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胃湯

YANG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七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19%
心經 13%
胃經 10%
腎經 9%
肝經 9%
膀胱經 5%
大腸經 4%
三焦經 4%
心包經 1%
膽經 1%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養胃湯中加入柴胡,看似與胃病無直接關聯,但實則有其深意。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其功效主要為疏肝解鬱、升陽解表,能調節肝氣,舒緩肝鬱氣滯。胃病常與肝氣鬱結有關,肝氣不暢可導致胃部氣機阻滯,影響消化功能。

因此,養胃湯中加入柴胡,可疏肝理氣,緩解肝鬱對胃的影響,促進胃氣下降,改善消化功能,達到養胃的功效。

養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補氣健脾、益胃生津的功效。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人參能夠溫補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胃腸功能,達到養胃的目的。

此外,人參還有益氣生津的作用,能夠滋養胃陰,緩解胃熱、口渴等症狀。因此,在養胃湯中加入人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緩解胃部不適。

養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益胃生津: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養血潤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對於胃虛寒、脾胃不和導致的胃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當歸可以起到滋養脾胃、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胃部供血的作用,從而緩解胃痛、促進消化。
  2.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養胃湯通常包含多種藥材,如黨參、白朮、茯苓等,這些藥材也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痛的功效。當歸與這些藥材配合使用,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發揮補血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更全面地改善胃部功能。

「養胃湯」中加入「升麻」,乍看之下似乎與養胃功效無關,但其實其作用深遠。

升麻性微寒,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發表解肌、升陽散寒、止痛消腫等功效。其加入養胃湯中,主要針對脾胃虛寒,導致食慾不振、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升麻能溫脾散寒,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進而達到養胃的目的。

此外,升麻還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為脾胃提供充足的營養,進一步增強其功能。因此,升麻在「養胃湯」中的加入,並非簡單地爲了養胃,而是針對脾胃虛寒的根源,通過溫陽散寒、疏通經絡等作用,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養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緩和胃氣,健脾益胃: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調節脾胃功能,緩解胃部不適。對於胃虛寒、脾胃氣虛所致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甘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調和藥性,協同作用: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能使其他藥材的藥性更加溫和,避免藥性過於偏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在養胃湯中,甘草可以與其他藥材互相協調,共同發揮作用,使湯劑更加全面有效。

「養胃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源於其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散寒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能起到溫中散寒、緩解疼痛的作用。此外,乾薑還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改善消化不良,進而達到養胃的效果。

總而言之,乾薑在「養胃湯」中起到溫中散寒、止嘔、促進消化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

養胃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表,生津止渴: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能清熱解表,生津止渴,對於胃熱引起的口渴、食慾不振、胃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升陽解表,利水消腫:葛根能升陽解表,利水消腫,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胃脘脹痛、食慾不振、水腫等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葛根在養胃湯中能起到清熱解表、生津止渴、升陽解表、利水消腫等多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養胃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白朮能補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改善胃部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

二、止瀉固腸:白朮能燥濕止瀉,對於脾虛泄瀉、飲食不消化引起的腹瀉有較好的療效。胃腸功能正常,才能更好地吸收營養,促進胃部的恢復。

養胃湯中加入羌活,看似與養胃功效無直接關係,實則暗藏玄機。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經,具有散寒解表、祛風濕的功效。胃寒常伴隨四肢冰冷、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羌活可溫中散寒,緩解胃寒症狀。此外,羌活還能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對於胃寒所致的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療效。因此,在養胃湯中加入羌活,可起到溫中散寒、改善消化,增強胃部功能的作用,從而達到養胃的效果。

「養胃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胃寒: 防風性溫,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胃寒常伴隨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防風可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對胃部的侵襲,促進胃氣運行,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
  2. 配合其他藥材: 防風常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起到協同作用。例如,與白芍、甘草等藥材配伍,可增強養胃止痛的效果。此外,防風還可以幫助其他藥材更好的發揮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養胃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增強胃腸功能: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脾氣虛弱則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減退,易出現食慾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狀。黃耆補益脾氣,增強胃腸功能,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
  2. 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感染: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對於胃病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尤其對於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胃病,黃耆能提高機體抵抗力,減少反覆感染的風險。

養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和胃止嘔: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脾胃虛弱、濕濁內停,常導致胃脘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茯苓能健脾利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2. 利水滲濕,調理水液代謝:茯苓能利水滲濕,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有助於排除體內積存的濕氣,改善胃腸濕熱,緩解胃部不適。

茯苓在養胃湯中發揮著健脾利濕、和胃止嘔、調理水液代謝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胃部問題,增進胃腸功能。

養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胃痛,養護胃陰: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對於胃痛、胃酸、胃潰瘍等胃部疾病,白芍能緩解疼痛,滋養胃陰,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部功能恢復。
  2. 和胃止瀉,調節脾胃:白芍能收斂脾胃,使脾胃氣血運行正常,避免胃部不適導致的腹瀉。同時,白芍與其他藥材配合,能調和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胃部整體狀況。

