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麴

紅麴

HONG QU JIANG

  • 英文名稱:Monascus spp. Red Yeast
  • 別名:紅曲,紅粬,福粬,赤麴,丹麴,紅米,赤曲,丹曲,福曲,紅大米,紅槽
  • 來源:將紅麴菌接種在蒸熟的大米上,經發酵加工的米,呈紫紅或棕紅色,用於發酵、防腐、食物上色等功能,是一種天然的食品添加劑。紅麴米可用來製作紅麴酒和紅糟。
  • 道地藥材:河北, 福建, 江西, 浙江, 廣東, 臺灣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紅麴的傳統功效


1. 消食化積

紅麴,味甘性溫,歸脾、胃、肝經。其消食化積之效,根植於其溫中健脾、活血化瘀之功。脾胃乃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若飲食不節或脾胃功能失調,則易生積滯。紅麴溫助脾陽,能溫化中焦寒濕,使脾胃得溫,運化功能得以恢復。

傳統中醫認為,紅麴能消食健胃,並非峻瀉攻下,而是藉由振奮脾胃之氣,促進受納與腐熟,使食積得以轉化下行。故凡因脾胃虛弱、氣滯濕阻所致之食積不化、脘腹痞滿、消化不良、積食腹脹等症,紅麴皆能溫和地消食導滯,化解積滯於中。其活血化瘀之性,亦能協同消積,因氣血運行不暢亦可導致食積內停,故活血能通氣機,氣機暢則食積易消。從中醫角度觀之,紅麴乃溫和通鬱、調和脾胃、助消化吸收之佳品。

2. 活血化瘀

紅麴,味甘性溫,具顯著活血化瘀之功。傳統中醫觀點認為,血瘀為病,可見於多種臨床症狀,紅麴正契合其治療。古籍《綱目》載其可治女人血氣痛及產後惡血不盡,此即指其能破瘀下行,化解瘀滯,助惡露排出,緩解因血瘀所致之疼痛。《本草備要》亦闡明紅麴「入營而破血」,意指其能深入血液層次,分解積滯之瘀血,並能「活血和血」,既破瘀又不傷正,體現其調和氣血之妙用。此藥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腫疼痛,以及因氣滯血瘀所致之各種症狀。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紅麴所含洛伐他汀等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這些作用機制恰好印證了其「活血化瘀」之功效,使其在中醫治療血瘀證方面具獨特地位。

紅麴的現代功效


1. 抗癌

紅麴,作為一種傳統發酵食品,其在抗癌領域的藥理潛力日益受到關注。其獨特的生物活性成分,被證實能夠展現多重抗腫瘤作用,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使紅麴在癌症的預防與治療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紅麴所含的化合物種類繁多,不單是其特有的紅麴色素(如Monascorubin、Ankaflavin),更涵蓋了多種單醣類衍生物、脂肪酸、胺基酸及其他代謝產物。這些複合成分協同作用,共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擴散。

其抗癌機制主要包括:誘導腫瘤細胞特異性凋亡(Apoptosis),此為程序性細胞死亡,能有效清除異常細胞而不損及正常組織。第二,顯著抑制癌細胞的增殖(Proliferation),透過干擾細胞週期進程,使其停滯於G0/G1期或G2/M期,從而阻止癌細胞無限分裂。第三,抑制腫瘤血管新生(Angiogenesis),阻斷供應腫瘤生長所需養分與氧氣的血管形成,進而「餓死」腫瘤細胞。此外,紅麴成分亦被發現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侵襲(Invasion)和轉移(Metastasis)能力,透過下調相關黏附分子和基質金屬蛋白酶的表達。部分研究也指出紅麴具備抗氧化及抗炎特性,這些都是癌症發生發展的重要誘因。綜合而言,紅麴的抗癌作用是多靶點、多途徑的,為癌症的預防與輔助治療提供了新的藥理學思路。

2. 抗菌

紅麴的抗菌藥理功效主要源於其內含的紅麴菌素、黃麴黴素及山羥基檸檬酸鉀等多種活性成分。這些成分協同作用,賦予紅麴廣譜的抗菌活性,能有效抑制多種致病細菌與真菌的增殖。

具體而言,紅麴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多種常見細菌展現出顯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它也能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等真菌的生長。在所有受到抑制的微生物中,紅麴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活性抑制作用尤為突出,表現出最強的抗菌效力。此廣譜且針對性的抗菌特性,突顯紅麴在對抗微生物感染方面的藥理潛力。

