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 委中穴,「委」,堆積也。「中」,指穴內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
- 腘中穴,指本穴所在部位為腘窩橫紋處中點,故名「腘中穴」。
- 「郄中穴」:「郄」,孔隙也。「中」,郄中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聚集,出入緩慢。
- 「血郄穴」:「血」,指委中穴的氣血物質為受熱後變成的紅色液體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氣血為膀胱經水濕吸熱後的氣化之氣,亦即是血的氣態物。
解剖位置
在膕窩正中,有膕筋膜;皮下有股膕靜脈,深層內側為膕靜脈,最深層為膕動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脛神經處。
針刺方法
直刺0.5-1寸,或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注意事項
因為房勞過度、腎虛虧損所導致的腰痛,不適合點刺本穴出血,會讓經脈更虛弱。
穴道介紹
膀胱經合穴,本穴物質為膀胱經氣血匯合而成,故為膀胱經合穴。膀胱經脈從頭至腳,有兩條支脈過腰部,最終會合委中穴。因此通過按摩、艾灸來刺激委中穴,就能振奮整個膀胱經的活力,起到疏通腰背部的氣血,增強人體陽氣,調理腰部病痛之目的。
古人說「腰背委中求」,這是指凡是腰部、背部的任何病症都可取委中穴治療,問題都出在膀胱經上。最常被運用來改善「急性腰扭傷」所致的腰痛,如果是跌到、閃到腰、氣血凝滯不通疼痛,都可以運用此穴道加以改善。
足太陽膀胱經是陽氣最旺盛的一條經脈,在人體的腰部和背部,除了正中間的一條督脈,其餘就全是膀胱經了,脊椎左右各兩條。所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若膀胱經氣血不通,就會導致人體陽氣不足,而使腰背部產生疾病、疼痛。
此穴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引火下行、涼血止血...等作用。如果點刺、拔罐放血,可以瀉血分之積熱邪,清熱利濕除風疹,疏陽邪火毒,解毒、祛痰、丹毒、癰疽、疔瘡、且能舒筋活血,改善各種痹痛(下肢痿弱、偏枯、酸楚、腫痛,小腿拘急痙攣)。
委中穴可疏通太陽經氣,洩臟腑之裡熱,刺絡出血可治療中暑、霍亂、吐瀉,止鼻血,總結起來委中穴最常運用在以下症狀或疾病:
- 腰背疼痛:背痛、腰痛、下肢痿痹、風濕性膝關節炎、小腿痙攣抽筋、脖子酸痛、臀部疼痛、膝蓋疼痛、坐骨神經痛
- 腦部疾病:中風後遺症、癲癇、暈眩及梅尼爾氏綜合症
- 胃腸消化疾病:腹痛、急性胃腸炎、腸炎、腹痛、腹瀉
-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小便不利、遺尿、尿路障礙
- 皮膚病:丹毒、濕疹、風疹、蕁麻疹、牛皮癬
- 其它:提高性慾、豐胸美乳等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本穴道可以改善116種症狀或疾病,在此隨機顯示69種。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肺結核
血液、造血器官與免疫系統疾病
- 貧血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症(膽固醇過高)
神經系統疾病
- 頭痛
- 癲癇
- 上肢手部麻木
- 小兒驚巒
循環系統疾病
- 痔瘡
- 心絞痛
- 心臟病
呼吸系統疾病
- 慢性鼻炎
-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
消化系統疾病
- 腸炎
- 胃下垂
- 慢性肝炎
- 胃及十二指腸炎
皮膚與皮下組織疾病
- 牛皮癬
- 濕疹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扳機指
- 顳頷關節痛
- 背痛
- 膝蓋痛
- 椎間盤疾病
- 坐骨神經痛
- 纖維肌痛症
- 腱鞘囊腫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尿道炎
- 排尿困難
- 陰莖勃起不倒
- 前列腺炎
症狀、徵候與實驗室異常發現疾病
- 噁心反胃
- 上腹胃脘痛
- 排尿困難
- 腹痛
- 頻尿
- 咳嗽
- 腹瀉
- 全身性水腫
傳統中醫症狀與疾病
- 眼睛模糊
- 面色發白
- 多痰
- 頭脹痛
- 噁心反胃
- 上腹胃脘痛
- 肩痛(肩前部)
- 腰痛
- 月經腹痛
- 流鼻血
- 大便膿血
- 媽媽手
- 膝蓋外側前側痛
- 癲癇
- 腋下腫痛
- 膝蓋內側痛
- 四肢痿軟無力
- 容易健忘
- 吞咽障礙
- 小便渾濁不清
- 膝蓋後側痛
- 鼻子乾燥
- 全身酸痛
- 小便疼痛
- 眼睛癢
- 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 膝部腫大疼痛
- 手腳冰冷
- 腳踝外側前側痛
- 腳五趾(小腳趾)痛
穴道配伍
艾灸刮痧
艾條灸10-20分鐘,艾炷灸5-10壯
按摩推拿
- 用兩手拇指指端置於兩側委中穴處,順、逆時針方向各揉10次。
- 兩手握空拳,用拳背有節奏地叩擊該委中穴,連做20—40次。
- 摩手至熱,用兩手掌面上下來回摩擦委中穴,連做30次。膀胱經子午流注時間是下午3點到5點,在這段時間刺激委中效果最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