養胃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收斂固澀,止瀉止汗: 五味子性酸收斂,能收斂脾胃,固澀止瀉,對於胃腸虛弱,容易腹瀉、消化不良者,能有效改善症狀。此外,五味子亦能固澀止汗,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盜汗或自汗,也能起到一定療效。
  2. 益氣生津,健脾養胃: 五味子入肺、腎經,具有益氣生津之功,能滋養脾胃,增進食慾,改善胃部不適,對於脾胃虛弱,氣陰不足,導致的食慾不振、口乾舌燥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養胃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中藥方劑「養胃湯」在古代醫學文獻中記載廣泛,根據不同醫家及書籍所載,其組成及主治功效略有差異,但總體而言,皆以調理脾胃功能為核心。以下針對「養胃湯」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一、主治功效

綜合古文內容,「養胃湯」的主要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嘔吐噁心、腸鳴泄瀉等症狀。如《奇效良方》中記載「治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痛,腸鳴泄瀉。」《仁齋直指方論》亦提到「治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痛,腸鳴泄瀉。」
  2. 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適用於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所致的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仁齋直指方論》指出「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世醫得效方》則提到「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頭痛惡心,胸滿啘𠸺,身體疼痛。慄慄振寒,面色青白,不進飲食。」
  3. 健脾燥濕,和胃止嘔: 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停滯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反胃嘔吐等症狀。如《類證治裁》中提到治療「食滯」的養胃湯,以及林佩琴提到的「胃虛食減成痿,宜藿香養胃湯。」
  4. 化痰開結,療瘧截瘧: 「養胃湯」亦可用於治療瘧疾,特別是久瘧、寒瘧以及孕婦患瘧。《仁齋直指方論》提及「開結痰並療久瘧。」《類證治裁》提到「〔孕瘧〕,養胃湯。」《仁齋直指方論》也說明「養胃湯加桂,痃治感寒發瘧。」
  5. 滋養胃陰: 在某些方劑中,「養胃湯」也被用於滋養胃陰,如《血證論》中提到的「葉氏養胃湯」,具有「清平甘潤,滋養胃陰」的功效,並可加入熟地、五味子、雲苓以增強療效。

二、治療原理

「養胃湯」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對脾胃的認識。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負責運化水穀精微,濡養全身。脾胃虛寒則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氣機阻滯,從而導致一系列消化系統症狀以及外感症狀。

「養胃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1. 溫補脾胃: 方中常含有人參、白朮、乾薑等溫補脾胃的藥物,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改善脾胃虛寒的狀態。
  2. 行氣止痛: 藿香、厚朴、陳皮、木香等藥物具有行氣、理氣、消脹的作用,可緩解氣機阻滯引起的脘腹脹痛。
  3. 燥濕化痰: 蒼朮、半夏、茯苓等藥物能燥濕化痰,去除脾胃內停的水濕,改善消化不良、嘔吐等症狀。
  4. 解表散寒: 羌活、防風等藥物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驅散外感風寒之邪,緩解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
  5. 滋陰潤燥: 在某些方劑中,如葉氏養胃湯,則以麥冬、玉竹、沙參等滋陰藥物為主,用於滋養胃陰,治療胃陰不足之症。
  6. 調和藥性: 甘草在方中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使各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三、不同方劑組成及功效側重

根據古文記載,「養胃湯」存在多種不同的組成,其功效亦有所側重:

  1. 局方人參養胃湯: 見於《衛生寶鑒》,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兼內傷證,組成包含柴胡、人參、當歸、升麻、甘草、乾薑、葛根、白朮、羌活、防風、黃芪、茯苓、白芍、五味子等。此方以疏肝解鬱、補氣固表、活血調經、清熱解毒、散風解表、溫中散寒、健脾燥濕、利水消腫、養血柔肝、收斂固澀等功效為主,治療範疇較廣。
  2. 《仁齋直指方論》中的養胃湯: 強調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以蒼朮、厚朴、半夏曲、人參、茯苓、草果、藿香、橘紅、甘草為主要組成,適用於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痛、腸鳴泄瀉等症。
  3. 《類證治裁》中的多種養胃湯:
    • 調營養胃湯: 以人參、白朮、陳皮、茯苓、當歸、白芍、麥門冬、五味子、熟地黃、生地黃、黃耆、山藥、遠志、山茱萸等補益藥為主,並輔以鴨血蜜煎,偏重於補益氣血、調和脾胃。
    • 沖和養胃湯: 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加減而成,加入羌活、防風、黃連等,兼顧解表散寒、清熱燥濕的作用。
    • 藿香養胃湯: 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苡仁、藿香、半夏曲、烏藥、神麯、砂仁、畢澄茄等組成,主要用於治療胃虛食減。
    • 治療食滯的養胃湯: 以藿香、厚朴、茯苓、半夏、肉豆蔻、人參、白朮、陳皮、丁香、砂仁、蔻仁、沉香、麥芽、神麯、甘草、川附等組成,偏重於消食導滯、溫中散寒。
  4. 《世醫得效方》中的人參養胃湯: 強調解表散寒、溫中散寒、和胃降逆的功效,適用於寒多熱少、頭痛惡心、胸滿啘𠸺、身體疼痛等症狀,並可與小柴胡湯合用。
  5. 《奇效良方》中的養胃湯: 既有治療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痛的方劑,也有治療脾胃虛冷、不思飲食、翻胃嘔吐的方劑,組成有所不同,前者以藿香、厚朴、半夏、茯苓、草果仁、陳皮、人參、橘紅、甘草、白朮為主,後者以人參、丁香、縮砂、白豆蔻仁、炮附子、沉香、橘皮、肉豆蔻、麥櫱、麥曲、炙甘草為主。
  6. 葉氏養胃湯: 見於《血證論》,以麥冬、扁豆、玉竹、甘草、沙參、桑葉組成,偏重於滋養胃陰,適用於胃陰不足之症。

