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風引湯中加入大黃,乃因其瀉熱通便之效,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針對風熱犯肺、熱邪壅盛所致之發熱、咳嗽、痰黃黏稠等症狀,發揮良好療效。
大黃入脾胃經,能促進腸胃蠕動,驅除積熱,並能引熱下行,將熱邪從上焦引導至下焦,達到清熱瀉火之目的。此舉可有效緩解因熱邪上攻所致之頭痛、鼻塞、口渴等症狀,並促進病邪排出體外,助於恢復健康。
風引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鎮驚安神、平肝熄風之效。風引湯常用於治療風邪入侵、引動肝風,導致頭暈目眩、四肢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狀。龍骨可以鎮定神經,平息肝風,減輕抽搐和神志不清的症狀。
- 固本培元: 龍骨還具有固本培元、滋陰補腎的功效。風邪入侵,容易耗損人體正氣,導致體虛乏力。龍骨可以補益腎氣,固本培元,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有助於抵抗風邪的侵襲。
風引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發散風寒: 桂枝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散風寒、溫通經脈的功效。風引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表引起的感冒,桂枝能驅散外邪,解除表寒,緩解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節營衛之氣,促進氣血運行,使寒邪散發,溫陽補虛。風引湯中加入桂枝,可以更好地調節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加速康復。
風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風引湯屬於辛溫解表方,藥性偏於燥烈,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和藥性,避免燥傷津液,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藥物的苦味,提高患者的服藥順應性。此外,甘草具有益氣補中,緩解藥物毒性,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提高藥效,促進患者康復。
風引湯中加入牡蠣,主要是基於其 鎮心安神、軟堅散結 的功效。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 平肝潛陽 的作用,可安撫肝風內動,緩解因肝風內侵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同時,牡蠣還有 軟堅散結 的功效,有助於消除痰濁、瘀血,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胸悶、心悸等症狀。因此,在風引湯中加入牡蠣,可以 協同其他藥物,達到 平肝熄風、化痰散結 的目的,更有效地治療風邪入體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風引湯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解暑止渴: 滑石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暑止渴的功效。風引湯主治外感風熱,兼有暑熱內蘊,滑石可清熱解暑,利濕退黃,緩解暑熱所致的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 滑利水道,通利小便: 滑石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體內濕熱,有助於緩解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滑石在風引湯中起着清熱利濕、解暑止渴、滑利水道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兼暑熱內蘊的病症。
風引湯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汗: 風引湯主治風寒濕邪入侵,導致體表腠理開泄,汗出不止。赤石脂性寒收斂,可收斂腠理,止汗止瀉,固護衛氣,防止邪氣進一步入侵。
- 清熱解毒: 風寒濕邪入體,易導致氣機鬱滯,熱毒內生。赤石脂具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清熱解毒,化解體內熱毒,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發熱、口渴等症狀。
因此,赤石脂在風引湯中起到收斂止汗、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有效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各種症狀。
風引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風引湯主治風熱感冒,症狀如發熱、頭痛、惡寒、鼻塞、流涕等。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瀉火止渴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熱之邪引起的發熱、頭痛等症狀。
- 清肺降火:風熱感冒常伴有肺熱,表現爲口乾舌燥、咳嗽痰黃等。石膏入肺經,可清肺降火,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痰黃等症狀,幫助恢復肺部功能。
因此,風引湯中加入石膏,既能清熱解表,又能清肺降火,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風熱感冒的功效。
風引湯中加入乾薑,乃因其辛溫性,可發揮以下作用:
一、散寒解表:風寒襲表,易致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乾薑溫陽散寒,可驅散外邪,解除表證。
