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胃湯

YANG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七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18%
心經 13%
胃經 10%
腎經 8%
肝經 8%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三焦經 4%
心包經 1%
膽經 1%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養胃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包括柴胡、人參、當歸、升麻、甘草、乾薑、葛根、白朮、羌活、防風、黃耆、茯苓、白芍、五味子等,主要用於治療視力模糊的問題。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等多種功效,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等症狀。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適用於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能有助於調節肝臟功能,增強解毒代謝能力。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水腫、黃疸、自汗、盜汗等症狀,並能有效地安胎、健脾胃。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等症狀,並對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也有良好效果。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功效。能夠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改善月經不調;其所含的維生素K等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達到止血效果;同時也有助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外感熱病、濕熱蘊結、咳嗽痰稠等症狀,並對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有良好療效。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等功效。能改善因風邪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氣血不暢、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尤其適用於寒熱往來的熱象。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如補氣、增強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等。適用於治療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等症狀,有助於提高身體的整體抵抗力。

升麻,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等功效。適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暈頭痛、口渴、便祕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蒼朮1錢,厚朴5分,半夏5分,藿香5分,草果5分,人參7分,茯苓7分,陳皮7分,檳榔7分,甘草5分,生薑3片。
溫中快胃。
水煎服。

厚朴(薑制炒)1兩,藿香(去梗)1兩,半夏(湯洗7次)1兩,茯苓1兩,人參3分,甘草(炙)3分,附子(炮,去皮臍)3分,橘皮3分,草果(去皮)半兩,白朮半兩。
溫胃消痰,進食下氣,辟寒疫。
上銼散。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1枚,烏梅半個,煎7分,去滓,空心服。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人參、當歸、升麻、甘草、乾薑、葛根、白朮、羌活、防風、黃耆、茯苓、白芍、五味子等中藥均具有養胃、明目的作用。其中,柴胡、人參、當歸、升麻、甘草、乾薑、葛根、白朮、羌活、防風、黃耆、茯苓、白芍等中藥具有養胃的作用,可補益脾胃、增強胃腸功能;五味子具有明目的作用,可改善視力、緩解視疲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養胃湯具有養胃、明目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白內障肺炎胰臟炎瘧疾腹中有鳴叫聲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原發性高血壓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胃下垂暴食症嘴裡發苦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養胃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十八。 組成:人參、橘紅、白豆蔻仁、丁香、砂仁、肉豆蔻、附子(炮)、沉香、麥芽(炒)、神曲(炒)、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養胃湯, 出處:《誠書》卷七。 組成:柴胡7錢,人參1兩,當歸1兩,升麻1兩,甘草(炙)1兩,乾薑1兩,葛根1兩,白朮1兩,羌活1兩,防風5錢,黃耆1兩半,白茯苓3錢,白芍6錢,五味子2錢。 主治:內障昏花。

養胃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七。 組成:當歸(酒洗)、白芍(酒炒)、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陳皮、藿香、砂仁、神曲(炒)、半夏(湯泡透,切片,用杏仁炒過,不傷胎氣)、香附(炒)各等分,甘草減半。 主治:惡阻。

養胃湯,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香附7分,砂仁7分,木香7分,枳實(麸炒)7分,白朮(去蘆)1錢,茯苓(去皮)1錢,半夏(薑汁炒)1錢,陳皮1錢,白豆蔻(去殼)7分,藿香7分,厚朴(薑汁炒)7分,甘草(炙)2分。 主治:胸腹痞滿。

養胃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厚朴(薑制炒)1兩,藿香(去梗)1兩,半夏(湯洗7次)1兩,茯苓1兩,人參3分,甘草(炙)3分,附子(炮,去皮臍)3分,橘皮3分,草果(去皮)半兩,白朮半兩。 主治:溫胃消痰,進食下氣,闢寒疫。主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脾胃虛寒,腹痛腸鳴,或嘔噦不食,或寒濕肢體疼痛,或瘧邪發作多吐者。

養胃湯, 出處:《古今名方》引《老中醫臨床經驗選編》。 組成:石斛12g,太子參12g,瓦楞子12g,金鈴子9g,玄胡9g,佛手9g,黃連2g,吳茱萸0.5g,白芍15g,甘草3g。 主治:養胃疏肝,和裏緩急,降逆止嘔。主治:胃陰不足,脘脅疼痛,嘔惡泛酸,或有口乾口苦,胃脘灼熱,舌質偏紅或紅絳,舌苔薄或薄黃,脈弦細或細而帶數。常用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慢性胃炎等病而偏於胃熱傷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