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方劑「神效點金丹」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利水消腫: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消腫之功效。方劑中若有脾虛濕困、水濕停滯之症,則蒼朮可助其健脾燥濕,利水消腫,使水濕代謝通暢。
-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蒼朮亦具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功效。若方劑中伴有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疼痛或瘙癢症狀,蒼朮則可驅散風寒,止痛止癢,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神效點金丹」方劑中包含「紅麴」,其加入有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紅麴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
- 降脂降壓:紅麴含有天然的「莫納可林K」,具有降脂降壓的功效,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此外,紅麴還具有健脾開胃、促進消化等功效,對於整體的健康也有益處。
「神效點金丹」方劑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 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香附亦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亦有療效。
因此,香附在「神效點金丹」中,可發揮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等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提升。
神效點金丹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 疏風解表,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作用。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白芷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祛風除濕,止癢止痛: 白芷還具有祛風除濕、止癢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病症。在神效點金丹中,白芷可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其治療效果。
總之,白芷在神效點金丹中起到疏風解表、通鼻竅、祛風除濕、止癢止痛等多重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方整體的治療效果。
「神效點金丹」方劑中含有「烏頭」,其原因主要有二:
- 溫陽散寒:烏頭性熱,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解毒之效。對於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麻木、肢體不溫等症狀,烏頭可起到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
- 祛風除濕:烏頭亦有祛風除濕之效。對於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肢體沉重等症狀,烏頭可起到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作用。
然而,烏頭為劇毒藥物,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點金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折傷」(即骨傷、跌打損傷),主要功效為「接筋骨」,透過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理氣散結以促進損傷修復。古方以丸劑形式服用,強調不可過量(「恐麻人」),顯示其藥性峻烈,須謹慎使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蒼朮(1兩)
- 性味辛、苦、溫,歸脾、胃經。
-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散寒。
- 在此方中,蒼朮能祛除經絡濕氣,減少損傷部位的濕腫,並助氣血運行。
紅曲末(1兩)
- 性味甘、溫,歸肝、脾經。
- 功效:活血化瘀、健脾消食。
- 用於折傷,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腫痛。
香附子(1兩)
- 性味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
- 功效: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 針對氣滯血瘀的折傷,香附能調暢氣機,協助活血藥發揮作用,減輕疼痛。
白芷(1兩)
- 性味辛、溫,歸肺、胃經。
- 功效:散寒祛風、消腫排膿、止痛。
- 白芷能舒筋通絡,尤擅治療外傷疼痛,搭配蒼朮增強祛風濕之效。
草烏(1兩)
- 性味辛、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
- 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 草烏為方中峻藥,能強力鎮痛並麻痹局部神經(故須控制劑量),適用於嚴重筋骨損傷的急性疼痛。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活血與理氣並行:紅曲末化瘀,香附理氣,二者相輔相成,改善氣滯血瘀的折傷病機。
- 祛濕通絡:蒼朮、白芷合用,針對損傷後濕濁停滯導致的腫脹僵硬。
- 強效止痛:草烏為關鍵止痛藥,但毒性較強,故以他藥制約並控制劑量。
- 劑型設計:水糊為丸(如雞頭子大)便於服用,酒或茶鹽送下可引藥直達病所,酒助藥力,茶鹽或可緩和草烏毒性。
四、總結
此方以「破瘀、行氣、祛濕、止痛」為核心,針對筋骨損傷後的氣血阻滯與疼痛腫脹,透過溫通峻烈的藥性加速修復。然因草烏有毒,古方特警示不可多服,體現中醫「以毒攻毒」的慎重用藥思維。
傳統服藥法
蒼朮1兩,紅曲末1兩,香附子1兩,白芷1兩,草烏1兩。
接筋骨。
上為末,水糊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5丸,或酒或茶鹽送下。
不可多服,恐麻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點金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 組成:蒼朮1兩,紅曲末1兩,香附子1兩,白芷1兩,草烏1兩。 主治:接筋骨。主治:折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