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誠書》卷七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0%
心經 12%
胃經 10%
肝經 7%
腎經 6%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三焦經 4%
心包經 1%
膽經 1%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養胃

整體功效

養胃、明目。

主治

內障昏花。

內障昏花,是指由於肝腎陰虛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的視力減退、視物模糊等症狀。養胃湯由柴胡、人參、當歸、升麻、甘草、乾薑、葛根、白朮、羌活、防風、黃耆、茯苓、白芍、五味子等中藥組成,具有養胃、明目的作用。

文獻參考

  1. 中醫學大辭典》
  2. 中藥學
  3. 《中藥方劑學》

傳統服藥法

蒼朮1錢,厚朴5分,半夏5分,藿香5分,草果5分,人參7分,茯苓7分,陳皮7分,檳榔7分,甘草5分,生薑3片。
溫中快胃。
水煎服。 厚朴(薑制炒)1兩,藿香(去梗)1兩,半夏(湯洗7次)1兩,茯苓1兩,人參3分,甘草(炙)3分,附子(炮,去皮臍)3分,橘皮3分,草果(去皮)半兩,白朮半兩。
溫胃消痰,進食下氣,辟寒疫。
上銼散。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1枚,烏梅半個,煎7分,去滓,空心服。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人參、當歸、升麻、甘草、乾薑、葛根、白朮、羌活、防風、黃耆、茯苓、白芍、五味子等中藥均具有養胃、明目的作用。其中,柴胡、人參、當歸、升麻、甘草、乾薑、葛根、白朮、羌活、防風、黃耆、茯苓、白芍等中藥具有養胃的作用,可補益脾胃、增強胃腸功能;五味子具有明目的作用,可改善視力、緩解視疲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養胃湯具有養胃、明目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證候

氣陰兩虛

氣陰兩虛

熱傷氣陰

相關疾病

白內障
肺炎
胰臟炎
瘧疾
腹中有鳴叫聲
神經性厭食症
胃及十二指腸炎
慢性腎衰竭
細菌性食物中毒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高血壓性心臟病
高血壓性腎臟病
嘔吐
胃下垂
暴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養胃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十八。 組成:人參、橘紅、白豆蔻仁、丁香、砂仁、肉豆蔻、附子(炮)、沉香、麥芽(炒)、神曲(炒)、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養胃湯, 出處:《誠書》卷七。 組成:柴胡7錢,人參1兩,當歸1兩,升麻1兩,甘草(炙)1兩,乾薑1兩,葛根1兩,白朮1兩,羌活1兩,防風5錢,黃耆1兩半,白茯苓3錢,白芍6錢,五味子2錢。 主治:內障昏花。

養胃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七。 組成:當歸(酒洗)、白芍(酒炒)、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陳皮、藿香、砂仁、神曲(炒)、半夏(湯泡透,切片,用杏仁炒過,不傷胎氣)、香附(炒)各等分,甘草減半。 主治:惡阻。

養胃湯,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香附7分,砂仁7分,木香7分,枳實(麸炒)7分,白朮(去蘆)1錢,茯苓(去皮)1錢,半夏(薑汁炒)1錢,陳皮1錢,白豆蔻(去殼)7分,藿香7分,厚朴(薑汁炒)7分,甘草(炙)2分。 主治:胸腹痞滿。

養胃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厚朴(薑制炒)1兩,藿香(去梗)1兩,半夏(湯洗7次)1兩,茯苓1兩,人參3分,甘草(炙)3分,附子(炮,去皮臍)3分,橘皮3分,草果(去皮)半兩,白朮半兩。 主治:溫胃消痰,進食下氣,闢寒疫。主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脾胃虛寒,腹痛腸鳴,或嘔噦不食,或寒濕肢體疼痛,或瘧邪發作多吐者。

養胃湯, 出處:《古今名方》引《老中醫臨床經驗選編》。 組成:石斛12g,太子參12g,瓦楞子12g,金鈴子9g,玄胡9g,佛手9g,黃連2g,吳茱萸0.5g,白芍15g,甘草3g。 主治:養胃疏肝,和裏緩急,降逆止嘔。主治:胃陰不足,脘脅疼痛,嘔惡泛酸,或有口乾口苦,胃脘灼熱,舌質偏紅或紅絳,舌苔薄或薄黃,脈弦細或細而帶數。常用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慢性胃炎等病而偏於胃熱傷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圓明內障升麻湯

相似度 100%

提氣散

相似度 83%

調中益氣湯

相似度 75%

大僻湯

相似度 72%

生津利水飲

相似度 69%

助脾益肺湯

相似度 69%

和順湯

相似度 69%

升陽和中湯

相似度 69%

聰耳益氣湯

相似度 69%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