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

赤石脂

CHI SHI ZHI

  • 英文名稱: Halloysite rubrum, Halloysite Kaolin Crimson Stone Resin Halloysite Red Halloysite
  • 別名:紅高嶺,赤石土,赤石脂,赤符,紅土,吃油脂
  • 藥品來源:本品為矽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土的一種紅色塊狀體。挖出後,主含含水矽酸鋁選擇紅色滑膩如脂的塊狀體,揀去雜石、泥土。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西藏, 四川, 廣東, 遼寧,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陜西, 內蒙古, 蒙古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赤石脂的傳統功效


1. 生肌斂瘡

赤石脂,其生肌斂瘡之效,古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觀點亦有共通之處。

《名醫別錄》、《藥性論》、《日華子本草》、《本草綱目》等多部古代醫學典籍都記載了赤石脂的功效,其中特別強調其治療瘡瘍、癰疽等疾病的療效。《名醫別錄》指出赤石脂能治「癰疽瘡痔」;《日華子本草》則提到它能「治瘡癤痔痿」;《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其具有「生肌肉」的功效。這些記載,都說明瞭赤石脂在治療皮膚潰瘍、創傷等方面的應用歷史悠久。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了赤石脂的藥性:「五色脂,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其「澀而重」的特性,使其能收斂瘡口,止血止瀉;「甘而溫」的特性,則能促進組織修復,生肌長肉。 李時珍也指出赤石脂能「補心血,生肌肉,厚腸胃」。 《本草匯言》更直接點明其「斂瘡口」的作用。

《本經逢原》則從病理機制方面分析了赤石脂的功效:「赤石脂功專止血固下」,並指出其治療產後胞衣不下,並非單純的「澀」,而是考慮到產後失血過多,以「重以鎮之」。 《本草求真》則將赤石脂與其他收斂藥材作比較,強調其「甘溫質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脫,及兼潰瘍收口,長肉生肌」,進一步說明其生肌斂瘡的功效並非單純收斂,更包含了促進組織修復的過程。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及分析顯示赤石脂的生肌斂瘡功效,主要來自其收斂止血、促進組織再生等多重作用,從不同的角度佐證了其臨牀應用價值。 其「重」的特性,使其能幫助傷口癒合,而「溫」和「甘」的特性則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修復。 這與現代醫學中促進傷口癒合的藥物作用機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 止血

赤石脂,古籍中屢見記載其止血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物理止血,而是透過收斂、固澀等作用,達到止血的目的。

從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赤石脂的止血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名醫別錄》、《日華子本草》、《本草綱目》等多部典籍都記載赤石脂能治療崩中、漏下、吐血、衄血等出血症狀。 《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其“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說明其止血機制與其收斂、沉降的特性有關,能收斂止血,並固護下焦。

《珍珠囊》則簡潔地概括其功效為“固脫”, “脫”字涵蓋了各種臟腑下陷、氣血虛脫的病症,其中也包括了出血導致的失血性虛脫。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其能“禁崩中淋帶”,直接點明其在治療婦科出血方面的功效。

《本經逢原》對赤石脂止血功效的闡述較為深入,認為其“功專止血固下”,並指出治療產後出血及胞衣不下,是因“日久去血過多,無力迸下”,故需以赤石脂的重鎮之力來固攝。 李東垣的《蘭室祕藏》亦提到赤石脂“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說明其止血作用溫和,並非峻猛的攻伐之法。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於赤石脂止血功效的論述,皆指向其收斂、固澀、重鎮等特性。其能收斂止血,並固護下焦,對於因氣血虛弱、臟腑失固導致的出血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提到赤石脂“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說明其止血的同時,還能益氣養血,促進傷口癒合,從根本上改善出血體質。

3. 除煩

赤石脂,其除煩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在多部古代醫籍中皆有提及,其機理值得探討。 我們可以從古代醫籍中,抽絲剝繭,分析其除煩的可能性。

《日華子諸家本草》明確記載赤石脂能「除煩,療驚悸」。這表明古人已注意到赤石脂在治療煩躁、心悸等症狀上的作用。然而,該書同時也列舉了其治療瀉痢、血崩等症狀的功效,範圍甚廣。因此,赤石脂的「除煩」功效,很可能與其整體的收斂固澀作用相關。

《本草綱目》指出赤石脂「補心血,生肌肉」,並解釋其「除煩」與其「補心血」的關係,認為心血不足,則可能導致心神不安,出現煩躁等症狀。赤石脂補益心血,從根本上改善了心神狀態,從而達到除煩的效果。這也與《本經逢原》的觀點相呼應,認為「養心氣,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脫洩之病而言,用以固斂其脫,則目明精益矣」。 由此推測,赤石脂的除煩,並非單純的鎮靜作用,而是通過整體的益氣固澀,調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安神除煩的效果。

