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平胃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平胃散中多用辛燥之品,如厚朴、陳皮等,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溫,能緩和藥性,防止燥烈傷脾胃,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
-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能益脾胃,和中緩急。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其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的效果,使平胃散的療效更加顯著。
甘草在平胃散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其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平胃散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之效。平胃散用於治療脾胃濕阻、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蒼朮可以祛除脾胃濕氣,促進脾胃運化,達到健脾開胃之效。
二、化濕止嘔:蒼朮除了燥濕健脾,還有化濕止嘔的作用。平胃散對於濕邪犯胃引起的嘔吐也有效,蒼朮可以化解濕邪,止嘔止瀉,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平胃散中包含陳皮,主要原因如下: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平胃散中常因脾胃氣滯、濕濁內停導致的消化不良,陳皮可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
- 降逆止嘔: 陳皮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導致的嘔吐,陳皮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平胃散中常因脾胃虛弱、濕熱內蘊導致的胃氣上逆,陳皮可降逆止嘔,緩解不適。
平胃散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厚朴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消積之效。平胃散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之證,厚朴可有效祛除濕熱,促進脾胃運化。
- 厚朴降逆止嘔: 厚朴還能降逆止嘔,對於濕熱上蒸、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厚朴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平胃散中的厚朴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改善胃氣不和、噁心嘔吐等症狀。
平胃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生薑性溫,具有和胃降逆之效,能溫中散寒,止嘔消食。平胃散中,生薑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緩解胃寒、食積、噁心嘔吐等症狀。
- 增強藥效:生薑能促進藥物吸收,並有助於其他藥物發揮其功效。例如,生薑能促進陳皮、厚朴等藥材中芳香揮發油的釋放,增強其理氣消食的作用。
平胃散中加入大棗,主要是為了其 緩和藥性 和 健脾益氣 的作用。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等功效。平胃散屬於清熱燥濕、和胃止瀉的方劑,其中包含一些性寒涼的藥物,如黃連、黃芩等,容易傷脾胃。加入大棗可以 中和寒涼之性,保護脾胃功能,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同時,大棗還能 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消化吸收能力,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方劑介紹
平胃散是一個相當熱門且重要的中藥方劑,尤其是台灣與香港人的最愛,在Google Trend 始終是熱門中藥,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此中藥治療胃腸疾病很有效!
本方主治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專門治療「濕滯脾胃」之證,以燥濕運脾,行氣和胃為目的。
任何時候只要因為體內濕氣太重造成腹瀉、腹脹氣、肚子痛、沒有食慾、噯氣吞酸、口淡無味、噁心想吐、身體及四肢沉重、暈眩、便秘、咳嗽氣喘、月經不調、舌苔白膩而厚,脈緩時,即可運用。
當體內濕氣重,濕滯脾胃時,脾胃就會運化失職。由於脾在五行上屬土,濕為土之氣。《黃帝內經》提到曰:「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陰,在臟為脾。」
由於脾主運化,喜燥而惡濕,脾為濕困,則運化失司,故不思飲食,或食少無味。濕屬於陰邪,其性粘滯,阻遏氣機,氣滯不行,故院腹脹滿。
濕性黏滯,脾主四肢、主肌肉,濕鬱於脾,所以全身感到沉重,整天愛睡,喜愛躺著。苔白膩而厚,脈緩。所以《血證論》上提到「身體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經有濕。」
