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萸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止嘔降逆: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的功效。參萸丸多用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而吳茱萸正是針對這些症狀而加入的。
- 與黨參相配,寒溫相濟: 參萸丸中,黨參性溫和,補脾益氣,而吳茱萸性溫燥,溫中散寒。兩者配伍,寒溫相濟,既能補益脾胃,又能溫中散寒,達到治療脾胃虛寒兼有寒邪客胃的功效。
參萸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調和藥性: 參萸丸以人參、吳茱萸等溫熱藥爲主,具有溫補脾胃、散寒止痛之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參、萸等藥的燥熱之性,防止其過烈傷陰,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胃腸造成刺激。
二、 增強功效: 甘草與人參、吳茱萸等藥合用,可以增強藥效。甘草能夠增強人參的補氣健脾作用,同時還能抑制吳茱萸的燥熱之性,使其更利於脾胃。此外,甘草還能起到保護胃黏膜、緩解疼痛的作用,使藥效更趨完善。
參萸丸中添加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滑石性滑,能利水滲濕: 參萸丸為溫燥之劑,易傷津液,而滑石性寒滑,能利水滲濕,潤燥滑腸,緩解參萸丸溫燥之弊,避免燥邪傷津。
- 滑石能利尿排石: 參萸丸主治腎虛寒濕所致的腰膝痠軟、小便不利等症,滑石具有利尿排石的作用,能幫助排出體內濕邪,改善腎虛寒濕所致的病症,增強藥效。
總之,參萸丸中加入滑石,既能緩解藥性燥烈,又能利水滲濕,利尿排石,使藥性更趨平和,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萸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參萸丸主治「濕而滯氣」所致病症,具體表現為:
- 上焦症狀:吞酸(胃氣上逆,酸水湧喉)。
- 下焦症狀:自利(下利溏泄,溼熱下注)。
其病機關鍵為「濕熱蘊結,阻滯氣機」,濕邪黏滯困脾,熱邪擾動胃腑,導致氣機升降失常。上則胃失和降而生吞酸,下則大腸傳導失司而見泄利。此方針對濕熱偏盛之證,尤其適合濕重於熱者。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六一散(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 滑石:質滑利竅,性寒清熱,善利水濕,使濕熱從小便而出,為「清利濕熱」要藥。
- 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藥性,兼制滑石寒滑之弊。
- 合方要義:六一散本身即為濕熱病常用方,側重「清暑利濕」,通調水道以分消濕熱。
吳茱萸(一兩,制):
- 性辛熱,歸肝、脾、胃經,功能「散寒降逆,燥濕止瀉」。
- 其辛散之性可疏泄鬱滯之氣機,苦降之能止嘔酸;其溫燥之效可化中焦濕濁,兼能暖脾以固腸止利。
- 雖為溫熱藥,但與六一散寒涼配伍,反佐以制其涼遏之弊,並增強全方「溫化濕邪」之力。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寒熱並用,標本兼顧:
- 濕熱為本:六一散清利濕熱以治其因;
- 氣滯為標:吳茱萸辛開苦降,調暢氣機以治其果。兩者一涼一溫,清熱不助濕,溫中不助火,共成「辛開苦降」之勢。
升降相因,調和脾胃:
- 吳茱萸「升脾陽」以化濕,六一散「降胃濁」以泄熱,恢復中焦升降之職,故上能止吞酸,下能療自利。
燥滲同施,祛濕為要:
- 吳茱萸燥濕從內而化,六一散滲濕從下而利,內外分消濕邪,契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
總結
參萸丸以簡潔配伍,透過寒熱互制、燥滲並行、升降同調之機制,針對「濕熱滯氣」之病機核心,尤其適用於濕邪偏重、氣機不暢之證,展現中醫「相反相成」之組方智慧。
傳統服藥法
六一散1料,吳茱萸1兩(制)。上為末,飯為丸。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萸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六一散1料,吳茱萸1兩(制)。 主治:濕而滯氣,上則吞酸,下則自利,濕熱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