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平胃地榆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能燥濕健脾,利水滲濕。平胃地榆湯治療的是濕熱蘊脾,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泄瀉、口臭、舌苔黃膩等症,蒼朮可燥脾胃之濕,助消化,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濕熱得以消散。
- 行氣止痛:蒼朮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疏肝理氣,緩解腹痛。濕熱蘊結於脾胃,常導致氣機阻滯,引起腹痛,蒼朮能行氣散結,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腹痛症狀。
平胃地榆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和胃降逆: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效。方中地榆、黃連等藥性寒涼,易傷脾胃,而陳皮能健脾和胃,防止寒涼之品損傷脾胃。
- 燥濕化痰:陳皮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平胃地榆湯主治胃熱濕盛,口臭腹痛,納呆便祕等症,陳皮能幫助燥濕化痰,減少濕邪對胃部的影響,促進消化。
總之,陳皮在平胃地榆湯中起到理氣健脾、和胃降逆、燥濕化痰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療效更加顯著。
平胃地榆湯中含有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厚朴燥濕健脾: 平胃地榆湯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泄瀉腹痛等症。厚朴性溫燥,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行氣止痛之效,可有效祛除濕熱,改善脾胃運化功能,緩解腹痛腹瀉。
- 厚朴降逆止嘔: 厚朴可降氣止嘔,對於濕熱內蘊導致的嘔吐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厚朴味辛性溫,能行氣降逆,對於濕熱上蒸所致的噁心嘔吐,起到降逆止嘔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緩解症狀。
平胃地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平胃地榆湯屬於苦寒之劑,甘草性甘溫,能緩和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寒涼傷脾胃。同時,甘草也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使藥性協調,發揮更好的療效。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此外,甘草還有解毒作用,可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用藥安全性。
平胃地榆湯中包含地榆,主要源於其藥性與方劑主治相符。
地榆味苦澀,性寒,入肝、脾、胃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斂瘡、消腫止痛之效。平胃地榆湯主治胃熱熾盛、灼傷津液,導致口渴、嘔血、衄血、大便燥結等症。
地榆清熱涼血,可降胃火,止血止痛,緩解嘔血、衄血等症狀。同時,地榆還能收斂止瀉,有助於緩解大便燥結。因此,地榆的藥性與方劑主治相輔相成,起到協同作用。
主治功效
平胃地榆湯主治功效分析
一、原方主治
原方出自《衛生寶鑒》,主治:「便血,濕盛腹不痛者。」
二、主治病機分析
本方主治病機為脾胃濕盛,兼有血分瘀熱。
- 脾胃濕盛: 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濕邪下注大腸,導致便血;濕性重濁,阻滯氣機,但濕邪偏盛而無明顯氣滯或寒凝,故腹部可無明顯疼痛。
- 血分瘀熱: 濕邪久蘊,鬱而化熱,或素有血熱,熱傷血絡,迫血妄行,加重便血;地榆的應用提示有血熱的存在。
三、治療原理
本方以「燥濕健脾,涼血止血」為主要治療原則。
1. 燥濕健脾:
- 蒼朮: 為君藥,苦溫燥濕,健脾運化,為治濕之要藥。
- 厚朴: 苦辛溫,行氣除脹,燥濕散滿,與蒼朮合用,加強燥濕之力。
- 陳皮: 理氣化痰,和胃止嘔,既可助蒼朮、厚朴燥濕,又能理氣和中,防止苦燥傷胃。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並可緩解蒼朮、厚朴的燥烈之性。
以上四味藥組成了經典的燥濕健脾方劑——平胃散。
2. 涼血止血:
- 地榆: 苦酸微寒,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為臣藥。針對血分有熱而設,既能止血,又能清解濕熱蘊結所化之熱毒。
四、 古文內容分析
- 《衛生寶鑒》: 指出平胃地榆湯主治便血,並提出“滲入腸間,故便血也”的病機認識。
- 《幼科指南》: 指出“濕盛不痛者,用平胃地榆湯再靈”,并提供了便血和溺血的鑒別及用藥。
- 《兒科萃精》: 認為平胃地榆湯可治“濕盛不痛”的便血。
- 《保嬰撮要》: 提出平胃地榆湯可治“結陰便血”,並引用《海藏食療》的內容,說明蛇蛻的功效。
- 《幼科心法要訣》: 提供了平胃地榆湯的具體組成和用法。
- 《古今醫案按》: 記載了一個用平胃地榆湯加減治療便血的醫案,說明此方有“溫中散寒,除濕和胃”之效,並結合灸法治療。
- 《明醫指掌》: 論述了便血的病因病機,指出“陰結者,平胃地榆”,並給出了加味清胃散、加減四物湯、平胃地榆湯等方劑的組成和應用。
- 《金匱翼》: 解釋了“結陰便血”的病機,並提出“內以平胃地榆湯溫散之劑止之”。
- 《醫學綱目》: 記載了樓英用平胃地榆湯加減治療便血的醫案,說明此方有“溫中散寒,除濕和胃”的作用。
- 《醫碥》: 論述了便血的不同類型和治法,並給出了平胃地榆湯的加減用法。
- 《景岳全書》: 提出了多種治療便血的方劑,其中提到“結陰便血者...內以平胃地榆湯溫散之劑主之”。
- 《張氏醫通》: 論述了便血的寒熱虛實,並指出“陰結便血者...補中益氣倍黃耆加炮姜”。
- 《雜病源流犀燭》: 詳細論述了便血的病因病機和治法,並給出了平胃地榆湯的加減用法。
- 《景岳全書》: 再次提及平胃地榆湯,並給出了組成。
- 《証治準繩‧類方》: 記載了平胃地榆湯的組成。
- 《證治針經》: 提到了平胃地榆湯可治療“陰結流紅”。
- 《證治彙補》: 論述了便血的用藥原則,並列舉了平胃地榆湯。
- 《證治針經》: 再次提到了平胃地榆湯,並給出了歌訣和理陰煎。
- 《羅氏會約醫鏡》: 解釋了平胃地榆湯的功效和應用。
- 《奉時旨要》: 論述了便血的不同類型和治法,並給出了平胃地榆湯的歌訣。
五、 總結
平胃地榆湯以平胃散燥濕健脾為基礎,加入地榆涼血止血,共奏燥濕健脾、涼血止血之功。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盛、兼有血分瘀熱所致的便血,症見便血而腹部無明顯疼痛。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廣泛應用於臨床。通過對古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平胃地榆湯在便血治療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靈活應用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蒼朮1錢,升麻1錢,黑附子(炮)1錢,地榆7分,陳皮半錢,厚朴半錢,白朮半錢,乾薑半錢,白茯苓半錢,葛根半錢,甘草(炙)3分,益智仁3分,人參3分,當歸3分,曲(炒)3分,白芍藥3分。溫中散寒,除濕和胃。
上作1服。水2盞,加生薑3片,棗子2個,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
慎言語,節飲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胃地榆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五。 組成:蒼朮(炒)、陳皮、厚朴(薑炒)、甘草、地榆。 主治:便血,濕盛腹不痛者。
平胃地榆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六。 組成:蒼朮1錢,升麻1錢,黑附子(炮)1錢,地榆7分,陳皮半錢,厚朴半錢,白朮半錢,乾薑半錢,白茯苓半錢,葛根半錢,甘草(炙)3分,益智仁3分,人參3分,當歸3分,曲(炒)3分,白芍藥3分。 主治:溫中散寒,除濕和胃。主治:結陰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