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持續有網友會員在詢問自律神經失調,這是一個相當難解的疾病,因為從西醫的角度來看,這根本就不是病。
2025年雲端中醫從大量自律神經失調的經絡數據中,找到了一些共同規則,提供給相關困擾的人士作為參考。
自律神經失調是病嗎?
近年來,不時可以看到名人公開表示自己罹患自律神經失調,而在臉書等社群平台上,也常有網友分享相關經驗與症狀,五花八門,讓人覺得難以捉摸。
根據歐美研究顯示,大約每100人中,就有30人曾經歷過自律神經失調的困擾,可見這是一種相當棘手的疾病。
然而,更令人困惑的是:自律神經失調究竟算什麼病?醫學上至今仍難以給出明確的定義。它沒有典型的症狀,身體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各種不適。
現代醫學所說的「自律神經」(autonomic nervous system),主要包含「交感神經」(sympathetic)與「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這兩者的關係有點類似中醫所談的「陰陽」:一個偏向放鬆,一個偏向收縮,兩者互相協調,才能維持身體的平衡與正常運作。
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通常是指交感神經過度亢奮。當交感神經長期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身體不僅會出現各種症狀,也會在精神層面上表現出緊張、焦躁等狀態。

每個人的自律神經狀態,其實已經可以用科學儀器檢測出來,現代醫學運用一種叫做「心率變異分析」(HRV)的分析技術,至少從50年前開始,全世界已經有超過一萬篇以上關於HRV的論文研究,可見它已經廣受現代醫學的重視。
既然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精神狀態,因為隨時在過度緊張焦慮的狀態下,導致各種生理不適的症狀,若將所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完整列出來,看完會認為:「我一定是自律神經失調!」
最常見症狀是:心悸、胸悶、呼吸困難、腸躁症、便秘、腹瀉、胃脹、頭痛、頭暈、肌肉緊繃、全身痠痛、手腳麻木、頻尿、容易疲勞、失眠、淺眠、盜汗、焦慮、恐慌、情緒不穩定、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自律神經失調經絡型態
像自律神經失調這種症狀多變、難以找到明確原因、也沒有固定治療方式的疾病,其實更適合用中醫的角度來理解。
中醫千年以來治病,強調的是「辨證論治」。每一種「證候」所呈現的症狀,本來就可能千變萬化,因此若以「證候」來理解自律神經失調,就會顯得合情合理。
另一個更直觀的方法,是直接針對那些自認為有自律神經失調的人,進行經絡檢測,透過分析他們的經絡型態,也能推敲出背後的成因。
在 2025 年,雲端中醫從數百筆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的經絡數據,經過統計與歸納後,發現各種經絡型態都有可能出現自律神經失調,以下依照出現的機率來分析:
1. 鐵三角經絡型態:肝氣鬱結、心脾兩虛
從系統中發現,高達大約48%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呈現「鐵三角經絡化熱」 型態,可以說佔一半。
雲端中研究團隊,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其實一點都不吃驚,因為這種經絡型態的人,出現的症狀真的是千奇百怪,可參考這一系列文章:
近代中醫師普遍發現:「有超過5成的更年期婦女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而這種經絡型態,幾乎就是更年期的經絡型態。
從這些症狀,可以清楚看出,這種經絡型態與中醫證候「肝氣鬱結」、「心脾兩虛」類似。
也就是因為這樣,「逍遙散」已經成為中醫診所被常被使用的方劑之一,因此中醫普遍的看法認為,「肝氣鬱結的體質是最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事實上,如果歸納所有的經絡型態,會發現有重疊的經絡現象,就是以下所列出來的這種:肝經+胃經實證,「手三陰經」虛證。

而這種核心的經絡型態,偏向於心因性為主。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論是哪一種經絡型態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根源於內心的情緒與壓力。
2. 平和經絡型態:情緒因素
雲端中醫在這些自律神經失調的數據中,發現了一個相當奇特的現象:出現機率第二高的竟然是「平和經絡型態」,比例約佔 15%。
這實在令人驚訝,因為許多人在過去十年間檢測過上千次經絡數據,卻幾乎很少見到「平和經絡型態」。
所謂「平和經絡型態」,指的是經絡圖上幾乎沒有任何異常,那麼這些人怎麼還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呢?
從這個現象可以推測,自律神經失調患者中,有一部分人的經絡其實大致正常,問題可能更多來自心理因素。
數據也清楚顯示,這些呈現「平和經絡型態」的個案,完全集中在少數幾個人身上。這類人往往覺得自己全身都是病,高頻率進行經絡檢測,卻完全看不出異常,因而感到更加困惑。
當然,也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性:這些自律神經失調者的根源,或許來自於經絡以外的未知因素(例如靈體干擾),而與經絡異常無直接關聯。
3.陽虛經絡現象:體內寒氣深重
有大約13%的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屬於「上虛下實」經絡型態,大約有20%的人,是體內偏向陽虛的「一派陽虛」或是「綜合經絡型態」,這一類人,都是偏向於體內寒氣深重的人。
以下圖這張一派陽虛經絡型態為例,就是典型體內非常陰寒的經絡型態,這是很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

