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的傳統功效
1. 止咳化痰
五味子,味酸、甘、辛、苦、鹹,五味俱全,故名。古籍中多有記載其止咳化痰之效,其機理與肺腎之關係密切。
《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贏瘦”,點明五味子能益氣,並能治療咳嗽和氣逆。 《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肺主諸氣,酸能收,正入肺補肺,故益氣也。其主咳逆上氣者,氣虛則上壅而不歸元,酸以收之,攝氣歸元,則咳逆上氣自除矣。” 此處強調五味子酸味能收斂肺氣,對於氣虛導致的咳嗽、氣逆有治療作用。 《註解傷寒論》引用《內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說明五味子酸味入肺,能收斂肺氣,對於肺氣不足引起的咳嗽有效。
《本草衍義補遺》指出“火熱嗽必用之”,暗示五味子可用於熱咳。 《丹溪心法》則提到“黃昏嗽者,是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宜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說明五味子適用於由虛火上浮引起的咳嗽,且應避免使用寒涼藥物。 《本草求原》更進一步指出,五味子可用於多種咳嗽,包括風寒、傷暑、傷燥、勞傷、腎虛等引起的咳嗽,並強調其升降並濟的特性,無論是風寒咳嗽需配合升發之品,或是虛火咳嗽需配合滋陰之品,都能發揮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五味子止咳化痰的功效,主要來自其酸味收斂肺氣、補益肺腎之效,並根據不同咳嗽的病因病機,靈活運用,佐以其他藥物以達到最佳療效。 其作用並非單純止咳化痰,而是整體提升肺腎功能,從根本上改善咳嗽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典籍對於五味子的應用有所差異,需根據具體情況,結合其他藥物,辨證施治。
- 《湯液本草》:「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壯水鎮陽。 」
- 《本草蒙筌》:「風寒咳嗽,南五味為奇,虛損勞傷,北五味最妙。 」
- 《神農本草經》:「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
- 《本經疏證》:「《本經疏證》:五味子所治之證,《傷寒》僅言咳逆,《金匱要略》則兼言上氣,如射乾麻黃湯之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小青龍加石膏湯之肺脹咳逆上氣,煩躁而喘也。夫傷寒有傷寒之關鍵,無論其為太陽、少陽、少陰,凡咳者均可加入五味子、乾薑;雜證自有雜證之體裁,即咳而脈浮,厚朴麻黃湯主之一語,已通概全書大旨,試觀《金匱要略》中有脈沈而用五味子者否?蓋五味子原只能收陽中之陰氣,余則皆非所宜。 」
2. 補腎
五味子,自古以來即被視為重要的補益藥材,其補腎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本文將結合歷代醫家論述,闡述五味子補腎的機理與應用。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五味子「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已點明其補益元氣、強壯腎陽之功。其後《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五味子專補腎,兼補五臟,腎藏精,精盛則陰強……故主如上諸疾也。」此處指出五味子補腎的根本在於滋養腎精,從而達到強壯陰陽的效果。腎精充盈,則能改善勞傷贏瘦、陽痿等症狀。
《本草衍義補遺》則提出一個值得玩味的觀點:「五味子,今謂五味,實所未曉,以其大能收肺氣,宜其有補腎之功,收肺氣非除熱乎?補腎非暖水臟乎?」此處認為,五味子收斂肺氣的功效,與其補腎暖水臟的功效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繫的。肺腎同源,肺氣的收斂能使元氣不耗散,從而間接地滋補腎氣。
《本草綱目》則簡潔地概括:「五味子酸鹹入肝而補腎」。酸味入肝,肝腎相交,因此,五味子的酸味能透過肝的調節作用,間接達到補腎的目的。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五味子補腎功效的認識,並非單純地將其視為直接作用於腎臟的藥物,而是從其整體的補益作用,以及肺腎之間的相互關係出發,來理解其補腎機理。其補腎功效,實則包含了補益元氣、收斂肺氣、滋養腎精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古代醫家長期臨牀經驗的總結。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其應用方法和適應症亦有不同見解,例如《本草會編》中提及南北五味子的區分使用。 這些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3. 固澀收斂
