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湯

Bai H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7%
胃經 37%
腎經 14%
脾經 8%
心經 1%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虎湯」

白虎湯是中醫中常用的方劑,具有清熱生津、瀉火除煩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身體熱症以及熱病。白虎湯組成包括甘草、大米、石膏和知母,每款藥材各有獨特的功效,並組合成互相協調的方劑,以增強整體療效。

1. 甘草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中乾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2. 大米

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補脾、益氣生津、清熱利尿、除煩渴、止瀉止痢、強筋骨等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反胃嘔吐、泄瀉便溏、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小便頻數、口渴、貧血、水腫等症狀。大米富含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羣、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中藥中常用的藥材。

3. 石膏

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它能清泄肺胃之熱,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水腫、暑熱中暑、口瘡咽痛等症;也能止咳平喘,治療邪熱鬱肺、氣急喘促、咳嗽痰稠、發熱口渴等症。此外,石膏還能化腐生肌,用於治療瘡瘍潰爛、濕疹浸淫、水火燙傷等。不過,使用石膏應諮詢合格中醫師,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4. 知母

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知母還具有抗菌作用,對各種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總結:

中藥方劑「白虎湯」組成包括甘草、大米、石膏和知母,具有清熱生津、瀉火除煩的功效,適用於治療溫熱病、暑熱中暑、吐瀉腹瀉等症狀。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等功效;大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等功效;石膏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等功效;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等功效。諸藥合用,起到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渴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真寒假熱忌用表證未解的無汗發熱,口不渴者;脈見浮細或沈者。血虛發熱,脈洪不勝重按者;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等均不可誤用。

現代藥理研究


  1. 生石膏:解熱顯著。
  2. 知母:解熱,抗菌消炎。
  3. 甘草:解毒、矯味。
  4. 粳米:可補償因高熱而致的消耗。
  5. 合之為解熱抗菌消炎劑。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胃腸脹氣發燒大汗淋漓,留特別多汗頻尿氣喘突然暈倒不省人事身體沉重夜間頻尿多尿咳嗽面色發白背部感覺冷幼兒發熱身體容易出汗發燒及發冷嘴唇乾裂牙齒緊閉口張不開皮膚搔癢睡眠時磨牙感冒慢性鼻炎

相同名稱方劑


白虎湯, 出處:《顧氏醫徑》卷五。 組成:熟石膏、金斛、知母、連翹、竹葉、粳米、玄參、山梔、淡芩、生甘草。 主治:疹已出而煩渴者。

白虎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石膏4兩,知母1兩半,人參4兩,甘草(炙)2兩。 主治:溫熱及中暑煩渴;並治小兒痘皰、麩疹、癍瘡赤黑,出不快,及疹毒餘熱。

白虎湯,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知母、石膏、甘草、糯米1合。 主治::男子婦人感冒風寒,表裏俱熱,狂言妄語,後結不解,大熱大渴;及暑熱發渴;婦人身熱如蒸而渴者。

白虎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石膏5錢,知母2錢,粳米1勺,甘草7分,人參1錢,五味子10粒,麥門冬(去心)1錢,山梔1錢。 主治:陽明經汗後脈洪大而渴,或身熱有汗不解。

白虎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五引《三因》。 組成:知母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麻黃2兩(搗碎),粳米1合。 主治:陽毒傷寒,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渴,煩躁不解,脈洪大者。

白虎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知母6兩,石膏1斤(碎),甘草2兩(炙),粳米6合。 主治:清熱生津,解暑毒,解內外之熱,清肺金,瀉胃火實熱。主治:陽明氣分盛熱。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大汗出,脈洪大有力或滑數;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中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7-8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一切時氣,瘟疫雜病,胃熱咳嗽、發斑,小兒瘡皰隱疹伏熱;溫病身熱,自汗口乾,脈來洪大,霍亂,傷暑發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