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mach Heat
胃熱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3-06-24
「胃熱證」又稱「胃火證」,常常是因為食物、情緒或外感傷寒化熱,犯胃而導致胃熱過盛。
容易出現口臭、持續有飢餓感、口渴口乾、愛喝冰水、胃痛有灼熱感、胃痛、嘔吐、大便乾燥便秘、牙痛、流鼻血、口腔潰瘍、口舌生瘡、喉嚨乾痛、長面皰、痘子、皮膚發癢、小便顏色變黃、舌紅苔黃,脈象數…等等為主的一系列症狀。
依照傳統中醫理論,「胃為燥土,喜潤惡燥」,而足陽明胃經又屬於「多氣多血」之經絡,因此陽明經很容易化熱,所以胃熱證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裡熱證。
由於火屬於陽邪(陽盛則熱),這種原因造成的疾病特點就是發病很快,由於火的性質是發熱的,所以很容易傷陰。
胃熱證常見於古代疾病如:「胃院痛」、「消渴」、「牙齦腫痛」、「嘔吐」等疾病中。
古代發現消渴病(中消)病中也會出現胃熱證,類似現代的糖尿病,主要症狀是容易肚子餓、體重下降、多喝、多尿、便秘、全身無力…等等。
傳統中醫也提到「熱傷陽明經」時,會出現全身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的特點,這是外熱所造成的,不是胃熱證之內熱,所以比較不會容易肚子餓。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造成胃熱的主要原因
了解7種常見致病因素
長期熬夜或睡眠障礙

中醫理論認為「人臥則血歸肝」,晚上睡覺時,五臟六腑的血液都歸於肝臟來解毒,如果不睡覺的話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經常熬夜或睡眠障礙的人,容易引發肝膽之火,肝膽有熱,會進一步橫逆犯胃,這就會亦可引起胃熱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1脾經,膀胱經虛證;肝經,胃經實證(春夏常見經絡型態2)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春夏期間常見經絡型態,天氣溫度超過28°C,或北緯20度以北的地區,大約從4-5月開始多數人的經絡就會開始出現這種經絡現象,同時伴隨肝經胃經實證,體內肝脾不調現象產生。平時只要晚睡或過度疲勞也會出現此春夏期間常見的經絡型態,北半球天氣溫度超過28°C,大約從5月開始,40%-50%的人就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同時伴隨肝經、胃經實證。平時只要晚睡或過度勞累,長期疲勞累積時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可以說是鐵三角經絡型態的變化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靈樞·大惑論》:「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飢。」
- 《筆花醫鏡》:「胃之熱,唇舌紅口臭,脈右關必洪數……。」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