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崇命湯

SHI GAO CHONG M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7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脾經 17%
胃經 14%
肝經 13%
肺經 12%
腎經 7%
大腸經 6%
膽經 4%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三焦經 1%
心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崇命湯中包含石膏,是因其寒涼解熱之效,可有效治療熱證。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渴的功效。方中以石膏為君藥,主要針對患者熱證所導致的高熱、煩躁、口渴等症狀。

石膏的寒涼之性可以迅速降低體溫,清熱瀉火,同時又可滋陰生津,緩解口渴,從而達到治療熱證的目的。

石膏崇命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石膏崇命湯以清熱瀉火為主要功效,而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作用,可與石膏、知母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清熱瀉火之效。
  2. 燥濕止痢:黃芩還具有燥濕止痢的功效,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緩解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

因此,黃芩在石膏崇命湯中起到清熱瀉火、燥溼止痢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增強方劑的療效。

石膏崇命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石膏寒涼之性: 石膏性寒,服用過量易傷脾胃,而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緩解石膏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過度損傷。
  2. 調和營血,滋養肝陰: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止痛安神之效,可調和營血,滋養肝陰,協同石膏清熱解毒,防止熱毒傷陰,達到清熱涼血的效果。

白芍的加入,不僅能減少石膏的副作用,更能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使方劑更趨於平和,更加適合臨牀應用。

石膏崇命湯中加入肉桂,看似矛盾,實則蘊藏深意。

石膏性寒,主清熱解表,肉桂性熱,主溫陽通脈。此兩藥看似相反,卻在方中相輔相成。石膏清熱解表,可祛除體內熱邪,而肉桂溫陽通脈,則可避免寒邪入侵。

此外,肉桂入心脾經,可溫補心陽,配合石膏清熱解表,可使熱邪消散,而心陽不傷,避免寒邪乘虛而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石膏崇命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通利鼻竅: 細辛性溫,辛散,能溫經散寒,通利鼻竅。石膏崇命湯主治外感風寒,肺熱壅盛,症見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稠。細辛可助石膏清熱解表,同時溫散寒邪,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的症狀。
  2. 配合石膏,清熱解表: 細辛辛散之性,有助於石膏清熱解表的功效,促進藥物在體內的運行,增強藥效。細辛與石膏相伍,一寒一熱,相互制衡,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寒涼傷脾。

石膏崇命湯中的龍骨,主要起到鎮驚安神、斂汗固澀的作用。

  1.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入心經,能清熱除煩,鎮驚安神。石膏崇命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神昏、心煩不寧、躁動不安等症,而龍骨的鎮驚安神作用可以緩解患者的不安情緒,使神志清醒。
  2. 斂汗固澀: 龍骨具有收斂止汗的作用,可以改善熱病患者因陰虛火旺所致的汗出不止。同時,龍骨還有固澀止瀉的功效,對於熱病導致的腸胃不適、腹瀉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龍骨在石膏崇命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能鎮驚安神,又能斂汗固澀,有助於緩解熱病的諸多症狀。

石膏崇命湯以石膏清熱解毒為主,而當歸則扮演着緩和藥性、滋陰養血的輔佐角色。

首先,石膏性寒,久服易傷陰,而當歸性溫,可補血養血,緩解石膏的寒性,避免過度傷陰。

其次,石膏清熱解毒,可使體內熱邪消散,但同時也會損耗津液。當歸可滋養血脈,補益氣血,有助於補充因清熱解毒而消耗的津液。

因此,當歸加入石膏崇命湯,不僅可以緩解藥性,還可滋陰養血,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患者康復。

石膏崇命湯中加入乾薑,是為了調整藥性、協調寒熱

石膏性寒,主治熱證,但寒性過於強勁,易傷陽氣。乾薑性溫,善於溫中散寒,且能抑制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導致脾胃受損,影響藥效。

同時,乾薑也能促進氣血運行,幫助石膏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石膏崇命湯中加入乾薑,是為了平衡寒熱,溫補脾陽,協調藥性,使藥效發揮到最佳。

石膏崇命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崇命湯主治熱病高熱、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症,而大黃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可與石膏共同清熱降火,解除熱邪對心神之擾。
  2. 通腑泄熱: 大黃善於通腸瀉下,可將積滯熱毒從大腸排出,達到通腑泄熱的效果,有助於減輕熱邪對身體的影響,同時也能促進體內熱毒的代謝,利於病情的恢復。