五味子,自古以來即被視為重要的中藥單方,其「固澀收斂」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記載,主要體現在對肺腎的滋補和收斂作用上。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其「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點明瞭其益氣、收斂、補腎的功效。 《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肺主諸氣,酸能收,正入肺補肺,故益氣也」。五味子的酸味,能收斂肺氣,對於肺氣虛弱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具有療效。 《註解傷寒論》也引用《內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說明五味子的酸味能收斂逆氣,安撫肺氣。
《本草衍義》雖然提及「食之多致虛熱」,但同時也指出其能補腎、暖水臟,說明其收斂作用並非一味寒涼,而是針對虛寒之症。 《本草衍義補遺》更進一步解釋:「收肺氣非除熱乎?補腎非暖水臟乎?」認為其收斂肺氣的同時,也能除熱,其補腎作用也能溫暖水臟。 《丹溪心法》則指出,黃昏咳嗽是虛火浮於肺,需用五味子等收斂之藥降火。
《本草匯編》則強調南北五味子的不同應用,顯示其功效也與產地和藥性相關。《本草綱目》則總結五味子「入補藥熟用,入嗽藥生用」,說明其用法上的區別。《本草匯言》則全面總結了五味子在治療各種氣虛、陰虛、陽虛等症狀上的應用,皆與其固澀收斂的功效息息相關,涵蓋肺腎兩臟,甚至更廣泛地涉及全身氣血的調和。 這些古代醫籍的記載,從不同角度印證了五味子在固澀收斂方面的功效,以及其在治療各種相關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 《本草通玄》:「固精,斂汗。」
4. 解酒毒
古籍記載中,五味子並未直接標明其「解酒毒」之功效,但從其記載的藥理作用,可以推測其解酒的機制,並非直接作用於酒精,而是著重於緩解酒精所造成的損傷。
《日華子諸家本草》提及五味子「解酒毒」,是較為直接的記載。然而,其他典籍多從五味子的補益、收斂等功效著手,間接說明其可能具備解酒作用。
例如,《神農本草經》記載五味子「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飲酒過量常導致氣虛、咳嗽、身體虛弱等症狀,而五味子補益肺腎之氣,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本草綱目》則指出五味子「酸鹹入肝而補腎,辛苦入心而補肺,甘入中宮益脾胃」。肝、腎、脾胃都是酒精代謝的重要器官,五味子能補益這些臟腑,從而間接地提升身體對酒精的耐受力和恢復能力。
許多古籍也記載五味子具有收斂、生津作用,例如《本草匯言》提到其「斂氣生津」,《藥品化義》則指出其能「收斂肺氣,主治虛勞久嗽」。酒精會損傷黏膜,造成口乾舌燥等症狀,五味子的收斂生津作用能緩解這些不適。
綜上所述,雖然古籍中並無明確指出五味子直接「解酒毒」,但其補益臟腑、收斂生津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酒精對人體造成的損害,從而達到一種間接的「解酒」效果。需注意的是,這僅為古籍記載的推論,並非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的結論。 古代醫家對五味子的運用,更注重於整體的調理和臟腑的平衡,而非單純地針對酒精本身。
5. 強筋骨
古籍記載五味子具有強筋骨的功效,雖非其主要功效,但從多部醫籍中可見其相關記載,其作用機理與其補益臟腑、調節氣血的整體作用相關。
《日華子諸家本草》直接記載五味子「壯筋骨」,為其強筋骨功效的最直接佐證。此書認為五味子可治療多種病症,包括「霍亂轉筋」,「轉筋」往往伴隨肌肉痙攣、肢體麻木等,五味子能治療此症,間接說明其具有舒筋活絡的作用,從而有助於強健筋骨。
其他醫籍雖未直接點明「壯筋骨」,但其所述功效也能從側面印證此說法。例如,《本草書名》引孫思邈之言:「與黃耆、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檗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此處雖是針對疲勞無力,但「兩足筋力湧出」的描述,說明五味子與其他藥材合用,可提升肢體力量,間接暗示其強筋骨的潛力。