其他典籍,如《藥性論》的「補五臟虛乏」,《本草匯言》的「滲停水,去濕氣」,都從側面印證了赤石脂具有調理臟腑、平衡陰陽的作用。這些作用的綜合效果,也可能間接地緩解了因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煩躁不安。 總而言之,赤石脂的「除煩」功效,是其整體藥性作用的體現,並非其主要功效,理解其機理需結合其其他功效,從整體觀點出發。

4. 排膿

赤石脂,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屢次提及其排膿功效,並非單純止血收斂,而是與其整體的收斂固澀作用緊密相關。

《日華子諸家本草》明確記載赤石脂「排膿,治瘡癤痔痿」。此處的「排膿」,並非指積極引流膿液,而是指其能促進膿瘍的癒合。 赤石脂質地沉重,性味甘溫,具有收斂止血的特性,這正是其排膿功效的關鍵。《本草綱目》指出赤石脂「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其收斂作用能使潰瘍面收口,減少滲液,從而促進膿瘍的癒合,達到「排膿」的效果。 這與《本草匯言》中「斂瘡口,固滑脫」的描述相符,說明其作用是透過收斂,讓膿瘍自然癒合,而非直接排膿。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本草經疏》記載赤石脂主治「洩痢,腸僻膿血,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這些病症都涉及到腸胃及皮膚潰瘍,伴隨膿血,而赤石脂的收斂止血作用,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達到排膿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中提到張仲景的桃花湯運用赤石脂治療「下利便膿血」,說明赤石脂在治療腸道膿瘍方面的有效性,藉由其收澀作用,固護下焦,使膿血得到控制。 《本經逢原》則更進一步闡述,赤石脂的止血固下功效,是針對「開洩無度,日久不止」的病症,也就是說,它並非直接排出膿液,而是藉由控制滲出,促進傷口癒合,最終達到排膿的目的。 因此,赤石脂的「排膿」功效,應理解為其收斂止血的整體作用在膿瘍治療中的體現。

5. 強筋骨

古籍中記載赤石脂具有強筋骨功效,其機理並非單純的肌肉滋養,而是透過多種途徑間接達成。 《日華子諸家本草》明確指出赤石脂「壯筋骨」,但需結合其他記載理解其作用機制。

赤石脂的「強筋骨」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肌肉骨骼組織,而是建立在它整體的收斂、固澀、補益作用之上。 從多部醫籍來看,赤石脂主要功效在於止血、固脫、收斂,這與筋骨的健康息息相關。

《本草綱目》指出赤石脂「補心血,生肌肉,厚腸胃」,《本草匯言》則提到其「滲停水,去濕氣」。 筋骨的強健需要充足的氣血滋養,而濕邪的去除對筋骨的健康至關重要。 赤石脂的補益作用,能改善氣血不足的情況,為筋骨提供必要的營養。 同時,去除體內濕邪,則能預防因濕邪阻滯而引起的筋骨疼痛、酸軟等問題。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赤石脂的「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這暗示其收斂作用能防止體液的過度流失,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間接地支持筋骨的健康。 《本經逢原》則指出赤石脂「功專止血固下」,並解釋了其在治療產後出血、胞衣不下等症狀中的作用,說明其固澀作用對於維持身體整體的平衡,包括筋骨的健康,都具有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赤石脂「強筋骨」的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筋骨本身,而是通過其收斂、止血、補益等多方面作用,間接改善體內環境,從而達到強健筋骨的目的。 其作用機制在現代醫學角度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從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在維持身體整體平衡、促進筋骨健康方面的獨特價值。

6. 止瀉

赤石脂,其止瀉功效自古以來便為醫家所重視。多部古代醫籍皆記載其具有此功效,並從不同角度闡述其作用機理。

《名醫別錄》、《神農本草經》、《日華子本草》、《本草綱目》等經典醫籍均明確指出赤石脂能治療「洩痢」、「腸僻」、「下痢赤白」等症狀。《神農本草經》更將其列為主治洩痢的藥物之一。這些記載表明赤石脂的止瀉作用在古代醫學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而其止瀉機理,則與其藥性密切相關。多數典籍認為赤石脂具有收斂固澀之功。《本草綱目》指出其「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本草匯言》則強調其「斂瘡口,固滑脫,止瀉痢腸僻」。《珍珠囊藥性賦》更簡潔地概括其功效為「固脫」,說明其能有效止住腸胃滑脫,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精闢地指出赤石脂「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並將其與其他藥物區分開來,強調其收斂作用溫和,不會過於峻猛。 《本經逢原》更進一步解釋,赤石脂治洩痢的原因在於「開洩無度,日久不止,故取澀以固之」。 這說明赤石脂的止瀉作用,並非單純的抑制腸蠕動,而是通過收斂腸胃,固攝津液,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赤石脂的溫和甘性還能益氣生肌,調和腸胃,從根本上改善腸道功能。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赤石脂止瀉功效的認識,並非單純的經驗總結,而是基於其藥性、藥理的深入觀察和理解,其收斂固澀、益氣生肌的藥性,使其成為治療各種洩瀉證候的有效藥物。