石膏崇命湯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除煩,安神定志: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除煩、鎮心安神之效。石膏崇命湯主治熱病高熱神昏、煩躁不安,牡蠣的加入可助石膏清熱瀉火,同時安神定志,緩解煩躁症狀。
  2. 滋陰降火,軟堅散結: 牡蠣還具有滋陰降火、軟堅散結之功。石膏崇命湯治療熱病,常伴有陰虛火旺、痰熱內擾等症,牡蠣的滋陰降火之效可緩解陰虛症狀,而軟堅散結作用則有助於清除痰熱,促進病邪排出。

石膏崇命湯中加入赤石脂,主要是考慮其清熱止血的功效。

赤石脂性寒,味甘澀,歸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作用。其能清泄肺熱,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壅盛,肺熱灼津,以及熱毒傷絡、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赤石脂亦能收斂止瀉,對於熱毒傷胃,導致的腹瀉亦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石膏崇命湯中加入赤石脂,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熱毒傷絡、血熱妄行等疾病的目的。

石膏崇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緩解石膏寒涼之性: 石膏性寒,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減緩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使藥效更溫和。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並能使藥性更易於吸收,提高藥效。甘草與石膏配伍,不僅可以緩解石膏的寒涼之性,更能促進石膏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發揮。

主治功效


石膏崇命湯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石膏崇命湯主治小兒諸癇,症狀包括手足抽搐(掣瘲)、十指顫抖、舌腫強硬等。方劑組成複雜,藥物作用多樣,其治療原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清熱瀉火,熄風止痙:

方中石膏為君藥,其清熱瀉火之力最強,能迅速降低體內熱邪,這是治療小兒癇證的根本。黃芩、大黃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輔助石膏之力,共同清除體內鬱熱。 熱邪內擾,往往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表現為痙攣抽搐,故清熱瀉火是制止癇證發作的關鍵。

二、滋陰潛陽,安神定驚:

小兒癇證的發生,除熱邪外,陰虛陽亢亦是重要病機。方中白芍、當歸養血柔肝,滋陰養血,可以平復肝陽,緩解痙攣。龍骨、牡蠣具有鎮靜安神,潛陽斂陰的作用,能平息亢奮的神經系統,使病情趨於穩定。赤石脂收斂止血,亦能輔助鎮驚安神。

三、調和氣血,通經活絡:

方中肉桂溫中散寒,與乾薑溫中回陽相輔相成,可以溫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緩解因氣血瘀滯而引起的痙攣疼痛。細辛則散寒止痛,宣通經絡,有助於消除局部痙攣。甘草調和諸藥,使藥力協調,發揮最佳療效。

四、整體治療策略:

石膏崇命湯並非單純依靠清熱瀉火,而是採取標本兼治的策略。一方面,迅速清除體內熱邪,控制癇證發作;另一方面,滋陰潛陽,調理臟腑功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方中寒熱藥材並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並非簡單的對抗症狀,而是試圖平衡陰陽,恢復機體平衡。

綜上所述,石膏崇命湯治療小兒諸癇的原理,是通過清熱瀉火、滋陰潛陽、調和氣血、通經活絡等多種途徑,綜合作用於病邪,從而達到熄風止痙、安神定驚的目的。其複雜的組成和多樣的作用機制,反映了古代醫家對小兒癇證病機的深刻認識和豐富的臨牀經驗。 然而,需注意的是,本分析僅基於古方組成和文獻記載,實際應用需結合患者具體病情,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石膏(研)1分,黃芩(去黑心)1分,芍藥1分,桂(去粗皮)3分,細辛(去苗葉)3分,龍骨(研)3分,當歸(切,焙)3分,乾薑(炮)3分,大黃(銼,炒)3分,牡蠣(煅,研)3分,赤石脂3分,白石脂3分,甘草(炙)1兩。
上為粗末。
1-2歲兒每服半錢匕,水半盞,加大棗1枚(擘),同煎至3分,去滓溫服,至夜3-4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兒諸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崇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一。 組成:石膏(研)1分,黃芩(去黑心)1分,芍藥1分,桂(去粗皮)3分,細辛(去苗葉)3分,龍骨(研)3分,當歸(切,焙)3分,乾薑(炮)3分,大黃(銼,炒)3分,牡蠣(煅,研)3分,赤石脂3分,白石脂3分,甘草(炙)1兩。 主治:小兒諸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