再者,《神農本草經》記載五味子「主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勞傷贏瘦」指因勞損導致體虛消瘦,而筋骨的強健與體質的強弱息息相關。五味子通過益氣補虛,提升整體身體狀態,自然也能間接促進筋骨的強健。
總體而言,古籍中關於五味子強筋骨的記載,多為間接描述或與其他功效結合闡述。其強筋骨之效,應理解為其整體調理作用的結果,而非單一直接的功效。五味子通過補益臟腑,尤其腎臟,以及調節氣血,從而間接改善筋骨的狀態。 需注意的是,單方使用五味子治療筋骨問題的效力可能有限,需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配合其他藥物或治療方法使用。
6. 生津止渴
五味子,味酸、甘、辛、苦、鹹,五味俱全,故名。其生津止渴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論述角度各有側重。
《神農本草經》記載五味子「主益氣,咳逆上氣」,說明其能益肺氣,而肺主氣,氣足則津液充足,自然能止渴。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指出:「五味子,斂氣生津之藥也……入肺有生津濟源之益」。此處「濟源」指滋養臟腑之源,說明五味子能滋養肺陰,從而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直接列出「止渴」為其功效之一。
《本草衍義》雖提及「食之多致虛熱」,但其後續解釋「收腎之驟」也說明瞭五味子峻補腎陰的特性,腎陰充足,則水液代謝正常,自然能緩解口渴。 《本草衍義補遺》更進一步解釋五味子「收肺氣非除熱乎?補腎非暖水臟乎?」說明其收斂肺氣和溫補腎陽的功效,皆有助於調節水液平衡,從而生津止渴。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也明確指出五味子「生津止渴」,與其他醫籍的論述互相印證。總體而言,古代醫家認為五味子生津止渴的功效,並非單純依靠某一臟腑的調節,而是通過其益氣、斂肺、補腎等多方面作用,綜合調節臟腑陰陽,最終達到平衡水液、生津止渴的目的。 不同醫家側重角度不同,或從肺陰,或從腎陰,或從整體陰陽入手,但最終都指向五味子在調節水液平衡上的卓越功效。
- 《蘭室秘藏》:「李東垣:生津止渴。治瀉痢,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瞳子散大。 」
7. 降氣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降氣」功效並非單純意義上的下降,而是藉由斂肺氣、補腎氣等作用,來達到平衡氣機、緩解氣逆的功效,其作用機制複雜,並非簡單的「下氣」。
《神農本草經》記載五味子「主益氣,咳逆上氣」,說明其能補益肺氣,治療因氣虛引起的咳嗽、氣逆上衝。 《註解傷寒論》引用《內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指出五味子酸味能收斂逆氣,安撫肺氣。 《本草衍義補遺》則認為五味子「大能收肺氣,宜其有補腎之功」,並指出其收斂肺氣的同時,能溫補腎陽,從而解決因腎陽虛弱導致的氣逆。此觀點與《本草匯言》「在上入肺,在下入腎,入肺有生津濟源之益,入腎有固精養髓之功」相呼應,說明五味子通過同時調理肺腎陰陽,達到降氣的目的。
《丹溪心法》中提及「黃昏嗽者,是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宜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說明五味子可治療因肺陰虛,虛火上炎引起的咳嗽,此時的「降氣」指的是降伏浮於肺部的虛火,而非單純的向下運行。 《本草求原》更進一步指出,五味子治療咳嗽,需結合病症辨證論治,有時需配合升發之品,如乾薑、細辛等,以達到升降平衡的效果。 因此,五味子的「降氣」功效,更應理解為在整體氣機調和的框架下,通過斂肺、補腎等多方面作用,達到緩解氣逆,恢復肺腎陰陽平衡的目的。 這與現代醫學中對五味子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平衡內分泌的功能,有異曲同工之妙。
8. 補氣
五味子,其補氣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觀點亦有共通之處。
從古代醫籍中,我們可以窺見五味子補氣的運用與理解。《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其“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已點明其補氣的根本功效,並指出其能改善氣虛導致的諸多症狀。《本草經疏》則進一步闡述:“五味子主益氣者,肺主諸氣,酸能收,正入肺補肺,故益氣也。”指出五味子酸味入肺,具有收斂肺氣、益氣的作用。肺氣充足,則呼吸通暢,精力充沛。
