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難過不舒服嗎?從中醫證候,經絡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2-01-27
關於胃脘不舒服的3D經絡穴道分析:點選開啟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胃脘不舒服


胃脘不舒服

胃謅謅不舒服,是一種很難描述完整的症狀,這並不是只有胃痛,還會出現胃脘部怪怪的、消化不良、胃脹氣、噯氣、吐酸,甚至惡心、嘔吐...等等,沒有一個明確的範圍。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胃病的定義包含: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息肉、胃結石、胃的良惡性腫瘤、胃黏膜脫垂症、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

除了胃部的疾病之外,也可能涉及膽、胰臟、肝與大腸、小腸疾病。許多時候胃部不舒服,是由於化學物質引起,例如:濃茶、咖啡、烈酒、調味品等刺激性物質,或服用藥物(例如抗生素)的副作用。

一些細菌如鏈球菌、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等感染胃壁,會引起急性胃炎,這是飲食不當所造成的。現代醫學認為慢性胃炎是「幽門螺桿菌」的慢性持續性感染,慢性胃炎常常會出現各種潰瘍現象。

現代醫學對於腸胃的疾病現象,可以說是掌握的相當清楚,因為可以以運用高科技診斷儀器,輕輕楚楚地看到腹部器官與細菌的狀態。

然而,有些人就算運用高科技醫療儀器診斷,透過治療之後效果依然不好,或是多數人臨時出現胃部不舒服,不想去醫院檢查時,最適合運用中醫的理論來加以改善。

由於運用中醫經絡與臟腑的概念,可以從生活習慣推演出致病原因,因此如果站在預防與改善的立場,中醫運用千年的方法依然是值得參考的。

從中醫的觀點看胃脘不舒服


相關疼痛:

胃脘不舒服是一個中國人千年以上的症狀,在古代稱之為「嘈雜」或「心嘈」,是指胃脘部感覺不適的一種常見症狀。

古書《類證治裁》上形容,「嘈症屬胃,俗云心嘈,非也。其狀似飢非飢,似痛非痛,脘中懊憹不安。或兼噯氣痞悶、漸至吞酸停飲,胸前隱痛」。

這可以算是一種綜合症,包含:噯氣、吞酸、惡心、乾嘔、心下痞、胃脘痛...等等症狀同時出現。若從經絡臟腑的角度來看,主要可以區分以下幾種類型:

一、肝脾不調,肝胃不和

「肝脾不調」與「肝胃不和」幾乎是造成所有脾胃不舒服的主要原因,這多起因於「情緒鬱悶」或「生活起居不正常」,造成肝鬱、肝氣橫逆犯胃,脾胃虛弱的一系列症狀。

這是因為基於五行理論,肝屬「木」,脾胃屬「土」,木剋土時,就自然會出現「肝脾不調」與「肝胃不和」肝胃不和證。因此這種症狀一年四季都會發生,是完全自己可以控制的。

肝主升發,能調暢一身之氣機。脾主運化,胃主納化,為水谷之海。中焦化生氣血,充養於肝,肝得滋養,疏泄有度。

肝病若犯脾胃,就會出現呃逆、噯氣、吞酸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煩躁容易生氣,從而影響後天氣血生化。

以上這些抽象的理論,學習過中醫的人已經看過千萬遍,依然是屬於抽象的文字。現在運用數據與圖表,可以清楚用眼睛看到且印證這種現象。

當一個人的經絡呈現肝經實證時,脾經很容易出現虛證,印證抽象五行的「木剋土」是存在的。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出,在春夏季節的時候,肝經能量更為旺盛,所以脾經更虛弱。只要天氣一轉熱,脾胃就不舒服,就是這個原因所造成的

肝經實證時,脾經容易出現虛證
肝經實證時,脾經容易出現虛證

然而就經絡而言,肝經「挾胃,屬肝絡膽」,因此肝經的通暢與否,會直接影響胃氣之和降。胃氣的和降,必賴肝臟的生發散和疏洩之氣,而正常的疏瀉功能,又必須心胸疏暢。

肝經實證時,胃經也經常一起出現實證,這就是典型的「肝胃不和」現象。肝經與胃經的互動也會受到天氣的影響,進入春夏之後也是較為明顯,冬天也會出現一波高峰

肝經實證時,胃經也經常一起出現實證
肝經實證時,胃經也經常一起出現實證

依照雲端中醫會員長期的觀察,以上兩種經絡現象看似依照季節物理性呈現,其實任何時候只要連續熬夜或失眠超過3天,就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肝經實證、脾經虛證,胃經實證,這是不受季節影響的。

像這樣的案例是相當多的,某會員C先生住在馬來西亞,該地區一年四季都像是夏天,因此很容易出現肝經實證、脾經虛證、胃經實證的經絡現象。他在2022年1月時某天早上一直反胃,肚子脹了半天,頭暈目眩、四肢無力,什麼都不想動。

他突然間想到用「八卦耳療」+「針灸」來解決,生平第一次針灸自己身上大腸經、胃經與肝經的合谷穴、足三里與太衝穴,按壓和下針之後,上下一直排濁氣了,也不頭暈了,感到超舒服,自己成功改善健康危機。

因此一個人若長期保持壓力或晚睡的生活習慣,平時已經習慣了亞健康狀態,在特定季節時就自然會出現胃不舒服,事實上這種現象隨時都有可能出現。

由於體內肝氣鬱結久了,就會容易醞釀化為火氣,火熱之氣又會去剋犯脾胃,所以可謂惡性循環,不佳的情緒與生活習慣,很明顯就是萬病之源!

