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煮散

寒水石煮散

HAN SHUI SHI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心經 16%
腎經 12%
肝經 12%
肺經 12%
大腸經 8%
脾經 8%
膀胱經 4%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寒水石煮散」方劑中包含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其能清解肺胃之熱,對於熱邪壅肺、肺熱咳嗽、胃熱口渴、牙齦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利濕退黃: 寒水石亦能利濕退黃,對於濕熱阻滯、小便不利、黃疸等病症有一定療效。其通過利水滲濕,將體內過多的濕熱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寒水石在「寒水石煮散」方劑中扮演着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重要角色,為治療相關病症提供有效藥力。

寒水石煮散方劑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寒水石本身亦具清熱瀉火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熱證表現,如高熱、煩躁、口渴等。
  2. 解毒止痛:石膏亦具有解毒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疼痛,如咽喉腫痛、牙痛等。寒水石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與石膏合用,可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治療因熱毒所致的疼痛。

寒水石煮散方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清熱利溼作用: 寒水石性寒,味甘,能清熱解暑、利溼退黃;滑石性滑,味甘,亦有清熱利溼、通淋止痛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利溼之力,更有效地治療溼熱證所致的黃疸、尿赤、小便不利等症。
  2. 提高藥效: 滑石質地細密,可以包裹藥材,減緩藥效釋放速度,使寒水石的清熱利溼作用更爲持久,並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寒水石煮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龍骨。龍骨,源自古代動物的化石,具有良好的鎮靜及安神作用。在寒水石煮散中加入龍骨,主要是因為這方劑通常用於治療因情緒波動所引起的內熱症狀,如焦慮、失眠等。龍骨的性質寒涼,能有效中和體內過多的熱氣,幫助平靜心神,減少焦慮感。

此外,龍骨還有助於強化脾胃功能,改善食慾,這對於因內熱導致食慾不振的患者尤為重要。整體方劑的協同作用,能夠透過龍骨的鎮靜、降火效果,加強寒水石的清熱解毒,進一步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這種互補的作用,使寒水石煮散成為調和臟腑、恢復身心平衡的理想選擇。因此,龍骨在此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提升了療效,還增強了整體的安全性。

寒水石煮散方中包含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調和營衛:寒水石性寒,能清熱瀉火,但易傷陽氣。桂枝性溫,辛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調和營衛之功效,可緩解寒水石的寒性,避免傷及陽氣,並促進藥力運行至病所。
  2. 配合寒水石清熱瀉火:寒水石清熱瀉火,而桂枝可溫陽散寒,二者相輔相成,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溫陽散寒,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對於寒熱交雜之症尤為有效。

因此,桂枝在寒水石煮散方中起到溫陽散寒、調和營衛、配合清熱瀉火的作用,與寒水石相互配合,達到最佳療效。

寒水石煮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寒水石性寒,入肝經,善於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甘草,可緩解寒水石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過敏等功效,可以配合寒水石,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反應,提高藥效。同時,甘草還可以減輕寒水石的副作用,如腹瀉、胃寒等。

寒水石煮散中包含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牡蠣性寒,可與寒水石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 牡蠣味鹹,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鎮心安神等功效。與寒水石同用,可加強清熱瀉火之效,並能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2. 牡蠣能與寒水石共同作用,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痛。 牡蠣含有豐富的碳酸鈣,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與寒水石同用,可更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痛、反酸等症狀。

寒水石煮散中添加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止血功效: 赤石脂性寒,味甘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化瘀止痛之效。與寒水石同用,可增強止血效果,尤其適用於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
  2. 促進凝血作用: 赤石脂中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類,如鈣鹽等,這些成分能促進血液凝固,起到止血作用。與寒水石的收斂止血作用相輔相成,更有效地控制出血。

寒水石煮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 寒水石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止渴利尿的功效,但容易寒涼傷胃。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寒水石的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
  2. 調和藥性: 乾薑味辛,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寒水石的藥力更好地發揮。同時,乾薑還可調和寒水石的寒性,使其藥效更溫和,避免出現副作用。

寒水石煮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 寒水石性寒,能清熱解毒,但單獨使用力道不足。大黃苦寒,瀉火解毒之力強,與寒水石相輔相成,共同清熱瀉火,消除體內熱毒。
  2. 通腑泄熱: 大黃通便瀉下,能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積熱。寒水石則能清熱利濕,配合大黃,共同通腑泄熱,改善便祕,減少熱毒積聚。

