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

其他名稱:白朮芍藥散,白朮防風湯,防風芍藥湯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40%
肺經 22%
肝經 18%
膀胱經 9%
胃經 9%
脾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2

主治功效

本方所治之腹痛泄瀉是由肝旺脾虛,木乘脾土,脾受克制,運化失常所致,治以疏肝補脾法。

功效是補脾瀉肝,祛濕止瀉。主治脾虛肝旺之泄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左弦而右緩者。

方中白朮健脾燥濕,白芍養血調肝、緩急止痛,共為主藥;陳皮和中化濕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共為佐使藥。

四藥相配,補中寓疏,瀉肝補脾,調和氣機,則痛瀉可止。 本證多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脾失健運所致。治療以補脾柔肝,祛濕止瀉為主。

醫方考》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則之實,脾則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

其特點是瀉必腹痛。方中白朮苦溫,補脾燥濕,為君藥。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朮配伍,為臣藥。

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脾和胃,為佐藥。防風燥濕以助止瀉,為脾經引經藥,故為佐使藥。

瀉之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脾運失常所致。《醫方考》說: 「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

其特點是瀉必腹痛。治宜補脾抑肝,祛濕止瀉。方中白朮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土虛,為君藥。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朮相配,於土中瀉木,為臣藥。

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脾和胃,為佐藥。配伍少量防風,具升散之性,與朮、芍相伍,辛能散肝鬱,香能舒脾氣,且有燥濕以助止瀉之功,又為脾經引經之藥,故兼具佐使之用。

四藥相合,可以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瀉自止。

現代醫學認為本方調整肝脾功能,消炎止瀉,止痛。主要用於:慢性結腸炎、結核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及急性腸炎等病的土虛木乘之痛瀉證,見腸鳴,腹痛,泄瀉,腹痛必瀉而瀉後稍舒,苔薄白,脈弦者。

脾虛肝旺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左弦而右緩者。用於急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徵等屬肝旺脾虛者。

傳統服藥法

上細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現代藥理研究

痛瀉要方對治療腸道易激綜合徵有較好的療效,韓氏以此方加味治療96例。處方:白朮、白扁豆各30g,白芍18g,防風10g,陳皮、山藥、麥芽各15g,枳殼12g,甘草6go水煎服,每日1劑,15天為1療程。結果:治癒67例,好轉2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達 90.62%。1年後隨訪86例,復發3例。[韓志貞,等.痛瀉要方加味治療腸道易激綜合徵96例療效觀察。新中醫 1999;31(9):16]

相關證候

肝脾不調

肝脾不調

肝脾不和,脾虛肝乘,脾虛肝旺,肝鬱脾虛,肝脾氣滯,肝氣犯脾

相關疾病

右下腹側部痛
容易生氣
左下腹側部痛
下腹部痛(小腹痛)
大便次數頻繁
月經期間腹瀉
腹痛
胰臟炎
慢性肝炎
細菌性食物中毒
腸吸收不良
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腹中有鳴叫聲
舌苔黃膩

相同名稱方劑

痛瀉要方, 出處:方集解·和解之劑》:「此足太陰、厥陰藥也。白朮。 組成:《醫方集解·和解之劑》:「此足太陰、厥陰藥也。白朮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陳皮辛能利氣,炒香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者皆以瀉木而益土也。」。 主治:方集解·和解之劑》:「此足太陰、厥陰藥也。白朮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陳皮辛能利氣,炒香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者皆以瀉木而益土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痛泄要方

相似度 66%

小調中湯

相似度 66%

補黃散

相似度 66%

小保和丸

相似度 66%

健脾補胃丸

相似度 66%

解疫湯

相似度 66%

加味柴苓湯

相似度 66%

正柴胡飲

相似度 60%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