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寒水石煮散」方劑中包含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其能清解肺胃之熱,對於熱邪壅肺、肺熱咳嗽、胃熱口渴、牙齦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利濕退黃: 寒水石亦能利濕退黃,對於濕熱阻滯、小便不利、黃疸等病症有一定療效。其通過利水滲濕,將體內過多的濕熱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寒水石在「寒水石煮散」方劑中扮演着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重要角色,為治療相關病症提供有效藥力。
寒水石煮散方劑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寒水石本身亦具清熱瀉火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熱證表現,如高熱、煩躁、口渴等。
- 解毒止痛:石膏亦具有解毒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疼痛,如咽喉腫痛、牙痛等。寒水石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與石膏合用,可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治療因熱毒所致的疼痛。
寒水石煮散方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清熱利溼作用: 寒水石性寒,味甘,能清熱解暑、利溼退黃;滑石性滑,味甘,亦有清熱利溼、通淋止痛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利溼之力,更有效地治療溼熱證所致的黃疸、尿赤、小便不利等症。
- 提高藥效: 滑石質地細密,可以包裹藥材,減緩藥效釋放速度,使寒水石的清熱利溼作用更爲持久,並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寒水石煮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龍骨。龍骨,源自古代動物的化石,具有良好的鎮靜及安神作用。在寒水石煮散中加入龍骨,主要是因為這方劑通常用於治療因情緒波動所引起的內熱症狀,如焦慮、失眠等。龍骨的性質寒涼,能有效中和體內過多的熱氣,幫助平靜心神,減少焦慮感。
此外,龍骨還有助於強化脾胃功能,改善食慾,這對於因內熱導致食慾不振的患者尤為重要。整體方劑的協同作用,能夠透過龍骨的鎮靜、降火效果,加強寒水石的清熱解毒,進一步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這種互補的作用,使寒水石煮散成為調和臟腑、恢復身心平衡的理想選擇。因此,龍骨在此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提升了療效,還增強了整體的安全性。
寒水石煮散方中包含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調和營衛:寒水石性寒,能清熱瀉火,但易傷陽氣。桂枝性溫,辛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調和營衛之功效,可緩解寒水石的寒性,避免傷及陽氣,並促進藥力運行至病所。
- 配合寒水石清熱瀉火:寒水石清熱瀉火,而桂枝可溫陽散寒,二者相輔相成,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溫陽散寒,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對於寒熱交雜之症尤為有效。
因此,桂枝在寒水石煮散方中起到溫陽散寒、調和營衛、配合清熱瀉火的作用,與寒水石相互配合,達到最佳療效。
寒水石煮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寒水石性寒,入肝經,善於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甘草,可緩解寒水石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過敏等功效,可以配合寒水石,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反應,提高藥效。同時,甘草還可以減輕寒水石的副作用,如腹瀉、胃寒等。
寒水石煮散中包含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牡蠣性寒,可與寒水石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 牡蠣味鹹,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鎮心安神等功效。與寒水石同用,可加強清熱瀉火之效,並能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 牡蠣能與寒水石共同作用,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痛。 牡蠣含有豐富的碳酸鈣,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與寒水石同用,可更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痛、反酸等症狀。
寒水石煮散中添加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止血功效: 赤石脂性寒,味甘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化瘀止痛之效。與寒水石同用,可增強止血效果,尤其適用於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
- 促進凝血作用: 赤石脂中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類,如鈣鹽等,這些成分能促進血液凝固,起到止血作用。與寒水石的收斂止血作用相輔相成,更有效地控制出血。
寒水石煮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 寒水石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止渴利尿的功效,但容易寒涼傷胃。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寒水石的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