孫思邈《本草書名》中記載五月常服五味子“補五臟氣”,六月常服則“益肺金之氣”,說明其補氣作用並非侷限於單一臟腑,而是整體性地提升臟腑之氣。 《本草衍義補遺》則從其“收肺氣”功能出發,推論出其補腎的功效,認為“收肺氣非除熱乎?補腎非暖水臟乎?”,暗示了五味子補氣的機制與腎精的關係,腎精充盈則有助於全身氣血的運行。
其他醫籍如《本草衍義》、《本草會編》、《本草綱目》、《本草匯言》等,也從不同角度論述了五味子的補氣功效,例如生津液、潤肺、止咳、治療虛勞久嗽等等,這些都與肺腎之氣的盛衰密切相關。 《丹溪心法》更指出五味子可治療黃昏咳嗽,此乃虛火浮於肺,需以五味子斂降之,說明五味子在補氣的同時,也能調節臟腑陰陽平衡。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於五味子補氣功效的認識,是基於其酸味收斂、滋陰潤燥的特性,並結合肺腎等臟腑功能的整體觀點,認為其能通過調理臟腑功能,達到益氣補虛的效果。 其補氣之效,並非單純的“填補”,而是更為複雜的臟腑協同作用。
五味子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五味子具保肝利膽之功,其成分如五味子酸、五味子苷等,具抗氧化與抗炎之效,能減輕肝損傷程度。此外,五味子能調節肝細胞代謝,護肝細胞免受損傷,並改善肝病症狀,如肝炎、脂肪肝等。
2. 防癌抗腫瘤
五味子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其中的五味子苷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增殖,五味子酸能促使腫瘤細胞凋亡,有效抑制腫瘤發展。此外,五味子多糖物質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增加人體抗腫瘤能力。
3. 抗發炎
五味子酸、五味子苷等成分抑制發炎介質產生,減少炎症反應,減輕疼痛、腫脹等症狀。五味子苷調節免疫反應,減少炎症反應損傷,改善風濕病、關節炎等疾病。五味子酸還具有抗菌作用,抑制細菌生長,可治療細菌感染。
4. 抗氧化
五味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研末;每次1-3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煎水洗。
五味子的炮製
五味子:篩淨灰屑,除去雜質,置蒸籠內蒸透,取出曬乾。酒五味子:取揀淨的五味子,加黃酒拌勻,置罐內,密閉,隔水燉之,待酒吸盡,取出,曬乾。此外尚有用蜜蒸、醋蒸者,方法與酒蒸同(五味子每100斤用黃酒20斤,或用蜂蜜30斤,或用米醋15斤)。炒制:取淨五味子用文火炒至鼓起,呈紫褐色為度.《雷公炮炙論》:凡用(五味子)以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已至申,卻以漿浸一宿,焙乾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味子注意事項:
- 外有表邪(寒邪),內有實熱(火氣過盛)者忌服,因五味子可能斂邪聚熱。
- 咳嗽初起、痧疹(出疹子)初發者忌服,因五味子可能斂邪不散。
- 《本草正》記載:感寒初嗽者忌服五味子,因其斂束不散,會加重咳嗽。肝旺吞酸者忌服,因其會助木傷土(剋制脾胃)。
- 《本草經疏》記載:痧疹初發、一切停飲、肝家有動氣、肺家有實熱者,應使用黃芩瀉熱,禁用五味子。外有表邪、內有實熱、咳嗽初起、痧疹初發者忌服。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五味子,因其具有刺激性。
五味子相關的方劑
五味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五味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五味子素(schizandrin), 新一味子素(neoschizandrin), 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gomisin), 戈米辛(gomisin), A(A), B(B), 當歸酰戈米辛(angeloylgomisin), 巴豆酰戈米辛(tigloylgomisin), α-及β-蒎烯(α-andβ-pinene), 樟烯(camphene), α-水芹烯(a-phellandrene), β-松油烯(β-terpinene), 4-松油烯醇(4-terpinenol), 王巴(王巴), β-欖香烯(β-elemene), 橙花叔醇(nerolidol), 2-十一烷酮(2-undecano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