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本方原為治陽明經證的主方,後世溫病學家又以此為治氣分熱盛的代表方劑。凡傷寒化熱內傳陽明之經,或溫邪由衛及氣,皆能出現本證。
里熱熾盛,故壯熱不惡寒;胃熱津傷,乃見煩渴引飲;里熱蒸騰,逼津外泄,則汗出;脈洪大有力為熱盛於經所致。
氣分證(陽明經證)時,大熱、大汗、大渴、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本方為治陽明氣分熱盛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為辨證要點。
氣分熱盛,但未致陽明腑實,故不宜攻下;熱盛津傷,又不能苦寒直折。惟以清熱生津法最宜。 方中君藥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經,功善清解,透熱出表,以除陽明氣分之熱。
臣藥知母,苦寒質潤,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熱,一以滋陰潤燥救已傷之陰津。石膏與知母相須為用,可增強清熱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傷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調和諸藥為使。四藥相配,共奏清熱生津,止渴除煩之功,使其熱清津復諸症自解。
若氣血兩燔,引動肝風,見神昏譫語、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涼肝熄風;若兼陽明腑實,見神昏譫語、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者,加大黃、芒硝以瀉熱攻積;消渴病而見煩渴引飲,屬胃熱者,可加天花粉、蘆根、麥門冬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力。
現代運用於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牙齦炎以及小兒夏季暑熱、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等屬氣分熱盛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真寒假熱忌用表證未解的無汗發熱,口不渴者;脈見浮細或沈者。血虛發熱,脈洪不勝重按者;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等均不可誤用。
現代藥理研究
- 生石膏:解熱顯著。
- 知母:解熱,抗菌消炎。
- 甘草:解毒、矯味。
- 粳米:可補償因高熱而致的消耗。
- 合之為解熱抗菌消炎劑。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虎湯, 出處:《顧氏醫徑》卷五。 組成:熟石膏、金斛、知母、連翹、竹葉、粳米、玄參、山梔、淡芩、生甘草。 主治:疹已出而煩渴者。
白虎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石膏4兩,知母1兩半,人參4兩,甘草(炙)2兩。 主治:溫熱及中暑煩渴;並治小兒痘皰、麩疹、癍瘡赤黑,出不快,及疹毒餘熱。
白虎湯,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知母、石膏、甘草、糯米1合。 主治::男子婦人感冒風寒,表裏俱熱,狂言妄語,後結不解,大熱大渴;及暑熱發渴;婦人身熱如蒸而渴者。
白虎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石膏5錢,知母2錢,粳米1勺,甘草7分,人參1錢,五味子10粒,麥門冬(去心)1錢,山梔1錢。 主治:陽明經汗後脈洪大而渴,或身熱有汗不解。
白虎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五引《三因》。 組成:知母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麻黃2兩(搗碎),粳米1合。 主治:陽毒傷寒,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渴,煩躁不解,脈洪大者。
白虎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知母6兩,石膏1斤(碎),甘草2兩(炙),粳米6合。 主治:清熱生津,解暑毒,解內外之熱,清肺金,瀉胃火實熱。主治:陽明氣分盛熱。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大汗出,脈洪大有力或滑數;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中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7-8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一切時氣,瘟疫雜病,胃熱咳嗽、發斑,小兒瘡皰隱疹伏熱;溫病身熱,自汗口乾,脈來洪大,霍亂,傷暑發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