3. 改善消化系統

紅麴,作為一種傳統藥食同源之物,其性味甘溫,歸入脾胃經。此等特性使其在調理消化系統方面展現獨特藥理功效。依中醫理論,紅麴能消食化積,對於因飲食不節、積滯不化所致之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等症狀,助其分解積滯,恢復脾胃受納與運化功能。同時,其健脾開胃之效,可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脾胃虛弱表現,使消化系統得以正常運作。

從現代藥理角度觀之,紅麴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尤以其中所蘊含的益生菌群與膳食纖維備受關注。這些益生菌有助於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抑制有害菌生長,促進有益菌繁衍,從而維護腸道屏障功能,提升腸道免疫力。而其豐富的膳食纖維則能增加糞便體積,軟化糞便,並刺激腸壁蠕動,加速腸內容物傳輸,有效緩解便秘困擾,促進腸道排毒。

益生菌與膳食纖維的協同作用,不僅直接促進消化道蠕動,縮短食物在腸道停留時間,減少有害物質吸收,更有助於改善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長期食用,可見脾胃功能漸趨康健,胃口開展,消化順暢,腹部不適感明顯減少,整體消化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4. 抗菌抗病毒

紅麴,其精華在于紅麴菌素,此乃發酵過程之關鍵代謝產物。從藥理角度觀之,紅麴在抗菌及抗真菌方面展現獨特潛力。紅麴菌素及其他次級代謝產物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之生長,包括一些常見病原菌。其作用機制可能涉及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膜通透性,或抑制其關鍵酶活性,從而阻礙細菌繁殖並清除感染源,賦予紅麴「禦細菌之侵」的能力。

再者,紅麴對於真菌(黴菌)亦有顯著抑制作用。多項研究指出,紅麴中的活性成分,如紅麴色素、聚酮化合物等,能破壞真菌細胞結構或抑制其孢子萌發,有效對抗念珠菌、麴黴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助人規避黴菌感染之害。此「抗真菌」特性,使其在食品防腐及潛在醫學應用上均具價值。

然而,談及紅麴之「抗病毒」效用,現有研究不如其抗菌、抗真菌般廣泛且明確。雖然部分初步體外或動物實驗曾探討紅麴特定提取物或化合物對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的潛在抑制作用,但其直接的抗病毒機制、作用強度及臨床效益仍需更深入、大規模的研究證實。故針對紅麴在抗病毒方面的藥理機制與應用,尚待學界投入更多精力探究。

5. 抗氧化

紅麴,作為傳統中醫藥材及天然發酵產品,其藥理功效日益受到現代科學的關注。核心在於其所含的活性成分,不僅因降脂特性聞名,更展現出顯著的抗氧化能力。現代生活中,人體不斷遭受內外源性氧化壓力的挑戰,產生過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OS)。這些自由基高度不穩定,會攻擊細胞膜、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導致細胞功能障礙與組織損傷,進而加速衰老進程並誘發多種慢性疾病。

紅麴中所含的複合生物活性物質,包括紅麴色素、多酚類及可能存在的其他次級代謝產物,能夠協同作用以中和這些有害的自由基。其抗氧化機制可能涉及直接清除自由基,或提升體內固有的抗氧化酶系統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等。透過這些作用,紅麴能有效降低細胞的氧化應激水平,保護細胞及組織免受氧化性損傷。此種保護作用對於維持細胞結構完整性、延緩組織及器官的老化至關重要。長期而言,這有助於預防因慢性炎症和氧化損傷引起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某些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及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進展。紅麴的抗氧化潛力,使其在維護整體健康、築固身體防禦機制方面,扮演著積極角色。

6. 降血壓

紅麴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發酵食品,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藥理研究日益深入,特別是其對於心血管健康的影響,尤其在血壓調節方面展現出獨特潛力。科學分析揭示,紅麴中富含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其中被統稱為「紅麴菌素」的物質群,被認為是其發揮降血壓功效的核心成分。

其作用機理集中於對血管張力的精確調控。高血壓的發生常與血管持續性收縮、血管阻力升高密切相關。紅麴的活性成分能夠顯著抑制血管的過度收縮,這是達到降壓效果的關鍵一步。此抑制血管收縮的藥理途徑,主要透過干預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的鈣離子(Ca2+)穩態來實現。