由於脾與胃相為表里,脾失健運,胃失和降,甚則胃氣上逆時,就會出現噁心嘔吐、噯氣吞酸。由於濕阻脾胃時,導致升降功能失常,下迫大腸,所以會出現腹瀉。
在中醫臨床實務上,本方主要是「燥濕和胃」的基礎方,以肚子腹中脹滿、舌苔厚膩為重點。如果濕熱,加黃連、黃芩。寒濕者,加乾薑、草豆蔻以去寒濕。
濕盛腹瀉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濕止瀉。嘔者,宜加半夏以和胃止嘔。若兼食滯,而見腹脹滿,大便秘結者,宜加萊菔子、神曲、檳榔、枳實以消食除滿。
本方現代常用於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腸炎、腸梗阻、蛔蟲性食管梗阻、閉經、經前期緊張綜合徵、子宮頸炎、百日咳、小兒厭食症、要幼兒腹瀉、皮膚科各種濕疹、男性性功能低下、各種婦科疾病、口腔粘膜腺癌等辨證屬濕滯脾胃者。
平胃散這個方劑有很多種變化型,最早被紀錄於北宋王袞的《博濟方》,而後又記載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於這局方名氣大,後代常以這個版本為主。
後人依照此基礎,將「平胃散」與「小柴胡湯」合用,稱為「柴平湯」。又有將「平胃散」與「五苓散」合用,稱為「胃苓湯」。後人又有各種「加味」平胃散」,例如加「神曲、麥芽」,「人參、茯苓」,「香附、砂仁」,「木香、烏藥」、「黃連、黃芩」...等等。
從組成來看,這些方劑都是以蒼朮、厚朴、陳皮、炙甘草這四味藥為主,依照目的配伍成各式各樣的形式,體現了平胃散方的發展變化及廣泛的治療作用。
不論哪一種配伍,基本精神都是改善體內的「脾濕」,脾胃平和,升降自然有序,所以稱為「平胃散」 。張介賓說:「夫所謂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
傳統服藥法
蒼朮去黑皮,搗為粗朮,炒黃色四兩(120g),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三兩(90g),陳橘皮洗令凈,焙乾二兩(60g),甘草炙黃一兩(30g)。上為散。每服二錢(6g),水一中盞,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苦溫燥,易傷止耗陰,故陰虛氣滯、脾胃虛弱者以及孕婦不宜使用 全方以燥濕為主,行氣為輔,然本方總以苦燥為用,惟有濕有滯者宜之,即吳昆所謂「惟濕土太過者能用之」
現代藥理研究
- 促進胃腸運動:平胃散可使濕困脾胃證模型動物胃排空、小腸推進及抗疲勞能力明顯改善。平胃散對濕滯脾胃證模型大鼠血清MTL、胃泌激素(gastrin,GAS)分泌有促進作用。D-檸檬烯和β-桉葉醇為平胃散揮發油促進大鼠胃排空作用的主要藥效物質。
- 腸道屏障功能的保護作用:濕困脾胃證模型大鼠腸道屏障功能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損傷,平胃散對其有修復作用;而正常大鼠給予平胃散後正常腸道屏障功能有損傷,說明平胃散在不同生理狀態下的作用有差異。
- 對水通道蛋白的影響:平胃散可通過調控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途徑防治濕阻中焦證的病變。平胃散可增強正常大鼠胃腸AQP的表達。
- 對水鹽代謝的調節作用:平胃散可通過抑制濕阻中焦證大鼠ADH的釋放和ALD的分泌,調節機體水、電解質平衡的紊亂。
- 調節免疫功能:平胃散對濕困脾胃證大鼠模型的免疫功能異常具有明顯改善作用。
平胃散的經絡型態
適用於平胃散的經絡型態,常見於「手三陽經」或「腳三陽經」虛證,這是因為濕邪會侵蝕體內的陽氣,造成陽經能量低下。各位讀者可以在連續幾天下雨天,或是梅雨季節自行觀察自己身上的經絡型態,就可以加以印證。
不過,這種經絡型態是體內寒濕已經相當嚴重的型態,現代人手三陽經能量強忘,一般人體內有濕氣時,不一定會透過經絡型態呈現,只要有相關濕氣症狀,例如:舌苔厚膩、大便黏、頭昏、身體沉重、疲勞沒精神...等等,多半依然適用平胃散。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平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馬芹子(生)、白僵蠶(直首)、丁香各等分。 主治:養脾,實胃氣。主治:小兒吐。
平胃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蒼朮、厚朴、陳皮、建曲、谷芽、砂仁、木香。 主治:疫癧不和,脾胃有停食滯,瀉利如水,腫脹作痛。
平胃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蒼朮(炒)、陳皮、厚朴(薑炒)、甘草(炙)、麥芽(炒)、砂仁(研)。 主治:小兒傷乳,吐哯,口熱唇乾,夜卧不寧,手足心熱。
平胃散,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蒼朮1錢(米泔水制),厚朴1錢(薑汁炒)廣皮1錢,甘草3分,山梔1錢(炒)茵陳2錢,秦艽1錢,茯苓1錢,生地1錢,葛根1錢。 主治:濕鬱發黃。
平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水銀1錢(研黑),硫黃1錢(研黑),訶子(炮,去核)1錢,肉豆蔻(炮)1錢,桂(去皮)1錢,草豆蔻(去皮)1錢,附子(炮,去皮臍,炙)1錢。 主治:小兒伏熱,吐瀉煩渴,腹冷疼。
平胃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厚朴(去粗皮,薑汁塗,炙令香,淨)2兩半,甘草(炙)1兩半,蒼朮(米泔水浸2日,刮去皮)4兩,陳皮(去白)2兩半,人參1兩,茯苓1兩。 主治:治氣利膈,進食平胃。主治:脾胃氣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墮嗜卧,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