四、總結

「養胃湯」作為一類方劑的總稱,其主治功效涵蓋了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健脾燥濕、和胃止嘔、化痰開結、療瘧截瘧、滋養胃陰等多個方面。不同醫家根據其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經驗,對「養胃湯」的組成進行了調整和發展,形成了多種不同的方劑。這些方劑的治療原理都基於中醫對脾胃的認識,通過溫補脾胃、行氣止痛、燥濕化痰、解表散寒等手段,達到調理脾胃功能、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不同方劑的組成和功效側重有所不同,因此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選擇合適的方劑進行治療。

傳統服藥法


蒼朮1錢,厚朴5分,半夏5分,藿香5分,草果5分,人參7分,茯苓7分,陳皮7分,檳榔7分,甘草5分,生薑3片。
溫中快胃。
水煎服。 厚朴(薑制炒)1兩,藿香(去梗)1兩,半夏(湯洗7次)1兩,茯苓1兩,人參3分,甘草(炙)3分,附子(炮,去皮臍)3分,橘皮3分,草果(去皮)半兩,白朮半兩。
溫胃消痰,進食下氣,辟寒疫。
上銼散。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1枚,烏梅半個,煎7分,去滓,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養胃湯具有養胃、明目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白內障肺炎胰臟炎瘧疾腹中有鳴叫聲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原發性高血壓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胃下垂暴食症嘴裡發苦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養胃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十八。 組成:人參、橘紅、白豆蔻仁、丁香、砂仁、肉豆蔻、附子(炮)、沉香、麥芽(炒)、神曲(炒)、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養胃湯, 出處:《誠書》卷七。 組成:柴胡7錢,人參1兩,當歸1兩,升麻1兩,甘草(炙)1兩,乾薑1兩,葛根1兩,白朮1兩,羌活1兩,防風5錢,黃耆1兩半,白茯苓3錢,白芍6錢,五味子2錢。 主治:內障昏花。

養胃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七。 組成:當歸(酒洗)、白芍(酒炒)、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陳皮、藿香、砂仁、神曲(炒)、半夏(湯泡透,切片,用杏仁炒過,不傷胎氣)、香附(炒)各等分,甘草減半。 主治:惡阻。

養胃湯,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香附7分,砂仁7分,木香7分,枳實(麸炒)7分,白朮(去蘆)1錢,茯苓(去皮)1錢,半夏(薑汁炒)1錢,陳皮1錢,白豆蔻(去殼)7分,藿香7分,厚朴(薑汁炒)7分,甘草(炙)2分。 主治:胸腹痞滿。

養胃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厚朴(薑制炒)1兩,藿香(去梗)1兩,半夏(湯洗7次)1兩,茯苓1兩,人參3分,甘草(炙)3分,附子(炮,去皮臍)3分,橘皮3分,草果(去皮)半兩,白朮半兩。 主治:溫胃消痰,進食下氣,闢寒疫。主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脾胃虛寒,腹痛腸鳴,或嘔噦不食,或寒濕肢體疼痛,或瘧邪發作多吐者。

養胃湯, 出處:《古今名方》引《老中醫臨床經驗選編》。 組成:石斛12g,太子參12g,瓦楞子12g,金鈴子9g,玄胡9g,佛手9g,黃連2g,吳茱萸0.5g,白芍15g,甘草3g。 主治:養胃疏肝,和裏緩急,降逆止嘔。主治:胃陰不足,脘脅疼痛,嘔惡泛酸,或有口乾口苦,胃脘灼熱,舌質偏紅或紅絳,舌苔薄或薄黃,脈弦細或細而帶數。常用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慢性胃炎等病而偏於胃熱傷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