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中益氣湯

DIAO ZHONG YI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19%
心經 17%
腎經 9%
胃經 7%
肝經 7%
三焦經 5%
大腸經 5%
心包經 2%
膽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調中益氣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補脾: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中健脾之功效。調中益氣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消化不良、乏力倦怠等症狀,而黃耆能夠補益脾胃之氣,促進消化功能,改善氣虛乏力等症狀。
  2. 扶正祛邪: 黃耆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調中益氣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虛外感等疾病,黃耆的扶正祛邪作用能夠幫助機體抵禦病邪,提高治療效果。

調中益氣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調中益氣湯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症狀,而人參能補益中氣,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體質。
  2.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的作用,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調中益氣湯常用於治療慢性病患者,而人參的扶正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抵抗病邪,促進康復。

調中益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調中益氣湯中其他藥材性味較烈,甘草可以緩和其藥性,使藥效協調,避免藥物互相沖撞,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益氣健脾: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以補益脾胃,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強患者的體質,促進疾病的康復。

調中益氣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健脾之效。調中益氣湯主治脾胃氣虛、食少便溏等症,陳皮的加入可幫助理氣化滯,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
  2. 燥濕化痰: 陳皮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濁、痰多咳嗽等症狀,陳皮的加入有助於化解濕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因此,陳皮在調中益氣湯中的加入,可有效提升藥效,達到健脾理氣、化痰止咳的效果。

「調中益氣湯」中包含「五味子」的主要原因在於其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 的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其 收斂固澀 的作用可以 固護脾胃,防止氣血外泄,而 益氣生津 的作用則能 補益脾肺之氣,促進津液生成

因此,在「調中益氣湯」中加入五味子,可以 增強補益脾肺之氣的效果,並有助於收斂固澀,防止氣血外泄,從而達到調中益氣的目的。

調中益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脾胃氣虛,調和脾胃: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方中脾胃氣虛,常伴有腹痛、腹瀉等症狀,白芍能緩解疼痛,並透過斂陰止汗之效,收斂脾胃之氣,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功效: 白芍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黨參、黃芪等,共同作用於脾胃,起到益氣養血、健脾和胃的作用。白芍的酸味能收斂脾胃之氣,配合黨參、黃芪的補益作用,更能有效提升藥效,達到調和脾胃、益氣健脾的效果。

調中益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方中因脾虛氣弱,導致中氣不足,而白朮可以補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生化充足,改善氣虛乏力等症狀。
  2. 燥濕止瀉:白朮亦能燥濕止瀉,脾虛濕盛易導致腹瀉,白朮能健脾燥濕,減少濕邪對脾胃的影響,從而止瀉,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達到益氣健脾的目的。

白朮在調中益氣湯中發揮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氣虛乏力、腹瀉等症狀。

調中益氣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方中加入當歸,可補脾益氣,同時又能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從而達到調中益氣的效果。
  2. 補脾益氣: 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而血能生氣,氣血互生,因此也具有補脾益氣之效。調中益氣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患者,加入當歸可以增強補脾益氣的效果,達到調理脾胃,益氣補血的目的。

調中益氣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升提中氣: 升麻性微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升陽舉陷、疏散風熱之功。方中以升麻配伍參、芪等藥,能補益中氣,並可升提中氣,改善氣虛所致的脾胃不和、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
  2. 疏散風邪: 升麻亦可疏散風邪,對於因風邪客肺、氣機不暢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可有效改善氣機鬱滯,促進氣血流通。

總而言之,升麻在調中益氣湯中,起到升提中氣、疏散風邪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益氣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

調中益氣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胃止痛: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胃止痛之效,可緩解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導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升陽舉陷,扶正祛邪:柴胡具有一定升陽舉陷的作用,能提升陽氣,扶助正氣,抵禦邪氣侵襲。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柴胡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之,柴胡在調中益氣湯中起到疏肝解鬱、和胃止痛、升陽舉陷、扶正祛邪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調中益氣湯」介紹

中藥方劑「調中益氣湯」是一款複方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黃耆、人參、甘草、陳皮、五味子、白芍、白朮、當歸、升麻、柴胡等多種中藥材,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理氣化痰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由於飢餓、飽食、勞累過度,損傷了脾胃,元氣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調中益氣湯組成藥材介紹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人參:**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調中益氣湯主治功效

  • 調中益氣湯主治由於飢餓、飽食、勞累過度,損傷了脾胃,元氣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包括身體沉重、四肢倦怠懶惰、全身關節疼痛、胸悶氣短、胸膈不通、心神不安、耳鳴耳聾、眼睛有瘀肉、熱氣壅滯如火、視物模糊昏花、口中痰液增多、飲食失去味道、懶散嗜睡、忽胖忽瘦、小便顏色改變、腹瀉、腹中隱隱作痛等症狀。

  • 另外,本方也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胃腸道疾病。

結論

調中益氣湯是一款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理氣化痰等功效的中藥方劑,在中醫臨牀上應用廣泛,對治療由於飢餓、飽食、勞累過度,損傷了脾胃,元氣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關疾病


頭目脹痛耳鳴食慾不振肺結核耳聾原發性高血壓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怕冷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呼吸氣短言語無力身體沉重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調中益氣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六。 組成:黃耆1錢,人參5分,蒼朮5分,陳皮5分,升麻3分,炙甘草3分,柴胡3分,黃柏3分,木香3分,當歸5分,白朮5分,白芍5分。 主治:病後耳鳴耳聾。

調中益氣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黃耆6分,人參6分,甘草(炙)6分,蒼朮(米泔浸,炒)6分,川芎6分,升麻3分,柴胡3分,陳皮3分,黃柏(酒炒)3分,蔓荊子3分,當歸6分,細辛2分。 主治:氣血兩虛之頭痛。

調中益氣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人參1錢半,黃耆3錢(饴糖炒),茅朮1錢半(炒),于朮1錢半(炒),升麻3分(醋炒),柴胡5分(醋炒),茯苓3錢,木香1錢半,炙草8分。 主治:産後勞倦泄瀉,脈軟緩澀者。

調中益氣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 組成:人參1錢半,黃炙(蜜炙)3錢,白朮(炒)1錢半,蒼朮(炒)1錢,當歸2錢,白芷1錢,升麻5分,柴胡5分,陳皮1錢半,甘草5分。 主治:中虛濕伏,抑遏清陽,惡寒終日不罷,脈緩弱者。

調中益氣湯, 出處:《東垣試效方》卷一。 組成:黃耆1錢,人參(去蘆)半錢,甘草(炙)半錢,陳皮2分,五味子7粒,芍藥3分,白朮5分,當歸5分,升麻2分,柴胡2分。 主治:因饑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而沉,按之無力,中之下,時得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倦懶,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怠墮嗜卧,忽肥忽瘦,溺色變,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夏月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調中益氣湯, 出處:《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耆1錢,人參(去蘆頭)5分,甘草5分,蒼朮5分,柴胡2分,橘皮2分,升麻2分,木香1分或2分。 主治:脾胃虛弱,四肢滿悶,肢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澀滯不行,1-2日1見;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後見血、見白膿,胸滿短氣,膈咽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胬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卧,嗜卧無力,不思飲食,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時一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