7. 化腐生肌

赤石脂,其「化腐生肌」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密切相關。

《名醫別錄》、《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等古代本草著作,均記載赤石脂能治療癰疽瘡痔、惡瘡等皮膚疾病,暗示其具有消炎、生肌的功效。 《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赤石脂「補心血,生肌肉」,說明其能促進機體的修復和再生。 書中更進一步闡述,赤石脂的「甘而溫」,具有益氣生肌的特性;「澀而重」,則能收濕止血,固護創面。 這與其「化腐生肌」的功效相符:溫性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收斂性則能保護創面,防止感染,利於肉芽組織生長。

《本草綱目》中提到赤石脂「治下利便膿血者」, 《本經逢原》則指出其「功專止血固下」,這說明赤石脂能止血、收斂,從而創造有利於傷口癒合的環境,減少感染及滲出,促進肉芽組織增生。 《本草匯言》也強調其「斂瘡口」的作用。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更精闢地說明赤石脂「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暗示其收斂作用溫和,不至損傷新生組織。 其「化腐生肌」並非快速強力作用,而是溫和地促進組織修復。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赤石脂「化腐生肌」功效的描述,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在治療瘡瘍、促進傷口癒合方面的作用,其溫和收斂、益氣生肌的藥性是其療效的根本所在。 但需注意,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記載,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8. 固澀收斂

赤石脂,古籍中記載其功效廣泛,尤以「固澀收斂」著稱。其作用機理,歷代醫家多有闡述,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赤石脂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名醫別錄》、《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綱目》、《本草匯言》等多部典籍均記載其能治療洩痢、腸癖、崩漏帶下等症。這與其藥性有關,《本草綱目》指出其「澀而重」,能收斂腸胃,止住因腸道虛弱、氣血不足而引起的瀉痢。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更明確指出赤石脂「固腸胃有收斂之能」。《本經逢原》則進一步解釋,赤石脂用於治療腹痛腸癖等,是因其能收斂止住過度開洩。

其次,赤石脂能止血固脫。《珍珠囊》簡潔地概括其功效為「固脫」,《本草綱目》則說明其能「收脫肛」,並指出其「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本經逢原》認為,赤石脂治療產難胞衣不出,是因其能「重以鎮之」,止住產後出血過多而造成的脫失。 《本草匯言》也提到赤石脂能「禁崩中淋帶」,說明其能有效治療女性的出血性疾病。 《神農本草經》更列舉其能治陰蝕下血等症。

此外,赤石脂的固澀作用還體現在其生肌斂瘡的功效上。《本草綱目》指出其能「生肌肉,厚腸胃」,《本草匯言》也提到其能「斂瘡口」。 這些記載都說明赤石脂具有促進組織修復和癒合的作用,這與其收斂止血的功效相輔相成。 總之,赤石脂的「固澀收斂」功效,體現在其對腸胃、血脈以及創傷的治療上,是古代醫家廣泛應用的一味重要藥物。

赤石脂的古代典籍


赤石脂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赤石脂的炮製


煅石脂:揀淨雜質,碾成細粉,用醋和勻,搓條切段,曬乾,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取出,放涼;赤石脂,研如粉,新汲水飛過三度,曬乾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有濕熱積滯者忌服
  2. 孕婦慎服
  3. 惡大黃,畏芫花
  4. 惡松脂
  5. 畏黃芩、大黃、官桂
  6. 火熱暴注者不宜用
  7. 滯下屬濕熱者不宜用
  8. 崩中法當補陰清熱,不宜全用收澀藥
  9. 滯下屬濕熱積滯,不宜用止澀藥
  10. 不宜與肉桂同用

赤石脂相關的方劑


赤石脂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脫肛胃腸出血子宮頸炎月經期間過長皮膚顏色發黃月經淋漓不止大便出血子宮崩漏腹痛吐血黃疸遺精疼痛腰痛乳腺炎濕疹

赤石脂含有的化學成分


水合硅酸鋁(Aluminum silicate hydrate), 氧化鐵(三氧化二鐵)(Iron(III) oxide), 氧化亞鐵(Iron(II) oxide), 氧化錳(Manganese(II) oxide), 氧化鎂(Magnesium oxide), 氧化鈣(Calcium oxide), 水(Water), 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 氧化鋁(Aluminum oxide), 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 氧化鎳(Nickel oxide), 氧化鍶(Strontium oxide), 氧化鋇(Barium ox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