胃中的津液因而流向四肢,造成手腳出汗的現象。
脾胃濕熱時,很容易出現疲勞沉重感
脾胃濕熱時,很容易出現疲勞沉重感

2. 次要症狀:

  • 嘴巴苦、嘴巴黏黏的:體內濕熱往上冒,嘴裡會有黏膩感、口氣重,有時會覺得苦苦的。
  • 感覺身體發熱,但不明顯:會覺得身體有點熱、熱氣纏身,特別是下午比較明顯,常常出汗但熱也退不了。
  • 皮膚出現濕疹:體內濕熱往外冒,會長出紅疹、流一些水,還會癢得讓人想抓。
  • 舌象:舌質紅,苔黃膩或厚膩。
  • 脈象:濡數或滑數(濕重則濡,熱重則數)。

這也是夏季期間很容易出現「汗皰疹」的主要原因,可以參考這篇探討汗皰疹的文章(點選閱讀)。

台灣地區每年進入春夏之交時,特別容易出現「脾胃濕熱」的症狀。尤其進入4月以後,天氣逐漸轉熱,降雨也變多,明顯能感受到濕氣增加,像是地板上經常出現一層水氣。

這段時間,許多人會發現身體出現脾胃脹氣、噁心、食慾不振、頭重如裹、四肢無力,甚至腹部脹大等不適。

這時候通常服用「平胃散」+「四逆散」或「小柴胡湯」,往往都能迅速改善,這正是一種典型的「脾胃濕熱」表現

服用中藥可以去除體內的濕熱,改善脾胃濕熱
服用中藥可以去除體內的濕熱,改善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證如果治療不得當,很容易則易演變發展為其他證候,例如:脾胃濕熱侵及大腸,則導致「大腸濕熱證」,最常見的就是腹痛、腹瀉、里急後重、肛門灼熱…等症狀。

脾胃濕熱證,常見於古代疾病如:「泄瀉」、「痢疾」、「濕阻」、「黃疸」、「水腫」、「臌脹」…等疾病,常常與「寒濕困脾證」、「肝膽濕熱證」、「胃火(熱)證」…等證候一起討論。

「肝膽濕熱證」與「脾胃濕熱證」二證均屬濕熱證,但脾胃濕熱證的病變部位在「脾胃」,屬中焦濕熱,肝膽濕熱證的病變部位在「肝膽」,兩者病位不同。

「胃熱證」與「脾胃濕熱證」的差異在於「濕氣」,胃熱證是單純的火熱所造成的症狀。

從經絡理解脾胃濕熱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E8%84%BE%E8%83%83%E6%BF%95%E7%86%B12.jpg

造成脾胃濕熱的5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脾胃濕熱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頭鮮紅色舌苔黃膩

脈相

數脈濡脈

脾胃濕熱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面色發黃皮膚顏色發黃發燒流鼻涕皮疹紅疹口乾口渴頭重暈眩下肢水腫全身性水腫黃疸手腳容易出汗腹中有鳴叫聲食慾不振腹中有鳴叫聲小便顏色偏黃胃腸脹氣噁心反胃身體沉重大便非常臭大便溏頭脹痛牙齦腫脹痛腹瀉心胸煩熱胃酸食道逆流右下腹側部痛眼睛紅痛腹痛咽喉痛牙齒痛手肘外側痛淋巴結腫大帶狀疱疹汗皰疹尿道炎膀胱炎熱中暑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腸炎痢疾高血脂濕疹牛皮癬損傷傷寒

脾胃濕熱的相關證型


改善脾胃濕熱的常用方劑


改善脾胃濕熱的常用穴道


脾胃濕熱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脾胃濕熱的經絡狀態,可見於春夏期間常見的經絡型態,這是很容易出現「脾胃濕熱證」的。

下圖就是典型的夏季鐵三角經絡型態,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出脾經虛證,三焦經、大腸經、肝經與胃經實證。由於出現的機率太高,任何人都可以在夏季輕易印證。

夏季容易出現脾胃濕熱的經絡現象
夏季容易出現脾胃濕熱的經絡現象

許多原本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或「綜合經絡體質」的人,在炎熱夏季不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而是會出現像下圖這樣的型態。

雖然膽經與胃經依然是虛證,但是能量已經比起冬天強很多了,雖然是虛證,體內卻依然有火氣濕熱的症狀,這是因為手部三陽經已經是實證所造成。

夏季時,綜合經絡型態的膽經與胃經能量提升
夏季時,綜合經絡型態的膽經與胃經能量提升

以下有兩個真實紀錄

1.2022年的案例

2022年7月時,某會員的一位同事,因為無症狀確診新冠病毒,醫生開了抗病毒藥物輝瑞Paxlovid給他服用,之後出現:「嘴巴苦、肚子脹氣、沒有食慾、口渴、全身沉重、大便很臭、尿液變深...」

後來他推斷這是典型春夏季節的「脾胃濕熱」的症狀,也幫他進行經絡檢測印證,出現典型的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下圖)。

2022年7月新冠確診服用Paxlovid五天後
2022年7月新冠確診服用Paxlovid五天後

2.2025年的案例

2025年之後,雲端中醫傾向於不只有探討一個案例,通常一次就探討數百個案例,找出最高機率的經絡型態。

從系統中找出疲勞嚴重疲勞,而且出現消化障礙的經絡數據中,清楚發現有高達45%以上都是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而這種經絡型態就是容易出現在春夏之後,印證這應該就是脾胃濕熱所造成的結果。

疲勞且消化障礙的人,高機率出現鐵三角化熱型態
疲勞且消化障礙的人,高機率出現鐵三角化熱型態

這種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就是典型的脾經虛證,而且少陽經、陽明經實證(化熱),這應該就是脾胃濕熱的經絡模型。

其他相關經絡型態列舉如下:

載入中...

脾胃濕熱的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