這種經絡體質的人,最常出現頭暈、口渴、睡眠障礙(入睡困難,容易醒來)、手腳冰冷、高度煩躁焦慮或憂鬱、精神不佳慢性疲勞、胸悶、心悸、夜間頻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腰酸背痛、早上起床流鼻水打噴嚏、容易感冒、足底筋膜炎、全身搔癢…等等。
各位讀者可以仔細比對上面列出的自律神經失調主要症狀,會不會發現高比例類似?可見體內寒氣很重的人,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機率是偏高的!
4.上實下虛:寒氣與熱氣打架
當一個人體內很熱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熱性的症狀,而當一個人體內很寒的時候,也會出現一系列寒性症狀,而當一個人體內「又熱又寒」的時候,這就慘了,體內永遠有兩股力量在打架人會感到舒服嗎?
然而,現代人有一定比例的人,經絡型態呈現「上熱下寒」的經絡現象。這樣的人明明覺得很熱,體質的深處卻是很冷的,因此很容易出現情緒、精神相關的症狀。

雲端中醫某會員的老婆,經常喊著好熱好熱!她的老婆經常煩躁焦慮、容易生氣罵人、睡眠障礙、頭痛、胸悶、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尤其是經常莫名其妙罵他,讓他很困擾!
此外,這種經絡型態通常呈現「上實下虛」狀態,這是非常不舒服的!
遠在兩千年前的《傷寒雜病論》裡面就提到三大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經方大家JT叔叔分析說:「因為脾胃這邊是冷的,用理中湯來暖,一團虛熱之邪彌漫在上頭,要用涼藥把熱邪拽下來,涼藥跟熱藥同用」。
此外漢朝的中醫典籍中還提到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類似的「狐惑病」、「臟躁」與「百合病」,其常見症狀包括:精神憂鬱、情志煩亂、多疑善慮、無故悲傷、情緒反覆(哭笑無常)、頻頻打呵欠、神志恍惚、精神不定、全身各處疼痛、沉默寡言、睡眠障礙、消化不良、忽冷忽熱,有時甚至會出現自言自語的情況。

某會員常常幫自己的岳父進行經絡檢測,幾乎每次都是「上實下虛」,這位岳父根本沒有什麼重大疾病,就只有抱怨晚上睡不安穩,他曾經去HRV檢查之後,自律神經極端不平衡,交感神經幾乎是亢奮到臨界點!
他的個性說好聽點是非常積極,說難聽就是個性非常「急躁」、「耐不住性子」,做事急驚風,什麼都要「馬上」、「立刻」解決。
上實下虛的經絡現象,經常出現在中年或老年之後,完全符合現代醫學的臨床觀察。
康宏銘醫師曾經指出:「自律神經整體活性會隨著年齡而變化,自20歲後開始逐漸下降,40歲後更是明顯降低。」改善上實下虛經絡型態成為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重要關鍵!
中醫證型的「心腎不交」最容易引起一系列精神與腦部問題,同時還會出現心煩、失眠、健忘、精神恍惚、頭腦空虛、疲勞、腰痠…等等症狀。
可見,體內「經絡」或「臟腑」與心神之間的不平衡,就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
既然知道自律神經失調的經絡型態,改善的方法也呼之欲出,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簡單列之如下:
1.進行心理諮商
過去,雲端中醫主要專注於各種疾病與中藥的治療方法。然而,隨著越來越多「鐵三角化熱極致」的經絡型態出現才逐漸意識到,心理諮商(例如認知行為療法, CBT)的重要性,遠超過單純依靠中醫療法。
幾年前,超人氣網紅理科太太因自律神經失調宣布退出 YouTube,不到半年後,她再次出面表示自己已經康復,而她的主要方法正是透過心理諮商。
現代研究發現,超過七成的疾病都與情緒有關。從根源著手,往往是追求健康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
其實,不論是否曾看過心理醫師,每個人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給情緒一個適當的出口,正是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最關鍵的祕訣!
2.學習斷捨離、慢生活
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變得越來越急躁,凡事都講求「快、快、快」!
許多身心問題正是由這種急躁的生活節奏所引發。於是,社會上開始有人推廣「斷捨離」與「慢生活」的概念,因為唯有「慢活」才能真正「快活」。
當一個人能刻意放慢自己的節奏,無論是說話、走路、做事,甚至是思考。
同時,也必須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最先會看見的就是內心的急躁。當這份急躁逐漸消散,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也會隨之一步步獲得改善。
3.排寒、提高體溫提升免疫力
過去幾年了,陸續有會員回報,體內寒氣太重的人,很容易感到煩躁不安。所以,寒性陽虛體質的人,只要讓自己體內保持溫暖,就可以大幅改善身心不協調的狀態,這是可以確定的。
透過提升體內的陽氣不但可以提升免疫力,也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這是多數體質虛寒的人都必須學習的。
4.練習橫隔膜腹部呼吸
一個人只要急躁,呼吸一定是急促的。只要放鬆,呼吸一定是緩慢的。
許多現代醫院與專業醫師都在推展「橫隔膜(腹部)呼吸」,就是因為這種呼吸法確定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呼吸是少數能被人所控制的自律神經節律,吸氣時能刺激交感神經的活絡,吐氣時則刺激副交感神經的活絡,緩慢呼吸能幫助自律神經維持在平衡狀態。
5.不要久坐,定時起身
現代人經常坐在電腦前,一做就是幾小時,這樣的行為不但會讓全身氣血阻塞,氣血更會全部集中在上半身,加速上實下虛,名醫劉博仁甚至說:「久坐等於慢性自殺!不可不慎」。
如果養成規律起身動一動是最簡單的好方法,例如每隔30分鐘,就讓自己倒一杯茶,或者是起來動一下。
定期運動是更好的方法,這會讓腦部分泌一種讓人情緒愉悅的物質,是調節自律神經的一個好方法。
例如:慢走、快走、瑜珈、打太極拳、游泳、氣功、甩手功、外丹功…等,不需要特別作劇烈運動,就是調整身心的好方法。
6.不要熬夜,勿過度勞累、適度休息
某會員在2025年就分享,他發現累的時候就睡10分鐘,每次小睡一下醒來就好像充完電一樣,非常舒服。
這就像是電腦「重新開機」一樣,人體的重新開機是什麼呢?就是閉目養神,或是睡覺!最忌諱的行為模式,就是一直看手機。