二、溫中散寒:風寒入體,亦可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狀,乾薑溫中散寒,可溫暖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總而言之,乾薑在風引湯中既能解表散寒,又能溫中散寒,對於治療風寒感冒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具有協同作用。
主治功效
風引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物功效
風引湯由以下十二味中藥組成:
- 大黃: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 龍骨:鎮靜安神,固精止遺。
- 桂枝:發汗解表,調和營衛。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養心。
- 牡蠣:平肝息風,軟堅散結。
- 滑石:利水通淋,清熱解暑。
- 赤石脂:收斂止瀉,固表止汗。
- 石膏:清熱除煩,潤肺止咳。
- 乾薑:溫中散寒,健胃消食。
- 白石脂:溫中止瀉,生肌斂瘡。
- 紫石英:鎮驚安神,溫肺下氣。
- 凝水石(寒水石):清熱瀉火,利尿通淋。
主治病症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風引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風引:泛指由風邪引起的疾病,特別指肢體抽搐、痙攣等症狀。
- 驚癇:因驚恐而發生的癇病,症狀包括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等。
- 瘛瘲:筋脈拘急,手足伸縮、抽搐的病症。
- 熱癱:因熱邪壅盛,導致肢體癱瘓,但無身熱。
- 腳氣痹攣:腳氣病導致的腿腳麻木、攣縮、疼痛,屈伸不利。
- 脾痹:四肢懈怠,皮膚不通,外不得泄。
- 臟虛而兩腳痠削:身體虛弱,兩腳酸軟無力,身體寒冷。
- 外熱內滿:外感熱症,內臟滿悶。
治療原理
風引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 清熱瀉火:方中大黃、石膏、凝水石(寒水石)、滑石皆為清熱瀉火之品,針對熱邪壅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熱癱、驚癇、瘛瘲等。
- 鎮靜安神:龍骨、牡蠣、紫石英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驚癇、瘛瘲等症狀中的精神亢奮、抽搐等表現。
- 溫中散寒:乾薑、桂枝可以溫中散寒,針對臟虛、腳氣痹攣等症狀中的寒象。
- 調和營衛: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可以調節機體內外的平衡,促進氣血流通。
- 收斂固澀:赤石脂、白石脂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止瀉、止汗,並有生肌斂瘡之效。
- 祛風通絡:方中多味藥物如大黃、龍骨、牡蠣、紫石英等,結合古籍文獻,可知具有祛風通絡的效果,有助於緩解肢體痹痛、攣縮等症狀。
- 補虛扶正:甘草益氣養心,調和諸藥,與其他藥物配伍,有助於扶正補虛,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總體而言,風引湯是一個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的方劑。它既能清瀉內熱,又能溫中散寒;既能祛風通絡,又能補虛扶正。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使用,達到調節機體陰陽平衡,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
其中《本經逢原》提到赤石脂可「杜虛風復入之路」,《本經疏證》以井花水比喻「至定至靜之清寒」對應「至定至靜之熱癱瘓」說明風引湯的組成和功效,是受到井花水這種特殊水質及其所對應的病理機制的啟發。而《本草衍義》、《本草綱目》指出此方劑的療效。
現代應用
現代中醫在臨床上,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對風引湯進行加減化裁,用於治療癲癇、中風後遺症、風濕性關節炎、神經官能症等疾病。
總結
風引湯是一個歷史悠久、療效確切的中藥方劑。其組方嚴謹,配伍精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對古代文獻的分析,我們可以深入了解風引湯的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為其現代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風引湯, 出處:《外台》卷十九引唐臨方。 組成:大豆3升,附子3兩(炮),枳實(炙)4兩,澤瀉4兩,橘皮4兩,甘草(炙)2兩,茯苓2兩,防風2兩。 主治:腳氣,痹滿上氣,遍身脹,膝疼,並去風濕痛。
風引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大黃4兩,乾薑4兩,龍骨4兩,桂枝3兩,甘草2兩,牡蠣2兩,寒水石6兩,滑石赤6兩,石脂6兩,白石脂6兩,紫石英6兩,石膏6兩。 主治:除熱癱癇;除熱鎮心。主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瘛瘲,日數十發,醫所不藥者。
風引湯,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麻黃2兩,石膏2兩,獨活2兩,茯苓2兩,吳茱萸1兩,秦艽1兩,細辛1兩,桂心1兩,人參1兩,防風1兩,芎藭1兩,防已1兩,甘草1兩,乾薑1兩半,白朮3兩,杏仁60枚,附子1兩。 主治:兩腳疼痛痹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
風引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大黃(銼,炒)4兩,乾薑(炮)4兩,龍骨4兩,桂(去粗皮)3分,甘草(炙)半兩,牡蠣(熬)半兩,凝水石1兩半,赤石脂1兩半,白石脂1兩半,紫石英1兩半,滑石1兩半。 主治:驚邪風癇厥癲,口有涎沫,牽引口眼,手足少小驚瘛瘲,醫所不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