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飲子

DI HUANG YI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聖總錄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7%
心經 20%
肺經 15%
肝經 15%
脾經 7%
胃經 7%
大腸經 2%
膀胱經 2%
腎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舌象伸舌時舌體顫動不定,不能控制,舌頭僵硬,活動不靈

症狀面色發紅,腰部冷涼,手腳冰冷,四肢痿軟無力,言語障礙,不渴但是口乾,潮熱,心胸煩熱,感覺掌心發熱,咽喉乾燥,吐血,牙齦出血,流鼻血,心情煩燥,胃腸脹氣

現代疾病腦中風,性冷感,腎絲球腎炎,糖尿病,肺結核,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半身不遂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飲子中使用熟地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溫而不燥:熟地黃為生地黃經蒸制而成,去除了寒性,性溫和,能滋陰補血,而不像生地黃容易寒涼傷胃。此方常用於治療陰虛血虧、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症,熟地黃的溫性可以更好地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陰虛體質。
  2. 補腎填精,益精血:熟地黃入腎經,能補腎填精,益精血。而生地黃較偏涼,補血效果不及熟地黃,且容易影響腎陽。熟地黃溫而不燥,更適合用於補腎填精,尤其是對於腎陰不足、精血虧虛的患者。

地黃飲子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陰補腎,適合腎陰不足所致的各類症狀。其中,巴戟天的加入具有特別的意義。巴戟天,性味甘、溫,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能。其主要成分中的皁苷類和多酚類化合物,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進一步增強地黃飲子的療效。

地黃飲子所針對的症狀,如腰膝酸軟、虛熱盜汗等,往往與腎陰不足有密切關係。巴戟天的補腎壯陽作用,能與方劑中的其他成分相互協調,加強對腎功能的全面調理。此外,巴戟天具有一定的抗衰老效果,能改善整體的身體機能,增強體力,對於虛弱的患者尤其重要。通過這樣的組合,地黃飲子能更好地達到養陰、補腎、強身的綜合療效。使用這一方劑時,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地黃飲子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其 補腎固精收斂固澀 的功效。

地黃飲子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而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 補益肝腎,固澀精氣 的作用。其酸澀之性可斂陰固精,防止腎精外泄,與生地黃等滋陰藥物相輔相成,加強了滋陰補腎的功效,並能更好地治療腎虛精虧所致的遺精、滑精、腰膝酸軟等症。

地黃飲子方劑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潤腸通便: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大腸經,具有滋陰補腎、潤腸通便的功效。地黃飲子主治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咽燥、便祕等症狀,肉蓯蓉的滋陰潤腸作用,可協同生地黃、麥冬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生津、潤燥通便的效果。
  2. 扶正祛邪,增強療效: 肉蓯蓉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補氣益血、強壯筋骨等功效,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地黃飲子中加入肉蓯蓉,可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更有效地改善陰虛火旺等病症,提升療效。

地黃飲子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補腎: 地黃飲子以滋陰潤燥為主,但若患者陽氣虛衰,陰寒內盛,僅滋陰恐難以奏效。附子性溫熱,能溫補腎陽,助陽氣化陰,使滋陰藥物更易於滲透吸收,達到陰陽調和之效。

2. 祛寒止痛: 附子可溫經散寒,對於因腎陽不足導致的寒邪凝滯、腰膝冷痛等症狀,能起到溫陽散寒、止痛的效果,與地黃飲子的滋陰潤燥相輔相成,共奏溫陽補腎、祛寒止痛之效。

地黃飲子方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生津: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養胃生津的作用。地黃飲子以滋陰補血為主,加入石斛能更有效地滋養陰液,緩解陰虛津虧所致的口渴、咽乾、胃燥等症狀。
  2. 健脾益胃:石斛亦有健脾益胃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地黃飲子中常含有生地黃等寒涼藥物,加入石斛可中和其寒性,避免傷脾胃。

地黃飲子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原因如下:

  1. 固腎斂精:五味子味酸性收,具有斂肺止咳、固腎止遺的功效,能固攝精氣,防止腎氣外泄,與地黃、山藥等滋陰補腎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滋陰補腎、固精止遺的效果。
  2. 增強補益效果:五味子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腎臟功能,更有效地促進地黃等藥材的滋補功效,使補腎效果更加顯著。

因此,五味子在“地黃飲子”方劑中,起到固腎斂精、增強補益功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黃飲子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氣:地黃飲子以滋陰補腎為主,但若患者陽氣不足,則滋陰藥難以發揮效用。桂枝性溫,可溫陽化氣,助地黃等滋陰藥物更好地發揮效用,使陰陽平衡。
  2. 調和氣血:桂枝具有行氣活血、溫通經絡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並有助於緩解寒凝血瘀導致的症狀。同時,桂枝可與地黃等滋陰藥物相配伍,使藥性更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地黃飲子中加入桂枝,旨在溫陽補氣,調和氣血,使滋陰補腎的功效得到更充分的發揮,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地黃飲子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地黃飲子以滋陰潤燥為主要功效,但滋陰過度容易導致脾虛濕困。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可避免滋陰過度而損傷脾陽,使藥效更為平和有效。
  2. 利水滲濕:地黃飲子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燥熱津傷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往往伴隨水液代謝失常,導致水濕停滯。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作用,可以促進水液代謝,清除體內濕氣,配合地黃滋陰,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茯苓在中藥方劑地黃飲子中發揮著健脾利濕、利水滲濕的關鍵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更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地黃飲子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清心除煩之效。與生地黃、麥冬等藥材搭配,可有效滋陰降火,緩解肺燥、咽乾、心煩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麥門冬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與地黃、丹皮等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之症。