因此任何人已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後,一定要每天晚上11點之前入睡,如果感到疲勞時可以更早入睡,這是最基本的動作。
既然這是最無敵的方法,任何人只要堅持一段時間之後,自律神經失調就會改善一大半!
7.運用芳香療法
過去幾年來,持續有會員回饋,對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有不錯的輔助效果。芳香療法是一種藉由天然精油香氣,協助調節情緒與身心狀態的自然療法。
這些精油似乎真的有神奇的力量,常用的精油包括:薰衣草、乳香、佛手柑、洋甘菊等,具有鎮靜、放鬆與舒緩緊張的效果。
此外,深呼吸搭配香氣,也有助於引導副交感神經活化,改善焦躁與失眠。
8.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因為工作繁忙,現代人總喜歡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黑咖啡、濃茶、酒等),讓自己可以隨時保持在亢奮的狀態下,卻不知道這是讓自己快速進入壓力狀態的方法,加速產生睡眠障礙的惡性循環。
現代人還特別喜歡吃油炸食品、燒烤食物、高鈉食品(罐頭食品、醃製品、泡麵等)、含糖過高的食物(可樂汽水)。這些更容易讓自己出現難以解釋的疲勞現象。
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必須減少這些食物,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群、維生素A、C、E、卵磷脂、類胡蘿蔔素、Omega3、醣類、乳酸菌、色胺酸、酪胺酸、鈣、鎂、鋅等食物,自然所有不舒服的症狀逐漸消失。
9.導引氣往下沉
一個人只要放鬆且呼吸沉穩,氣血自然不會往下沉澱,這也是改善「上實下虛」經絡型態的妙法。
因此有一些人會練習專注在腳底觸覺的「照顧腳下」行禪的方法(禪法),目的就是沈澱妄念紛飛的心情,也是調整自律神經的好方法。
由於「上實下虛」的經絡現象,氣血過度集中在上半身,甚至到了晚上要睡覺了,上半身氣血還是過度旺盛,當然睡不著!這必須運用方法將氣血往下導引,才能夠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2025年9月初,有會員就分享,自從他開始練習站樁之後,治癒神經失調的現象真的改善很多,最大的改變就是經常頭暈的現象消失了。
他很難想像,就這麼簡單的一個方法,就可以改善自己長期困擾的自律神經失調。
10.全身經絡穴道拍打,將深沉的情緒拍打出來
經絡拍打是現代流行的一種養生法,許多人在開始拍打之後都會發現,內心的很多情緒都會跑出來。
最常見的就是哭泣,這種神秘的現象至今難以解釋,而這些人在透過拍打之後,普遍都會感到特別舒服。
拍打全身重要穴道之後,身上主要的經絡都會疏通,疏通之後許多不舒服的症狀都會消失,這是現代醫學依然無法理解的層面,卻是許多人都實際感受過的經驗。
現代人普遍腳部(膽經、胃經、脾經、膀胱經)氣血能量不足,如果可以經常拍打這些經絡,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就會改善一大半。
11.服用相關中藥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太多,因此對應的中醫證型多到令人眼花撩亂,根本沒有一種特定的中藥可以治療,所以可以開的中藥非常多。
如果真的找不到方向,最簡單且成功機率較高的方法就是「從肝論治」(點選閱讀),因為這最符合現代人的體質。
由於肝主疏通及宣泄,抒發肝氣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像這種需要抒發全身氣機的自律神經失調,不論是「四逆散」、「逍遙散」、「柴胡疏肝湯」服用之後都會有一定的效果。至於個人化的中藥處方,建議可以尋找中醫師協助。
任何人只要執行以上方法,自律神經失調還無法改善的機率是很低的!因為只要開始呼吸沉穩、心情穩定、注意飲食,改善長期異常的經絡體質之後,自律神經就會自然平衡。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