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瘡散

WAN C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肺經 19%
脾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11%
大腸經 8%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完瘡散中添加滑石,主要是利用其以下兩個特性:

  1. 清熱解毒:滑石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滑石能有效清除熱毒,促進瘡瘍的消退。
  2. 燥濕止癢:滑石還能燥濕止癢。瘡瘍常伴有濕熱,滑石能吸附濕氣,減少濕邪對皮膚的刺激,緩解瘙癢症狀。

因此,完瘡散中加入滑石,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幫助治療瘡瘍,促進傷口癒合。

完瘡散中使用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收斂生肌: 赤石脂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燥濕、收斂生肌的功效。對於瘡瘍初起,熱毒熾盛,膿水淋漓者,赤石脂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促進瘡瘍收斂癒合。
  2. 止血止痛: 赤石脂亦有止血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控制瘡瘍出血,並減輕患者的疼痛。對於伴有疼痛、出血的瘡瘍,赤石脂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赤石脂在完瘡散中發揮清熱解毒、收斂生肌、止血止痛等作用,有助於促進瘡瘍的癒合。

完瘡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完瘡散多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目的,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傷脾胃,並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此外,甘草還能潤肺止咳,輔助治療皮膚病,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完瘡散」主治功效分析

完瘡散,出自《新方八陣·因陣》,並載於多部醫學典籍如《婦人規》、《景嶽全書》、《家用良方》、《外科證治全書》等,為治療瘡瘍的常用外用方劑。其組成簡潔,僅由滑石、赤石脂、甘草三味藥物組成,卻能發揮顯著的療效。

組成分析與藥理作用

  • 滑石:性寒,味甘、淡。歸胃、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積所致的瘡瘍,滑石能利水滲濕,導濕熱下行,減少局部滲液,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同時,滑石外用亦有收斂生肌之功。

  • 赤石脂:性溫,味酸、澀。歸大腸經。具有收斂止血、澀腸止瀉、生肌斂瘡之效。赤石脂的收斂作用,能夠使瘡口收縮,減少分泌物,促進瘡面癒合。尤其對於潰瘍日久,膿水淋漓,不易收口者,赤石脂可起到良好的療效。

  • 甘草: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之功。甘草在本方中,一方面能調和滑石與赤石脂的藥性,使其功效更加協調;另一方面,甘草亦能清解瘡毒,緩解疼痛,為瘡瘍癒合創造良好的環境。

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完瘡散的主要功效為收斂瘡口、促進癒合,其主治病證主要為以下兩類:

  1. 濕爛諸瘡,肉平不斂:此類瘡瘍多由濕熱蘊結於肌膚所致,表現為瘡面濕爛,膿水淋漓,雖瘡肉已平,但創口卻難以收斂。此時,滑石的清熱利濕作用能消除濕熱,減少滲液;赤石脂的收斂生肌作用則可使創口收縮,促進癒合。兩藥合用,標本兼治,使瘡瘍由濕爛轉向乾燥收口。

  2. 諸瘡毒,內肉既平而口不收者:此類瘡瘍多為瘡毒日久,雖內部組織已平復,但外口仍不收縮,形成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此時,完瘡散的滑石、赤石脂、甘草三藥合用,能清解餘毒,生肌斂瘡,促進瘡面肉芽組織的生長,加速傷口癒合。

總結

完瘡散以滑石清熱利濕,赤石脂收斂生肌,甘草調和諸藥。三藥合用,共同發揮清熱、利濕、解毒、收斂、生肌的功效,故能治療濕爛諸瘡,肉平不斂,以及諸瘡毒,內肉既平而口不收者。本方配伍精當,藥力平和,為治療瘡瘍的良方。

此外,古籍中亦提及完瘡散可加枯礬以增強其收斂作用,並可根據不同情況採用乾撒或麻油調敷的方法。對於瘙癢明顯者,亦可配合生薑、陳酒糟搗爛炒熱後外敷,以達到更好的止癢效果。

傳統服藥法


滑石(飛)1兩,赤石脂(飛)5錢,粉甘草3錢。
癢,加枯礬1錢;癢甚,加水銀3-4錢,松香2錢。
上為末。
乾摻,或用麻油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完瘡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滑石(飛)1兩,赤石脂(飛)5錢,粉甘草3錢。 主治:濕爛諸瘡肉平不斂,及諸瘡毒內肉既平而口有不收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