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調中益氣湯
整體功效
調中益氣湯是一首補益脾胃的方劑,主治因饑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而沉,按之無力,中之下,時得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倦懶,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怠墮嗜卧,忽肥忽瘦,溺色變,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夏月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調中益氣湯由黃耆、人參、甘草、陳皮、五味子、白芍、白朮、當歸、升麻、柴胡等中藥組成。黃耆、人參、甘草、陳皮、五味子、白芍、白朮、當歸、升麻、柴胡等中藥均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生津的功效,因此調中益氣湯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生津的功效。
注意事項
調中益氣湯具有補益脾胃
方劑組成解釋
調中益氣湯由黃耆、人參、甘草、陳皮、五味子、白芍、白朮、當歸、升麻、柴胡等中藥組成。黃耆、人參、甘草、陳皮、五味子、白芍、白朮、當歸、升麻、柴胡等中藥均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生津的功效,因此調中益氣湯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生津的功效。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功效。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的功效。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升麻具有升舉陽氣、解表透疹的功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的功效。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中益氣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六。 組成:黃耆1錢,人參5分,蒼朮5分,陳皮5分,升麻3分,炙甘草3分,柴胡3分,黃柏3分,木香3分,當歸5分,白朮5分,白芍5分。 主治:病後耳鳴耳聾。
調中益氣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黃耆6分,人參6分,甘草(炙)6分,蒼朮(米泔浸,炒)6分,川芎6分,升麻3分,柴胡3分,陳皮3分,黃柏(酒炒)3分,蔓荊子3分,當歸6分,細辛2分。 主治:氣血兩虛之頭痛。
調中益氣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人參1錢半,黃耆3錢(饴糖炒),茅朮1錢半(炒),于朮1錢半(炒),升麻3分(醋炒),柴胡5分(醋炒),茯苓3錢,木香1錢半,炙草8分。 主治:産後勞倦泄瀉,脈軟緩澀者。
調中益氣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 組成:人參1錢半,黃炙(蜜炙)3錢,白朮(炒)1錢半,蒼朮(炒)1錢,當歸2錢,白芷1錢,升麻5分,柴胡5分,陳皮1錢半,甘草5分。 主治:中虛濕伏,抑遏清陽,惡寒終日不罷,脈緩弱者。
調中益氣湯, 出處:《東垣試效方》卷一。 組成:黃耆1錢,人參(去蘆)半錢,甘草(炙)半錢,陳皮2分,五味子7粒,芍藥3分,白朮5分,當歸5分,升麻2分,柴胡2分。 主治:因饑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而沉,按之無力,中之下,時得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倦懶,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怠墮嗜卧,忽肥忽瘦,溺色變,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夏月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調中益氣湯, 出處:《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耆1錢,人參(去蘆頭)5分,甘草5分,蒼朮5分,柴胡2分,橘皮2分,升麻2分,木香1分或2分。 主治:脾胃虛弱,四肢滿悶,肢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澀滯不行,1-2日1見;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後見血、見白膿,胸滿短氣,膈咽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胬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卧,嗜卧無力,不思飲食,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時一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