因此,寒水石煮散中加入大黃,既能加強清熱解毒效果,又能促進通便瀉熱,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寒水石煮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及相關的病症。其中,犀角的加入有其特殊的藥理意義。犀角自古以來被視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材,對於解除體內熱毒、促進血液循環具有顯著效果。在寒水石煮散中,犀角的功效能增強方劑的整體性能,使其在對抗高熱、出血等症狀時特別有效。

此外,犀角的寒涼性質能夠與寒水石相輔相成,寒水石本身具有清熱降火、利尿的特性,二者合用可以有效進一步加強清熱的效果,並改善體內的毒熱狀況。這種藥材間的互補作用,使得寒水石煮散在臨牀應用中成為重要的選擇,特別是在熱病初期時,透過其組合可迅速緩解患者的病況。因此,犀角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也進一步豐富了中醫藥在治療熱病方面的理論基礎。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寒水石煮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諸風」,泛指各類因風邪引起的病症。古代「風」的概念廣泛,包括外感風邪(如傷風、風熱、風寒)、內風(如肝風內動所致眩暈、抽搐),或風濕痹痛等。此方以清熱、鎮驚、固澀為主,推測所治之「風」可能偏於熱極生風或風邪挾熱所致之煩躁、驚癇、身熱、癲狂等實熱證候。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藥物:清熱瀉火,鎮驚安神

  • 寒水石、石膏、滑石:三藥均性寒,主清熱瀉火。

    • 寒水石清心胃實熱,兼利濕;
    • 石膏解肌退熱,專清肺胃氣分熱;
    • 滑石導熱下行,利濕通淋。
      三者合用,針對熱邪充斥三焦,尤其高熱煩渴、驚狂等證。
  • 犀角(屑):現多用代用品(如水牛角),古方取其清心涼血、解毒定驚,專治熱入營血、神昏譫語,增強鎮風熱驚癇之效。

  • 大黃:瀉熱通腑,使熱毒從下而解,符合「釜底抽薪」之法,防止熱極生風。

2. 固澀收斂:鎮風兼護正

  • 龍骨、牡蠣:重鎮安神,潛陽熄風,兼斂汗固精,適用於驚癇、癲狂等內風躁動之證。
  • 赤石脂、白石脂:澀腸止瀉,固脫收斂,可能用於風熱下迫或久病正虛之泄瀉。

3. 溫陽調和:防寒涼太過

  • 乾薑、桂心:溫中助陽,反佐大隊寒涼藥,防止冰伏邪氣或損傷脾胃。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大黃、石膏等峻烈之性,兼益氣和中。

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瀉火、重鎮熄風」為主,佐以固澀溫陽,體現「熱者寒之」「驚者平之」的治法:

  1. 清瀉三焦火熱:寒水石、石膏、滑石、大黃導熱外透或下行,截斷熱極動風之病機。
  2. 鎮驚安神:犀角、龍骨、牡蠣平息內風,安定神志。
  3. 標本兼顧:固澀藥防津氣耗散,乾薑、桂心護陽,適合熱證兼見正虛或寒熱錯雜者。

適用推測

綜合藥性,此方可能用於:

  • 外感熱病高熱神昏、驚風抽搐。
  • 內傷雜病如痰熱癲狂、小兒驚癇。
  • 熱痢伴驚煩(赤白石脂固澀)。
  • 風熱上攻之頭痛、目赤,兼見二便不利者。

特點:藥性峻猛(尤含大黃、犀角),非一般表風證所用,更適於實熱壅盛、風火相煽之證。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8兩,石膏8兩,滑石8兩,白石脂8兩,龍骨8兩,桂心3兩,甘草(炙)3兩,牡蠣3兩(熬),赤石脂4兩,乾薑4兩,大黃4兩,犀角1兩(屑)。
上搗,以馬尾羅篩之,將皮囊盛之。急系頭,掛著高涼處。
欲服,以水1升,煮五六沸,納1方寸匕藥,煮七八沸,下火澄清,瀉出頓服,每日服亦得,百無所忌;小兒服之,即以意斟酌多少。
忌生蔥、海藻、菘菜。

相同名稱方劑


寒水石煮散, 出處:《外台》卷十四引《張文仲方》。 組成:寒水石8兩,石膏8兩,滑石8兩,白石脂8兩,龍骨8兩,桂心3兩,甘草(炙)3兩,牡蠣3兩(熬),赤石脂4兩,乾薑4兩,大黃4兩,犀角1兩(屑)。 主治: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