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虎加青萍地黃湯方劑中,加入浮萍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瀉火: 浮萍性寒,味甘淡,入心、肺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消腫之效。此方用於治療熱病煩躁、神昏譫語、口渴引飲、小便不利等症,浮萍可清熱解毒,瀉心火,輔助白虎湯清熱解暑、利水消腫。
二、涼血止血: 浮萍亦有涼血止血功效,可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此方中加入浮萍,有助於清熱涼血,改善血液循環,減緩出血症狀。
白虎加青萍地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本方以白虎湯為主,用於治療溫熱病熱入營血,出現高熱、口渴、神昏、脈數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緩解營血熱證,配合白虎湯的清熱瀉火功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 滋陰降火: 熱病耗傷津液,易導致陰虛火旺,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生地黃滋陰潤燥,可以滋補陰液,降火生津,緩解陰虛火旺的病症,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白虎加青萍地黃湯中的石膏,是其清熱解毒的關鍵。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該方主要針對熱病後期,熱邪入營血,症見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口渴引飲、脈數有力等,而石膏正能清解熱毒,退熱解渴,同時也能保護津液,緩解神昏譫語的症狀,故為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白虎加青萍地黃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該方用於治療熱病,而知母可以清泄肺胃之熱,並滋陰潤燥,防止熱邪傷陰。
二、 配伍增效: 知母與生地黃、玄參等藥物配伍,可以相輔相成,加強清熱瀉火的作用,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邪,達到治療目的。同時,知母也能抑制地黃的寒涼之性,防止寒涼過度,避免傷及脾胃。
白虎加青萍地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方中以石膏、知母、粳米等寒涼藥為主,甘草性甘平,能緩和寒涼之性,避免傷胃,並使藥性更為平和,利於人體吸收。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苦寒之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同時,甘草具有調和脾胃、解毒生津之功效,有助於增強整體療效,促進病患恢復。
白虎加青萍地黃湯方劑中包含大米,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生津,和胃止渴:大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經,有清熱生津、和胃止渴的作用。白虎加青萍地黃湯以清熱瀉火為主,加入大米可緩解藥性燥烈,避免傷津耗氣,並增強藥物的清熱生津效果。
- 調和藥性,緩解胃氣:白虎加青萍地黃湯中含有石膏、知母等寒涼藥物,加入大米可調和藥性,防止寒涼藥性過於傷脾胃。同時,大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緩解藥物對胃氣的刺激,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虎加青萍地黃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係《傷寒論》名方「白虎湯」加減化裁而成,以適應溫疫熱邪傳入陽明之腑,而表證尚未盡解之病機。主治「溫疫熱邪傳府,表證未解者」,意指熱邪已內傳胃腸(陽明腑證),出現高熱、口渴、煩躁等裡熱證,同時兼有未完全消退的表證(如微惡寒、頭身痛或疹瘡初起)。方中白虎湯清瀉陽明熾熱,浮萍輕清透表,生地涼血滋陰,共奏清裡解表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石膏、知母(白虎湯主藥)
- 石膏辛甘大寒,專清陽明氣分實熱,解肌退熱;
- 知母苦寒潤燥,助石膏清熱,兼滋陰生津。
此二藥針對「熱邪傳府」之核心,直折裡熱,防熱邪傷津。
浮萍(關鍵加減藥)
- 性辛涼,輕浮升散,善透發肌表邪氣,《本草求真》謂其「發汗勝於麻黃」。
- 此處用於兼顧「表證未解」,透邪外出,使內鬱之熱從表而散,避免閉門留寇。
生地黃
- 甘寒質潤,涼血養陰,針對溫疫熱邪易耗傷陰血之弊;
- 與浮萍配伍,一透表邪,一滋內陰,防熱盛動血。
甘草、粳米
- 和中護胃,緩石膏、知母之寒涼峻烈,保胃氣以助藥力輸布。
全方治療邏輯
此方以「清裡透表」為總綱,針對陽明裡熱兼表鬱之病機:
- 清裡:白虎湯清除腸胃熾熱,斷絕熱邪內傳之勢;
- 透表:浮萍開泄腠理,引部分裡熱外透,合生地防陰傷;
- 標本兼顧:既瀉實熱,又護陰津,表裡分消,符合溫病「透熱轉氣」之思維。
推論效能延伸
除原書所述溫疫外,此方結構亦可用於:
- 外感傳變過程中「衛氣同病」,見高熱煩渴而疹瘡隱現不暢者;
- 陽明熱盛初起,兼輕度表氣不暢(如無汗或汗出不徹),藉浮萍助邪外達。
全方體現清代溫病學派「清涼透泄」之法,較單用白虎湯更適用於表裡交爭之複雜病候。
傳統服藥法
浮萍3錢, 生地3錢, 石膏2錢, 知母1錢, 甘草1錢(生), 粳米半杯。
清潤腸胃,涼泄心肺,而透發甚表。
流水煎半杯,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脾胃虛寒、氣血虛弱的患者,不宜服用本方。
相同名稱方劑
白虎加青萍地黃湯, 出處:《四聖懸樞》卷四。 組成:浮萍3錢,生地3錢,石膏2錢,知母1錢,甘草1錢(生),粳米半杯。 主治:清潤腸胃,涼泄心肺,而透發甚表。主治:溫疫熱邪傳府,表證未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