二、陽明胃熱

從上面的肝經與胃經實證現象,明顯可以看出肝火、胃火齊發的現象。中醫提到一種「陽明熱證」,所謂的「陽明」,指的就是大腸經與胃經。遠從漢朝的《傷寒論》就提到陽明病,是因為胃熱而造成胃不舒服的現象。

胃熱所造成的胃不舒服,胃會出現有明顯辛辣感,或常有酸熱感覺,伴隨口臭,胃酸或吐酸水、便秘,舌苔黃,脈洪或滑。

這時候只要清除胃火,這種感覺就會消失。《傷寒論》中提到的「三黃瀉心湯」效果就很好。雲端中醫某會員A先生就分享,他每次只要感到口臭、口乾、胃怪怪的時候,只要服用一次「三黃瀉心湯」,就可以改善一大半,確實是胃火造成。

中醫的瀉火藥非常多,以「左金丸」為例,雖然只有兩味藥,效果卻出奇的好,可謂藥簡力專。由於中藥的瀉胃火速度很快,必須要中病即止,不能長期服用。如果是慢性胃腸不舒服,那就不是只有胃火了。

肝胃不和的現象,病發源頭肝,繼發在胃。因而雖然有胃不舒服的症狀,卻會先有肝經的症狀(肋痛、胸悶、脈弦), 而肝經症狀會先出現,之後再出現胃經的症狀。所以真正的殺手是「肝」,也可以直接從肝下手治療,「小柴胡湯」或「四逆散」就是一個好的下手處。

三、胃部虛寒

上面提到的胃熱,其實出現的機率只有大約26%,《黃帝內經》上提到陽明常「多氣多血」,所以理論上陽明經能量應該是經常強旺的。

然而,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現代人大腸經能量很強旺,但是胃經能量普遍虛弱,出現實證的機率較低,可見多數人的胃經能量是虛弱、胃部虛寒的。

大腸經高機率實證,胃經實證的機率卻較低
大腸經高機率實證,胃經實證的機率卻較低

胃部虛寒所造成的不舒服,會口中有酸味,伴隨胃脘疼痛,遇到天氣變冷或吃寒涼食物更嚴重,熱的飲食反而會減緩。肚子脹氣、食欲不振、四肢無力、氣短、面白,舌淡,脈細。

既然是胃寒,就只要服用熱性的藥物去溫暖胃部即可改善,基於此「理中湯」、「安中散」或「吳茱萸湯」就非常適合現代人的體質

雲端中醫有不少會員曾經運用理中湯,改善自己脾胃虛寒的現象,累積真實案例非常多。由於這種中藥取得容易,因此大家都可以自行驗證。

四、寒熱夾雜

上面提到胃熱、胃寒,有一種人卻是又胃熱,又胃寒,這就是體內寒熱夾雜的現象。這時候就可以運用又熱又寒的中藥來改善。

這種又熱又寒影響脾胃的典型症狀,就是中醫提到的痞證,也就是「心下痞」,就是胃脘部位不舒服的現象。

遠在漢朝的《傷寒論》就提到:「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可以運用「半夏瀉心湯」來改善,效果是非常快速且好的。

綜合以上,如果運用經絡檢測,手三陽出現實證,腳三陽出現虛證的時候,尤其是少陽經、陽明經,最容易出現這種心下痞症狀,大家可以自行驗證。

體內寒熱夾雜的經絡現象
體內寒熱夾雜的經絡現象

五、傷食

每年在過年假日的時候,就容易出現脾胃不舒服,原因很簡單:吃太多了!

這種現象在古代稱之為「傷食」,是因為飲食不當損傷脾胃,造成消化不良,最常運用「保和丸」來改善。現代也有很多類似的藥物可以改善這種現象,所以不一定需要服用中藥。

遇到脾胃不舒服時,除了可以找到胃熱、胃寒,寒熱夾雜這些原因之外,改善生活習慣與情緒才是根本。配合拍打、按摩相關的經絡穴道,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改善的。

相關的7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胃脘不舒服的經絡型態,已經於本文中分析,主要是基於肝經、脾經與胃經異常之經絡型態,常見於夏天「鐵三角經絡型態」的變化型,

冬季膽經與胃經同時虛證的經絡型態,也容易出現胃部不舒服,綜合以上列出幾種參考如下:

載入中...

改善胃脘不舒服的2個中藥方劑清單


關於胃脘不舒服之相關中醫典籍


  • 《丹溪心法》:「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子、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撫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
  • 《醫學入門.嘈雜》:「心嘈似飢又煩雜。」
  • 《景岳全書.雜證謨》:「總之,嘈雜一證多由脾氣不和,或受傷脾虛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顧脾氣。然古人於此,悉以痰火論治。于恐專用寒涼,則胃氣虛寒不健者,反以日甚,而漸至噁心噯氣,反胃噎膈之類,將由此而起矣。」
  • 《景岳全書.痞滿》:「痞者痞塞不開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而痞則不必脹也。所以痞滿一證,大有疑,辨則在虛實二字。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物無滯而痞者,虛痞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滿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滿也。實痞實滿者,可散可消;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不可。此而錯用,多致誤人。」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