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為夏季的主氣,濕氣卻是萬惡之邪!中醫師最怕濕邪,因為這實在太難去除了。台灣身處潮濕的海島氣候,凡是難治且纏綿日久的慢性病,多半有濕氣的影子作祟。
人體受到濕氣長期影響之後,會逐漸形成體質,出現12種常見的症狀。夏季雖然濕氣重,陽氣旺盛卻也是排濕最好的時間點。掌握時機好好排除濕氣,即可預防更多未來可能出現的疾病。
體內為什麼會有濕氣?
台灣中醫師楊淑媚與蔡昆道,在其共同著作暢銷書《飲食決定去濕力》中提到造成生病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
由於台灣地區一年四季都是相對濕度高,這個濕氣就很容易進入身體裡面,「濕邪」成為最普遍的疾病。
如果在經常下雨的梅雨季節,外在環境的濕氣會造成「外濕」,這種「濕邪」很容易傷害脾陽,因此形成了「內濕」。
內濕與外濕邪氣的夾攻下,人體很容易出現各種傷脾的症狀。養生專家楊力在《濕寒虛熱五招搞定》一書中也提到,濕是最容易深入體內造成疾病的原因。
當濕氣進入體內之後,如果不加以排除的話,就會成為一種體質狀態,形成體內一年四季都濕的現象。
傳統中醫提到了「長夏」的概念,認為「濕為長夏的主氣」,也就是每年「夏至」到「處暑」節氣之間,這時候陽熱旺盛且雨水很多,熱蒸水騰,潮濕充斥。長夏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容易出現「濕熱」。
而其實冬天也不例外,在寒冷的冬天,如果陰雨綿綿一樣會讓濕氣入侵體內,容易出現「寒濕」。濕氣入侵體內將成為一種濕熱或寒濕體質,不論哪一種體質都非常難以改善,進而形成各種頑固的疾病。
濕氣造成的疾病相當難治
傳統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一旦進入體內之後非常難以去除。
大家可以想像,就像家中的浴室因為終年潮濕,天花板與牆壁常常出現一些黴菌、水垢及出現異味,這個可不是清理一次就可以永遠解決的!
尤其是外在的濕氣入侵人體之後,多數都會先侵犯「脾胃」,傷害脾臟的陽氣,讓脾臟失去運化的能力。濕氣逐漸在體內不斷醞釀,造成水濕停聚,形成一種體質。
當一人體內有濕氣時,形成的疾病有多難治?雲端中醫某會員分享,他曾經認識一位國外中醫(針灸)師,不論針灸、推拿或開經方中藥效果都很好,甚至常常自詡為神醫。
結果幾年前有一段期間待在台灣,也有不少人去找他治療,多數人對他的評價卻是「普通」,甚至有人說「根本沒效」?這位神醫自己也覺得很納悶。
沒多久有一位台灣本土的中醫師就直言告訴他:國外環境沒這麼濕,台灣的濕氣實在是太重了,導致台灣人有一大堆疾病非常難治!這位中醫師還酸他:「原來神醫,也敵不過濕氣!」
《溫病條辨》提到濕氣所造成的病「其性氤氳黏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熱之一涼即退,故難速已。」濕氣所造成的慢性疾病,可不是像經方那樣「一劑知、二劑已」,一吃下去就會馬上有效的。
因此,如果您是屬於那種到處找名醫看病,效果卻都不好的人,這可以有很合理的懷疑,體內可能是真的濕氣太重了!
身體濕氣重的12種常見現象
由於濕氣入侵體內之後非常難以被去除,因此幾乎所有的慢性病都會出現濕氣相關症狀,以下列出常見的12種症狀,大家可以比對一下自己身上出現幾個:
1.慢性疲勞,沒精神
體內濕氣重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全身提不起勁,頭腦整天昏昏沉沉的。腰好像背了一個大包袱,兩條腿好像背著鉛條一樣,上下樓梯都感到很困難。
每天早上起床之後精神不佳,明明就睡了8小時,依然睡不飽。白天經常感到睏倦、乏力,連話都懶得說,尤其吃飯完之後後更明顯,吃完飯就想睡。
這是因為「濕為陰邪」、「濕性重著」,很容易損傷體內陽氣,體內陰氣旺盛、陽氣不足時自然沒有精神。
2023年5月初期間台灣地區在開始下綿綿細雨,某會員在早上起床之後就開始感到頭昏沒力,起床的過程都感到懶懶的。
他分享說:「這種現象他已經觀察好幾年了,只要是下雨天就會這樣」每次他只要感受到這個狀況,起床之後一定馬上吃科學中藥「平胃散」,沒多久之後又會改善了!