麥門冬的加入,使地黃飲子更能滋陰清熱,兼具潤肺止渴的功效,更全面地治療因陰虛火旺而引起的各種病症。

地黃飲子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心氣,安神定志: 地黃飲子以滋陰補腎為主,但遠志性味苦辛,入心經,具有益氣安神的功效。遠志可補益心氣,使心氣充盈,心神安定,有助於改善由心氣不足導致的失眠、健忘、心悸等症狀,與地黃飲子滋陰補腎的功效相輔相成。
  2. 通絡化瘀,改善心血循環: 遠志除安神益氣外,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地黃飲子治療一些心腎陰虛兼有心血瘀阻的病症,如心悸、胸悶、心痛等,遠志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血瘀阻,進一步提高療效。

地黃飲子方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開竅醒神: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健脾益氣、開竅醒神之效。地黃飲子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水菖蒲可補脾益氣,使藥力更易傳達腎臟,提升療效。
  2. 通竅化痰,改善神志:水菖蒲能通竅化痰,對於痰濁矇蔽心神導致的神志不清、健忘、失眠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地黃飲子中加入水菖蒲,可增強其改善神志的作用,使患者精神狀態更好。

方劑介紹


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主要功效是滋補腎陰,補益腎陽,開通心竅,化解痰濁。

在古代主要用來改善治療「瘖痱」這種病,這是指一組以突然昏倒、肢體癱瘓、口噤不開、舌強不語、喉中痰鳴、大小便失禁等為主要症狀的疾病。

這種疾病,大致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腦中風,也包括一些類似的疾病,例如腦外傷、腦炎等導致的類似症狀。

常見症狀是:舌頭僵硬,說話困難、下肢無力或癱瘓。口乾但不想喝水、下肢冰冷,但面色潮紅。脈象沉細無力。

古人認為,「瘖痱」的發生是因為下半身能量不足(下元虛衰),人體的腎氣不足時,會導致下半身的肌肉和骨骼失去力量,表現為腿腳癱軟、無力,甚至無法行走。

古人認為下元虛衰時,會造成虛陽上浮
古人認為下元虛衰時,會造成虛陽上浮

當腎臟的陰液(相當於人體的滋潤能量)不足時,身體會出現虛火冒升的現象,虛火上升(虛陽上浮)。腎臟精氣無法滋養舌頭,舌頭就會變得僵硬、失去靈活性,導致說話困難。

當虛火上升時,還會帶動體內的痰濁(相當於代謝的廢物)上浮,這些痰濁會堵塞心臟和舌頭的經絡,痰濁堵塞心竅,進一步加重語言障礙,甚至影響心神和行走功能。

其他的症狀,包含口乾不欲飲(虛陽假熱)、足冷面赤(上熱下寒),脈象沉細等,均屬典型的「下元虛衰」表現。

地黃飲子主要針對補充身體底部的元氣(下元),同時幫助清除濁痰,解決因為下元虛弱,而導致的痰濁上升問題。

運用熟地黃補腎,滋養腎臟,補充身體的精氣和血液,可以增強精力。山茱萸亦可補肝腎,幫助固精,與熟地搭配能加強補腎的效果。

肉蓯蓉溫和滋潤,補腎陽但不會過於燥熱,對於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很有幫助。巴戟天溫暖腎陽,與肉蓯蓉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增強腎臟功能和精力。

運用中藥,改善下元虛衰所產生的疾病
運用中藥,改善下元虛衰所產生的疾病

此外配合附子、肉桂,有強烈的溫暖效果,幫助提升陽氣,讓身體的虛浮陽氣回歸腎臟。

石斛、麥冬滋養腎陰,提供身體需要的液體與營養,幫助平衡腎臟的陰陽。五味子能收斂精氣,幫助腎臟穩固氣息,與山茱萸搭配更能固精益氣。

最後運用石菖蒲的芳香氣味,可以打通堵塞的通道,幫助清理濁痰,讓頭腦更清明。遠志幫助安心,化解濁痰,恢復心神功能,與石菖蒲一起效果更好。

白茯苓健脾幫助排濕氣,讓整個方子更容易吸收,不會讓補藥堆積在身體裡。生薑、大棗:調和其他藥物的作用,讓身體更容易適應。

方子的設計溫暖但不燥熱,適合長期調養。是古代治療「喑痱」(中風或類似症狀)的首選方法。

名醫汪昂在《醫方集解》中提出,這個藥方是用來調理手足少陰、太陰和足厥陰經絡的。熟地能滋養人體最根本的陰氣;巴戟、蓯蓉、官桂和附子可以補充並恢復人體真元的陽氣;

