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腸鳴叫聲很奇怪?從中醫證候,經絡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5-10-02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腹中有鳴叫聲


腹中有鳴叫聲

腹中鳴叫聲在醫學上稱為腸鳴音,多數情況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其來源是腸道蠕動時,氣體與液體在腸腔內移動、震動所產生的聲音。

在空腹期,腸道會進入一種周期性自發活動模式,其功能在於清除腸腔殘餘物與分泌物,這時聲音尤為明顯。

在腸道內,微生物對某些未完全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進行發酵(產生氣體,如氫、甲烷、二氧化碳等)。若發酵活性強、氣體產生量大,也可能促使聲響更加明顯。

飲食習慣也會影響腸鳴音,例如進食過快、咀嚼口香糖、攝取高纖或易產氣的食物,都可能增加聲響。若伴隨腸胃炎、乳糖不耐或腸躁症等狀況,腸鳴音常較頻繁並合併腹脹或腹瀉。

這種不屬於疾病的症狀,如果就中醫角度來看,也可以推斷出臟腑經絡的異常,作為養生的重要訊號。

從中醫的觀點看腹中有鳴叫聲


腹鳴或腸鳴,一定是困擾中國人千年以上的症狀,遠在《黃帝內經.素問》,就有提到「腸中雷鳴」、「腸為之苦鳴」這些概念,歷代醫書都有論述。

這種症狀主要與氣機紊亂、水濕停聚有關,是多個臟腑異常有關所造成,常見的是脾臟、胃、肝臟與大腸,以及相關的經絡(如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常見有以下原因:

1. 脾胃虛弱,中焦虛寒

《黃帝內經》說:「脾主運化,胃主受納」,意思是脾負責把食物和水分轉化成身體所需的營養,胃則負責接收食物。

如果一個人因為飲食不規律或過度勞累,導致脾胃功能變差,就會使水分在體內停滯,無法順利運行,特別容易停留在腸道之間。

當人體中焦(即人體腹部中段)氣的運行不順暢,水濕與氣互相衝撞,水濕內停,中焦氣虛,清氣不升時就會出現腸鳴的現象

脾的功能之一是把清陽之氣(即精華營養)往上輸送。如果脾氣虛弱,這些營養無法上升,反而向下沉陷,就會導致腸鳴和腹瀉的問題。

特點是腸鳴的聲音比較緩慢、低沉,可能還會伴隨食慾不振、腹部脹滿、大便較稀軟,整個人容易感到疲倦、沒力氣。

2025年10月初期間,某會員就分享她有一位女性朋友,經常在聚會的時候就會出現腸子鳴叫聲,有時候感到很尷尬,朋友也都會取笑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結果有一天他就幫忙這位朋友進行經絡檢測,發現很明顯這位朋友的脾經是虛證,完全印證了古代中醫的理論。

脾胃虛弱的人,有機會出現腸鳴現象
脾胃虛弱的人,有機會出現腸鳴現象

後來他請這位朋友去找中醫師進行調理脾胃,果然吃了一些簡單的健脾胃中藥之後,肚子容易鳴叫的機率就大幅下降了,可見傳統中醫理論是真的。

2. 肝氣鬱結,橫逆犯脾

中醫認為,脾胃虛弱的根本原因,往往與肝臟功能失調有關。

當人體的肝氣過於旺盛,常會影響脾胃運作,導致脾胃虛弱。中醫所說的「肝」主要負責調節全身的氣機,確保氣血運行順暢。

若長期處於情緒壓力之下,如憂慮、生氣或煩悶,容易造成肝氣鬱結,進而影響脾胃功能,這種情況在中醫上被稱為「肝木剋土」。

當肝與脾之間的協調失衡,氣機運行就會變得紊亂,進而影響腸道蠕動,導致腸鳴聲出現。

這類腸鳴聲通常較為急促,情緒起伏大時會更加明顯,常伴隨腹脹、打嗝,以及兩側肋骨下方的脹痛感。

那麼,這套看似抽象的中醫理論,是否可能透過現代的經絡數據來加以驗證呢?

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所有出現腹鳴的經絡數據中,找出其中最常見的經絡型態,便能初步推測其背後的原因。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造成腹鳴現象最常見的經絡型態是「鐵三角經絡型態」,其次為「綜合經絡型態」。

這兩種型態的經絡異常高度重疊,其核心問題在於肝經呈現實證,而脾經則為虛證,正是典型的「肝氣鬱結、橫逆犯脾」現象。

最容易出現腹鳴的經絡型態是鐵三角經絡型態
最容易出現腹鳴的經絡型態是鐵三角經絡型態

3. 大腸傳導失常

大腸在中醫中被稱為「傳導之官」,負責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如果體內有寒濕或濕熱積聚,就會使大腸氣機不順,產生異常腸鳴,這有兩種可能性:

  • 寒濕型:腸鳴聲如打雷般響亮,腹部感覺冰冷疼痛,常常會拉稀便(《金匱要略》中提到的「痰飲腸鳴」即是這種情況)。
  • 濕熱型:腸鳴聲伴隨有惡臭的腹瀉,大便味重,肛門有灼熱感。

所以,如果一個人吃了太多寒涼物,造成腹部寒濕,就會出現腹鳴。如果吃了太多火熱的食物,也可能出現腹鳴,這都是可以透過養生來預防及改善的。

過去幾年來,經常有會員會回報,冬季的時候特別容易出現腹鳴,確實在服用「附子理中湯」改善腹部寒濕之後,腹鳴現象就消失了。

綜合以上,一個人會腹鳴,主要就是中醫的脾胃機能不佳,透過疏肝、健脾之後,就可以達到明顯改善,每一個人都可以親身驗證。

相關的5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載入中...

改善腹中有鳴叫聲的39個中藥方劑清單


改善腹中有鳴叫聲的20個食物清單


丁香大棗小米山楂山藥木瓜生薑白扁豆白蘿蔔香蕉栗子茴香茯苓陳皮蓮子優酪乳薄荷薏苡仁糯米蘋果

與腹中有鳴叫聲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腹中有鳴叫聲之相關中醫典籍


  • 《雜病源流犀燭.腸鳴源流》:「腸鳴,大腸氣虛病也。惟大腸之氣先虛,故一切病俱湊之,而成是症。…其所以鳴者,一由中氣虛,若用破氣藥,雖或暫止,亦不癒,宜補中益氣湯加炮薑。一由臟寒有水,宜理中湯加肉桂、茯苓、車前。一由火欲上升,擊動其水,宜二陳湯加黃連、黃芩、山梔。一由泄瀉,宜升陽除濕,智半湯。一由下氣,暫止復響,宜益中湯。一由疾行,如囊裹水之聲,宜河間葶藶丸。其症雖不同,而其鳴或空或實,或上或下,或高或低,可按而知也」。
  • 《金匱要略》:「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
  • 《靈樞·口問》:「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