- 調和藥性: 乾薑味辛,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寒水石的藥力更好地發揮。同時,乾薑還可調和寒水石的寒性,使其藥效更溫和,避免出現副作用。
寒水石煮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 寒水石性寒,能清熱解毒,但單獨使用力道不足。大黃苦寒,瀉火解毒之力強,與寒水石相輔相成,共同清熱瀉火,消除體內熱毒。
- 通腑泄熱: 大黃通便瀉下,能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積熱。寒水石則能清熱利濕,配合大黃,共同通腑泄熱,改善便祕,減少熱毒積聚。
因此,寒水石煮散中加入大黃,既能加強清熱解毒效果,又能促進通便瀉熱,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寒水石煮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及相關的病症。其中,犀角的加入有其特殊的藥理意義。犀角自古以來被視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材,對於解除體內熱毒、促進血液循環具有顯著效果。在寒水石煮散中,犀角的功效能增強方劑的整體性能,使其在對抗高熱、出血等症狀時特別有效。
此外,犀角的寒涼性質能夠與寒水石相輔相成,寒水石本身具有清熱降火、利尿的特性,二者合用可以有效進一步加強清熱的效果,並改善體內的毒熱狀況。這種藥材間的互補作用,使得寒水石煮散在臨牀應用中成為重要的選擇,特別是在熱病初期時,透過其組合可迅速緩解患者的病況。因此,犀角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也進一步豐富了中醫藥在治療熱病方面的理論基礎。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寒水石煮散」是由寒水石、石膏、滑石、龍骨、桂枝、甘草、牡蠣、赤石脂、乾薑、大黃、犀角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利竅、消腫的作用,主治各式各樣的風邪病。
寒水石性涼味辛,歸心、肺、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利竅、消腫之功。用於熱病壯熱煩渴、咽喉腫痛、瘡癤癰疽、燙傷等症。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它能清泄肺胃之熱,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水腫、暑熱中暑、口瘡咽痛等症;也能止咳平喘,治療邪熱鬱肺、氣急喘促、咳嗽痰稠、發熱口渴等症。
滑石性寒味甘,歸肺經、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的功效。主治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等症狀,以及濕疹、痱子等症狀。
龍骨味甘鹹,性微寒,具有安神止驚、止瀉、止血、健脾胃、澀精止遺、強筋骨等功效。龍骨善於安撫中樞神經系統,緩解精神緊張和焦慮不安。同時,龍骨能夠調節腸道蠕動,緩解腸胃不適和腹瀉。由於龍骨含有碳酸鈣和磷酸鈣,因此能促進血液凝固,止血生肌。另外,龍骨還能滋養肝腎,強健筋骨,增強骨骼強度和彈性,預防骨質疏鬆。此外,龍骨還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男性患者的澀精和遺精等問題。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赤石脂味甘、澀,性平,具有固澀收斂、化腐生肌、止瀉、止血、排膿、除煩、生肌斂瘡等功效。赤石脂常被用於治療瘡瘍金瘡、燒燙傷、大便出血、遺精滑精、小便頻數等症。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乾薑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日常食品添加,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牡蠣具有多種傳統功效,包括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益氣養血、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牡蠣入腎經,具有滋補腎陰、益精養髓之功,故可用於腎虛精虧所致的陽痿、早泄、不孕不育等症。牡蠣性微寒,味鹹,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牡蠣入胃經,具有健脾益胃、和胃降逆之功,故可用於脾虛胃弱、胃痛嘔吐等症。另外,牡蠣還具有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痢疾、黃疸、尿赤等症。
犀角性寒涼,清熱解毒之力甚強,能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又能解瘡瘍疔毒,故為治療熱毒瘡瘍之要藥。此外,犀角還具有強筋骨、解毒、清熱瀉火、清熱涼血等功效。犀角能有效治療筋骨疼痛,風寒濕痹,骨節痠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犀角在中藥中被認為具有解毒功能,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特性。犀角性寒,味苦、澀,入心、肝二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定驚,解毒清肝之功效。另外,犀角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肺經,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能清退溫熱,涼血止血。用於溫病熱入血分、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斑疹、吐血、衄血、下血等症。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8兩,石膏8兩,滑石8兩,白石脂8兩,龍骨8兩,桂心3兩,甘草(炙)3兩,牡蠣3兩(熬),赤石脂4兩,乾薑4兩,大黃4兩,犀角1兩(屑)。
上搗,以馬尾羅篩之,將皮囊盛之。急系頭,掛著高涼處。
欲服,以水1升,煮五六沸,納1方寸匕藥,煮七八沸,下火澄清,瀉出頓服,每日服亦得,百無所忌;小兒服之,即以意斟酌多少。
忌生蔥、海藻、菘菜。
相同名稱方劑
寒水石煮散, 出處:《外台》卷十四引《張文仲方》。 組成:寒水石8兩,石膏8兩,滑石8兩,白石脂8兩,龍骨8兩,桂心3兩,甘草(炙)3兩,牡蠣3兩(熬),赤石脂4兩,乾薑4兩,大黃4兩,犀角1兩(屑)。 主治: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