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六一散功用是「清暑利濕」,主治「暑濕證」,症狀是:身熱煩渴,小便不利,或嘔吐泄瀉。膀胱濕熱所致之小便赤澀淋痛,以及砂淋等。亦治皮膚濕疹,濕瘡,汗疹(痱子)。
長夏炎蒸,濕土司令,故暑必兼濕。本方證乃暑熱挾濕所致。暑為陽熱之邪,其性升散,易耗氣傷津。暑熱傷人,故身熱。
暑氣通於心,熱擾於心,故心煩,暑傷津液,故見口渴。濕性粘滯,易阻遏氣機。暑熱挾濕,膠結不解,阻遏氣機,三焦氣化不利,升降失司,傷及胃腸,則見嘔吐、泄瀉。
影響膀胱.氣化不利,故見小便不利。濕熱下註,則小便赤澀淋痛,濕熱互結,煎熬津液,而成砂石,則為砂淋。濕熱之邪留連氣分,流滯不解,鬱蒸肌膚,蘊釀而成濕疹、濕瘡、汗疹。
本方為暑熱挾濕之證而設,方中滑石,味甘淡性寒,質和而滑,甘以和胃氣,寒以散積熱,淡能滲水濕,滑能利竅,以通水道,是為祛暑散熱,利水除濕,消積滯,利下竅之要藥。既能清二焦,解暑熱,又能滲濕邪,利小便,故方中以之為君藥。
甘草,甘緩性平,既可清熱瀉火和中,義可緩滑石之寒滑太過,為佐使藥。二藥配伍,清熱解暑,利水通淋,使內蘊之濕從下而瀉,則熱可退渴可解,淋可通,利可止,正合「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本方應用六份寒滑的滑石,與一份甘緩和中的甘草相配,清熱利水,甘寒生津,使清熱而不留濕,利水而不傷正,故名「六一散」。
本方現代常用於胃腸型感冒,胃腸炎、中暑、藥物不良反應、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結石,以及某些皮膚病等屬濕熱引起者。外用撲撒可治療痱子,夏季飲用可預防中暑。
傳統服藥法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9g),加蜜少許,溫水調下,或尤蜜亦可,一日三次。解利傷寒,發汗,煎蔥白,豆鼓湯調下;難產,紫蘇湯調下 (現代用法:為細末,每服6-18g,包煎,或溫開水調下,一日2~3次。亦可加入其他方藥中煎服。外用撲撒患處)。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滑石,其性甘淡寒滑,能通利臟腑之熱結,滲利三焦之濕熱,最清暑邪,善利小便;甘草、甘平,清熱和中,二藥合用,共成清熱利濕,導熱下出之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虧液傷,內無濕熱,或小便清長者,忌用本方乞 孕婦不宜服, 重症者可加倍服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一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黃耆6兩(炙),甘草1兩(炙)。 主治:咯血,發寒熱。
六一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三。 組成: 六一散(《普濟方》卷三四三。)出處:《普濟方》卷三四三。組成:枳殼6兩,甘草1兩。主治:瘦胎易産,抑陽降氣。 。 主治:瘦胎易産,抑陽降氣。
六一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 組成:滑石(白膩者,研細,水飛,曬乾再研)6兩,冰片3分(後和研勻),粉草(取頭末,研極細)6錢。 主治:解毒稀痘。主治:痘疹,熱毒太盛,紅紫黑陷,熱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