具體而言,紅麴菌素能減少血管平滑肌細胞膜上鈣離子通道的活性,從而阻滯細胞外鈣離子向細胞內的流入。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升高是血管平滑肌啟動收縮的必要條件,當紅麴成分作用於此機制,抑制了鈣離子的大量湧入,便有效限制了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血管平滑肌無法有效收縮,維持於舒張狀態。血管舒張則直接聯動外周血管阻力的降低,進而達到血壓下降的目的。這種透過調控血管活性、影響鈣離子動態來穩定血壓的機制,為紅麴在輔助高血壓管理上的潛在應用提供了堅實的藥理學基礎。

7. 降血脂

紅麴作為一種傳統發酵食品,其在降低血脂方面的藥理功效已獲得現代科學的深入研究與證實。其主要活性成分為「紅麴菌素K」(Monacolin K),此物質在化學結構上與臨床上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他汀類」(Statins)高度相似。

紅麴菌素K的作用機制,在於能有效抑制肝臟細胞內關鍵的膽固醇合成酵素——HMG-CoA還原酶的活性。這條途徑是體內膽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步驟,透過阻斷此酵素作用,紅麴能顯著減少內源性膽固醇的生成,尤其是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即俗稱的「壞膽固醇」。

除了降低LDL-C,研究亦指出紅麴菌素K有助於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即有利於心血管健康的「好膽固醇」水平。LDL-C的降低配合HDL-C的提升,對於整體血脂平衡及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具有重要意義。綜合其藥理作用,紅麴對於改善高血脂症,以及由高血脂引起的血管阻塞、瘀血阻絡等心血管問題,如胸痹(心絞痛)、部分中風後遺症等,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輔助方式。

8. 降血糖

紅麴,這種源自中國傳統的發酵產物,從《本草綱目》的記載到現代科學研究,其健康效益日益受到矚目。除了廣為人知的降膽固醇功效,近代研究也揭示了紅麴在調節血糖方面的潛力。

紅麴降血糖的藥理作用,主要推測與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有關。其所含的蒙納可林(Monacolin)及多種次級代謝產物,被認為能改善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使身體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此外,紅麴顯著的抗氧化與抗炎特性,對於降低胰島素阻抗具正面意義。透過減輕慢性發炎和氧化壓力,紅麴可能助於維護胰臟β細胞功能,並保護身體組織免受高血糖損傷。

部分研究也指出,紅麴可能影響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或調節肝臟的葡萄糖生成,從而協同降低餐後及空腹血糖。這種多面向的作用,使其不僅是單純的降糖劑,更是一種從多面向改善整體代謝健康的天然物質。其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的傳統應用,也間接呼應了其對人體循環代謝系統的正面影響。紅麴在穩定血糖上的具體機制仍在深入研究中。更多資訊可參考:近代科學家證實

紅麴的炮製


  • 篩淨灰屑,揀去雜質。
  • 紅曲炭:
    • 將淨紅曲微炒,使外部呈黑色,內部呈老黃色為度。
    • 噴淋清水,冷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紅麴注意事項

  1. 脾陰不足及無食積瘀滯者慎用:紅麴性質溫燥,脾陰不足者易生內熱,食積瘀滯者應優先調理。
  2. 無積滯者勿用:紅麴能消積化滯,無積滯者服食恐傷正氣。
  3. 善破血,無瘀血者禁使:紅麴活血化瘀,無瘀血者不宜服用,以免出血。
  4. 忌同神曲,脾陰虛胃火盛者勿用:神曲為消食藥,與紅麴同用恐損傷脾胃。脾陰虛胃火盛者服食紅麴易化燥傷津。
  5. 能損胎:紅麴活血,孕婦服用恐致大出血,應避免使用。
  6. 避免與含菸鹼酸的藥物合併使用:紅麴含有菸鹼酸,與其他含菸鹼酸的藥物併用可能增加副作用,幹擾肝臟功能。
  7. 服用降血脂藥物者勿用:紅麴與降血脂藥物成分相同,併用可能造成過度降血脂,應密切監測。
  8. 服用紅麴時避免飲用葡萄柚汁:葡萄柚汁會提高降血脂藥物血中濃度,併用紅麴可能造成過量藥物攝取,應避免之。

紅麴相關的方劑


紅麴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動脈損傷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疼痛積滯消化不良吐血心絞痛冠狀動脈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