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朮去黑皮,搗為粗朮,炒黃色四兩(120g),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三兩(90g),陳橘皮洗令凈,焙乾二兩(60g),甘草炙黃一兩(30g)。上為散。每服二錢(6g),水一中盞,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蒼朮性味辛、苦、溫。主治健脾、燥濕、解鬱、闢穢。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痺、足痿、夜盲。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厚朴性苦、辛、溫。主治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於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燥濕與行氣之品並用,以燥濕為主;二為諸藥皆人脾經,因而本方重在治脾濕,兼和胃氣本方為濕滯脾胃之證而設,故以燥濕運脾,行氣和胃立法。
《臨證指南醫案》提到:「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始安方中以蒼朮為君,以其味苦,性溫而燥,最善燥濕,兼以健脾,能使濕去而脾運有權,脾健則濕邪得化。」
所以《本草正義》提到:「凡濕困脾陽,非茅朮芳香猛烈不能開泄而脾家郁濕,茅朮味,最為必需之品。」脾氣之轉輸,濕邪之運化,皆賴於氣之運行,亦即「氣化則濕亦化」
《溫病條辨》提到,況濕邪阻礙氣機,氣不宣通,故在祛濕之中,須輔以行氣之品,因而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苦溫,非但善能行氣消滿,且有苦燥芳化之性,行氣祛濕兩者兼顧。
《本草匯言》謂:「厚朴、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藥也。凡氣滯於中,郁而不散……或濕郁積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消,用厚朴之溫可燥濕,辛可以消袚,苦葉以下氣也」。
與蒼朮相伍,燥濕以健脾,行氣以化濕,濕化氣行則脾氣健運二藥合用加強燥濕運脾之力,佐以陳皮理氣和習,芳香醒脾,助蒼朮燥濕;協厚朴行氣。陳皮、厚朴芳香化澄,有醒脾調中之功。甘先人脾,脾得補而健運,故使以甘草,既可調和諸藥,又能甘緩和中用法中加人生薑、大棗,則調和脾胃之功益。
全方以燥濕為主,行氣為輔,俾濕濁得化,氣機調暢,脾得健運,肖氣和降,則濕阻氣滯諸證自除、然本方總以苦燥為用,惟有濕有滯者宜之,即吳氏所謂「惟濕土太過者能用之」
平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馬芹子(生)、白僵蠶(直首)、丁香各等分。 主治:養脾,實胃氣。主治:小兒吐。
平胃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蒼朮、厚朴、陳皮、建曲、谷芽、砂仁、木香。 主治:疫癧不和,脾胃有停食滯,瀉利如水,腫脹作痛。
平胃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蒼朮(炒)、陳皮、厚朴(薑炒)、甘草(炙)、麥芽(炒)、砂仁(研)。 主治:小兒傷乳,吐哯,口熱唇乾,夜卧不寧,手足心熱。
平胃散,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蒼朮1錢(米泔水制),厚朴1錢(薑汁炒)廣皮1錢,甘草3分,山梔1錢(炒)茵陳2錢,秦艽1錢,茯苓1錢,生地1錢,葛根1錢。 主治:濕鬱發黃。
平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水銀1錢(研黑),硫黃1錢(研黑),訶子(炮,去核)1錢,肉豆蔻(炮)1錢,桂(去皮)1錢,草豆蔻(去皮)1錢,附子(炮,去皮臍,炙)1錢。 主治:小兒伏熱,吐瀉煩渴,腹冷疼。
平胃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厚朴(去粗皮,薑汁塗,炙令香,淨)2兩半,甘草(炙)1兩半,蒼朮(米泔水浸2日,刮去皮)4兩,陳皮(去白)2兩半,人參1兩,茯苓1兩。 主治:治氣利膈,進食平胃。主治:脾胃氣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墮嗜卧,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