2.頭痛、頭昏腦脹
體內濕氣重的人容易頭痛,中醫形容這種頭痛就做「頭重如裹」,頭腦昏沉像裹著一塊厚重的布一樣。
《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因於濕,首如裹」,早在2000年前古人就意識到濕氣會造成頭痛如裹,這個如果沒有體驗的人,是真的不知道這個是在描述什麼。
要理解這個概念其實也沒有那麼困難,既然「濕為陰邪」那就會造成體內的屬性為陽的經絡沒有能量,而通往頭部的主要經絡就是「膀胱經」、「膽經」與「胃經」。
其次還有三焦經、大腸經、小腸經、督脈。由於這些經絡都是屬於「陽經」,所以頭部就被濕邪給整個困住了。
3.全身與四肢沈重、疼痛
濕氣會讓身體、四肢異常慵懶,小腿發酸無力,不想走路。不得以要走路時腳步卻很沉重。
濕氣最容易造成四肢關節疼痛,造成屈伸不利。原因在於「濕性重濁」的表現。古人就稱之為「濕痹」或「著痹」,這會造成相當頑固的慢性疼痛。
也難怪「類風濕關節炎」這類的疾病相當難以治療。可見濕氣在體內長久累積下來,會造成整個免疫系統的破壞,這是每個人都應該防範,也可以預防的。
4.痰很多,永遠吐不完
所謂「濕性重濁」,「濁」是指穢濁、垢濁之意,這是因為濕邪影響釀化,會形成濁穢不清之物,常見的是面垢、眼屎、痰液濃濁、大便溏瀉、婦女白帶、小便渾濁...等等。
夏天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喝水,當一個人體內的脾臟健康時,可以將這個水運化到該去的地方。然而,脾虛濕氣重的人排不掉這些水,反而會積在體內排不出去,漸漸積聚成痰。
體內濕氣重的人最容易出現痰多現象,這種痰似乎永遠也吐不完。尤其是那些累積幾十年濕氣的老人,長期咳嗽、氣喘與痰多,就是典型的慢性支氣管炎。
2022年有一位會員就分享,每年進入夏季之後,她每天就會有吐不完的痰,似乎永無止盡。而她的經絡現象,確實是呈現穩定脾經虛證。而她每次也是服用科學中藥「平胃散」之後可以改善。
5.大便不成形、粘滯
由於「濕性粘滯」,「粘滯」是指粘膩、滯著。最常見的是排泄物粘滯,例如汗液粘滯、大便溏滯不爽、滯下。
有時候大家會發現自己的大便不成形,大便容易粘在馬桶上,不容易沖乾淨。大完便之後總是有排不淨的感覺,不夠暢快的感覺。
通常一般人大便擦屁股時,只要1-2張紙就夠了,如果使用3-5張以上的衛生紙,反覆擦也擦不乾淨,這就是明顯濕氣訊息。
2022年長夏期間就有一位會員回報,這個月他每天大便時都發現要擦更多次,同時沖馬桶時也發現大便竟然會黏在上面,還要用刷子才能刷乾淨,完全印證傳統中醫所說的夏主濕的概念。
2023年梅雨期間就有會員回報,他發現只要整天下雨期間,他就會整天腹瀉,人的身體就好像天氣預報站一樣精準。
6.小便不順、女性白帶
濕性的黏滯現象,指的是黏膩、停滯。除了大便之外,也會造成小便不利與女性陰道分泌物滯澀不暢、女性陰部潮濕發癢。
尤其是夏天濕熱,很容易出現尿色很黃,尿不出來,排尿時疼痛,這些都與濕氣有關。
現代女性實在很難理解,「白帶」究竟與濕氣有什麼關聯?這種症狀過去被古代中國人治療的上千年,幾乎都是從去濕氣、健脾胃、調和肝腎下手,事實也印證確實很有效果。
7.舌苔厚重、口臭
所謂「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觀察濕氣的現象,最簡單就是觀察舌苔。如果舌苔很厚,代表體內有濕氣。如果是白色,代表寒濕。如果是黃色,代表濕熱。
