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地黃飲子
組成: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附子、石斛、五味子、桂枝、茯苓、麥門冬、遠志、水菖蒲。
:地黃飲子是一首中醫方劑,由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附子、石斛、五味子、桂枝、茯苓、麥門冬、遠志、水菖蒲等中藥組成。它具有滋陰補腎、活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血熱所致的吐血、衄血、下血、溺血等症狀。
方解:地黃飲子中的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附子、石斛、五味子、桂枝、茯苓、麥門冬、遠志、水菖蒲等中藥均具有滋陰補腎、活血止血的功效。其中,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附子、石斛、五味子、桂枝、茯苓、麥門冬、遠志等中藥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可以滋養肝腎陰液,改善肝腎陰虛的症狀;水菖蒲具有活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凝固,從而止血。
注意事項:地黃飲子是一首中醫方劑,具有滋陰補腎、活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血熱所致的吐血、衄血、下血、溺血等症狀。但是,由於地黃飲子中含有附子、石斛、五味子等中藥,這些中藥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地黃飲子時,一定要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文獻參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飲子,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六。 組成:地黃汁1碗,藕汁1碗,生薑汁1盞。 主治:小産後,其惡露被熱蒸斷不行;亦治死胎不下。
地黃飲子,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生地、丹皮、天門冬、黃芩、地骨皮、白芍。 主治:肝腎精竭,血燥勞瘵,及血分有火之鼻衄。
地黃飲子, 出處:《外台》卷三十五引《廣濟方》。 組成:生地黃汁3合,生薑汁3合,訶黎勒4分(末),白蜜1匙。 主治:小兒心腹滿,吃食不下。
地黃飲子, 出處:《簡明醫彀》卷三。 組成:生地、熟地、枸杞子、地骨皮、黃芩、天門冬、芍藥、黃耆、甘草各等分。 主治:血熱所致吐血、衄血、下血、溺血。
地黃飲子, 出處:《外台》卷六引《廣濟方》。 組成:生地黃汁6合,蘆根1握,生麥門冬1升(去心),人參8分,白蜜3合,橘皮6分,生薑8分(一方雲生薑汁1合)。 主治:虛熱,嘔逆不下食,食則煩悶。
地黃飲子, 出處:《簡易方》引《家寶方》(見《醫方類聚》卷一二五)。 組成:人參(去蘆)、生乾地黃(洗)、熟乾地黃(洗)、黃耆(蜜炙)、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枳殼(去瓤,麸炒)、石斛(去根,炒)、枇杷葉(去毛,炒)、澤瀉、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滋補氣血。主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陰虛火炎,陽明苑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