石斛能夠健脾並固守體內的元氣;山茱萸有溫暖肝臟和穩固精氣的作用;石菖蒲、遠志和茯苓能補益心臟,並幫助腎臟功能通暢

麥冬和五味子則能保護肺臟氣息,並滋養腎水之源。通過這些藥物的配合,可以實現水火平衡,逐漸充盈精氣,從而讓體內的風火自然而然地平息下來。

這種方法改善中風,不完全適用於每一種類型的中風。清末名醫張錫純在其《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到,河間的地黃飲子主要用於治療少陰病的氣血不通,導致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雙腳癱瘓無法行走。

這種情況的確符合方子的治療範圍,且用此方效果很好。但如果患者同時有外感傷寒風邪,服用地黃飲子反而會讓風邪閉塞於體內,無法排出,從而造成嚴重的後果。

他認為相比之下,《金匱要略》中的「侯氏黑散」和「風引湯」這類方子,既能治療外感引起的問題,也能兼顧內傷(體內的虛弱)。它們所使用的藥物不僅不會互相衝突,還能互相協調,達到更好的效果。

簡單說,如果是長期虛勞累積所造成的腦中風,較適合地黃飲子,如果還有傷寒的因素,還要配合其他的藥方。

虛勞引起的「鐵三角經絡型態」發展至極致時,確實心經、心包經會出現虛證,脾經長期虛證也會出現氣血不足的現象,這很可能是導致腦中風的經絡模型

現代老人普遍經絡呈現上實下虛
現代老人普遍經絡呈現上實下虛

從地黃飲子的組成看來,較適合預防中老年人的腦中風及各種腦部疾病,從預防的角度來看很有意義!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來看,老年人普遍「上實下虛」,下元虛衰絕對是多數中老年人的體質現象,只要改善這種經絡現象,就可以有效預防各種中風疾病。

地黃飲子在現代被廣泛運用在預防與治療「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註1),此外還有治療各種慢性疾病,例如:晚期高血壓、腦動脈硬化、中風後遺症(包含失語)和脊髓炎。

當代醫家韓輝、楊文明在其著作《中風臨證臻萃》中就提到,地黃飲子配合針灸,可明顯改善中風後失語患者的症狀,臨床總體療效優於針刺治療組。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聽、復述、口頭表達、出聲讀、閱讀理解、描寫抄寫、聽寫和計算能力。


註1:任金鳳,etal."地黃飲子防治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的研究進展."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6.08(2024):2069-2075.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蓯蓉(酒浸,切片,焙乾)、附子(炮裂,去皮)、石斛(去根)、五味子(炒)、桂枝(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各30克),麥門冬(去心,焙乾)、遠志(去心)、石菖蒲各半兩(各15克)。

【用法】 將以上藥材共研為粗末,呈豆粒大小。每次取三錢(約9至15克),以水一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掰開)同煎至七分,去渣,於飯前溫服。

地黃飲子的經絡型態


鐵三角經絡型態發展至極致時,確實心經、心包經會出現虛證,脾經長期虛證也會出現氣血不足的現象,這很可能是導致腦中風的經絡模型。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飲子,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六。 組成:地黃汁1碗,藕汁1碗,生薑汁1盞。 主治:小産後,其惡露被熱蒸斷不行;亦治死胎不下。

地黃飲子,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生地、丹皮、天門冬、黃芩、地骨皮、白芍。 主治:肝腎精竭,血燥勞瘵,及血分有火之鼻衄。

地黃飲子, 出處:《外台》卷三十五引《廣濟方》。 組成:生地黃汁3合,生薑汁3合,訶黎勒4分(末),白蜜1匙。 主治:小兒心腹滿,吃食不下。

地黃飲子, 出處:《簡明醫彀》卷三。 組成:生地、熟地、枸杞子、地骨皮、黃芩、天門冬、芍藥、黃耆、甘草各等分。 主治:血熱所致吐血、衄血、下血、溺血。

地黃飲子, 出處:《外台》卷六引《廣濟方》。 組成:生地黃汁6合,蘆根1握,生麥門冬1升(去心),人參8分,白蜜3合,橘皮6分,生薑8分(一方雲生薑汁1合)。 主治:虛熱,嘔逆不下食,食則煩悶。

地黃飲子, 出處:《簡易方》引《家寶方》(見《醫方類聚》卷一二五)。 組成:人參(去蘆)、生乾地黃(洗)、熟乾地黃(洗)、黃耆(蜜炙)、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枳殼(去瓤,麸炒)、石斛(去根,炒)、枇杷葉(去毛,炒)、澤瀉、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滋補氣血。主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陰虛火炎,陽明苑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