體內有濕的人除了舌苔厚膩,舌體多胖大,邊緣會有明顯的齒痕。大家可別看小看舌苔現象,在新冠肺炎期間有大量運用中藥的患者,舌苔都呈現厚膩,許多人透過服用去濕中藥而痊癒。
體內濕熱的人很容易出現口臭,一開口就能聞到異味,這可不是用漱口水就可以解除的。
8.體形肥胖、脂肪肝或高脂血症
減肥,為什麼這麼難?其實運用濕氣理論就可以輕易解答。依照中醫的看法,九成的肥胖與濕氣有關。所以有一本暢銷書《濕胖:減肥先去濕》就提到這個概念。
除了肥胖之外,體內因為脾虛會造成水腫、眼袋,水液代謝不良,連喝水都會胖就是這個原因。體內濕氣重的人,下腹部會逐漸變大,讓自己看起來更肥胖,這種現象困擾了許多中年以上的人。
現代中醫師認為,像脂肪肝或高脂血症這類的疾病,通常都是體內濕氣太重所造成的。這是體內「痰濕」逐漸形成「痰瘀」之後所造成的結果。
9.頭髮容易出油、面部粉刺
體內有濕氣的人,面部會出現油亮的狀態,頭髮或額頭特別容易出油,毛孔也較粗大,容易有頭皮屑,頭皮經常發癢,臉上容易長粉刺、瘡癤。
所以想要從根本緩解頭髮愛出油的狀態,還是要先從去濕下手。許多人對於濕氣與頭髮出油關聯性感到困惑。
事實上從「濕性粘滯」、「濕性重濁」這些字眼都可以理解,中醫所講的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不會特別針對解釋「頭髮出油就是黏滯、重濁」來提出明確文字解釋。
大家可以去看那些面部長滿粉刺的人的臉上,是不是看起來去除不掉髒髒、噁心的感覺?這不就是黏滯、重濁嗎?
10.胸悶腹脹、食慾不佳、噁心
體內有濕氣的人,因為經絡阻滯,很容易感覺到胸悶,甚至會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由於體內氣機阻滯,脾胃障礙所以沒有食慾,經常感到噁心,只要吃一點東西就會肚子脹氣,常常口渴,喝水卻解不了渴。
事實上要印證濕氣造成脾胃、消化系統的問題,不論怎麼解釋都難以理解。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親自做實驗,只要準備一罐「平胃散」或「二陳湯」這類的去濕氣科學中藥。
在夏季暑濕期間,如果感到脾胃不舒服的時候就服用感受看看,如果這些症狀都會消失的話,那就真的證明是身體濕氣太重所造成的結果。
11.皮膚癢、皮膚病
體內有濕氣的人,很容易出現汗皰疹、濕疹、蕁麻疹這類型的皮膚病,而這單純到只要將體內的濕氣去除,就可以完全消失。類似的案例,有不少會員都觀察到。
以「汗皰疹」為例,就有不少喜愛養生的網友,單純運用熱吹風機循著肺經、大腸經,以及汗皰疹的位置慢慢吹,竟然可以明顯改善,連藥膏都不需要擦,這就印證了濕氣與皮膚病的關係。
雲端中醫有一些會員的家人,每年到了夏季都會出現汗皰疹,到了冬天就會自然改善,印證了濕氣對身體的影響是很直接的。尤其是梅雨季節時,身體就很容易自然發癢,這也是值得觀察的。
12.睡覺流口水
有些人睡覺時會流口水,這在傳統中醫看來,是源自於脾虛,也與濕氣有關。針對脾虛的症狀,雲端中醫有另外一篇詳細的論述,可以閱讀參考:
夏季雖然是濕氣重的季節,反過來看夏天陽氣旺,也是排濕最好的時間。冬天相對低溫,體內處於收縮狀態,要排寒、排濕就更為困難了。
好好掌握夏天陽氣旺盛的好時機,改善運用各種排濕氣方法排除體內的濕氣,以上提到的12種症狀就會自然消失,預防更多未來可能出現的疾病。
附註:2023年5月9日,某會員的真實回饋: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