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六丸方劑中包含紅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積散結: 紅麴具有活血化瘀、消積散結之效,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瘀血消散,並有助於消化不良所致的積滯。清六丸主要用於治療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脇脹痛、脘腹痞滿、食少納呆等症狀,而紅麴的活血化瘀作用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 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 紅麴含有豐富的莫納可林K,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能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改善心血管功能。清六丸中加入紅麴,不僅能改善肝脾氣血運行,還可輔助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
清六丸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功能。清六丸中多味藥性偏寒涼,甘草的加入可起到緩和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效更加平和。
- 增強療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並提高藥物的吸收利用率。例如,甘草與黃芩、黃連等藥物配伍,能增強其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作用。
清六丸方劑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滑石性滑潤,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清六丸主治濕熱內蘊,導致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滑石可助其利水消腫,排除體內濕熱。
- 清熱解毒:滑石性寒,具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清六丸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共同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因此,滑石在清六丸中扮演著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有助於全方藥效的發揮。
主治功效
清六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綜合多部醫學典籍的記載,清六丸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導致的洩瀉、血痢、產後腹痛等症狀。各個典籍中對清六丸功效的描述略有差異,但都指向其清熱、利濕、調和氣血的作用。
- **《類證治裁》和《雜病廣要》**提到清六丸可用於治療「溏泄」,即大便稀溏,並伴有腸垢污積、脈數、溺澀等濕熱症狀,認為清六丸可以「分消」濕熱。
- **《祖劑》、《醫方集解》、《成方切用》、《麻科活人全書》、《目經大成》、《丹溪心法》、《醫學入門》、《醫學正傳》、《醫學傳心錄》、《雜病源流犀燭》**等多部典籍均指出清六丸可治「血痢」或「赤痢」,並解釋為「熱傷血分」,而紅曲能「調六腑之血」。
- **《醫方考》**精闢地總結了清六丸的藥理:「滑石能清六腑之熱,甘草能調六腑之氣,紅曲能和六腑之血。」
- **《丹溪心法》和《醫學入門》**指出清六丸可治「產後腹痛或自利」,並認為其能「補脾補血」。
- **《孫氏醫案》和《古今醫案按》**中記載的醫案,通過與其他方劑的配伍使用,顯示清六丸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用於改善小便不利、裡急後重等症狀。
- **《醫學入門》**還提到「加味清六丸」,加入了乳香、沒藥、桃仁、木香、檳榔、大黃等藥物,用於治療痢疾日久不愈,下如清涕,有紫黑血絲等症狀,突出了清六丸在活血化瘀方面的應用。
治療原理
根據古文記載,清六丸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清熱利濕:**滑石為主要成分,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濕熱之邪,改善洩瀉、痢疾等症狀。甘草可以調和諸藥,並有抗發炎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腸道炎症。
- **調和氣血:**紅曲具有活血化瘀、調節血脂的作用,可以改善因濕熱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特別是對於血痢、產後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補益脾胃:**雖然清六丸主要作用是清熱利濕,但部分典籍也提到其有「補脾」的作用,這可能與甘草的補益作用有關,也可能與紅曲的調節血脂、改善脾胃功能有關。
總結
清六丸是一個以清熱利濕為主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洩瀉、血痢、產後腹痛等症狀。其通過滑石的清熱利濕、紅曲的調和氣血,以及甘草的調和諸藥和抗發炎作用,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在臨床應用中,清六丸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根據具體病情與其他方劑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辰砂1錢,桂府滑石(水飛過)6兩,甘草1兩,紅曲5錢。
上為細末,為丸。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燥濕、止瀉止痢的功效,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六丸, 出處:《麻科活人》卷三。 組成:辰砂1錢,桂府滑石(水飛過)6兩,甘草1兩,紅曲5錢。 主治:赤痢。
清六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六一散1料,紅曲(炒)半兩。 主治:去三焦濕熱,補脾補血。主治:泄瀉,産後腹痛或自利、血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