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白丸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以下兩點藥理作用,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
- 祛風止痛: 烏頭性熱,味辛,入經絡,具有強烈的祛風止痛作用,能夠有效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如肩臂疼痛、腰腿疼痛、關節疼痛等。
- 溫經散寒: 烏頭能溫經散寒,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烏白丸中烏頭的配伍,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並由專業醫師指導使用,以免發生毒副作用。
烏白丸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通鼻竅:白芷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通鼻竅的功效。烏白丸主治風寒外襲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頭昏等症,白芷可協助散寒解表,通利鼻竅,改善鼻塞症狀。
- 解毒消腫,止痛:白芷亦有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烏白丸方劑中,白芷可輔助其他藥物,減輕鼻腔炎症,消腫止痛,加速病症的緩解。
烏白丸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能有效祛除痰濕,改善呼吸道症狀。烏白丸主治痰飲喘咳,蒼朮的加入可助於祛除痰飲,緩解喘咳症狀。
- 健脾益氣:蒼朮味辛、性溫,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進一步助於痰飲的祛除。烏白丸中常配伍其他健脾藥,蒼朮的加入可增強整體健脾益氣之效,改善患者的體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白丸」主治功效分析
「烏白丸」在眾多醫書中都有記載,但主治功效主要分成兩大方向:
一、消積化痰、行氣止痛
此為「烏白丸」最主要的功效,適用於多種積證,包括酒積、食積、痰積等。
文獻依據:
- 《醫學入門》:「肉癖酒癥,烏白白芥阿魏收功;……烏白丸……治酒積,消食化痰。」
- 《雜病源流犀燭》:「二曰酒積……方用……烏白丸。……烏白丸……此方兼消痰積食積。」
- 《雞鳴錄》:「痰酒食積,……名烏白丸。」
- 《類證治裁》:「〔初積〕,烏白丸……」
- 《沈氏尊生書》:「方用……烏白丸」;「今增損五積丸更妙。又曰:積初為寒,宜辛溫消導,……烏白丸」
治療原理:
從文獻記載的組成來看,「烏白丸」的成分多為:烏梅、生薑、白礬、半夏、神麯、麥芽、陳皮、青皮、莪朮、丁皮、大腹子、枳殼等。這些藥物具有以下功效:
- 烏梅、白礬: 收斂、化痰。
- 生薑、半夏: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化痰。
- 神麯、麥芽: 消食化積。
- 陳皮、青皮、莪朮、丁皮、大腹子、枳殼: 行氣、破氣、消積。
綜合以上藥物功效,可以看出「烏白丸」以溫中散寒、消食化積、行氣導滯為主要治療原則。針對飲食、痰飲停滯於中焦,氣機不暢所致的積證,能夠有效改善症狀。
二、小兒頭風、聤耳
此功效主要見於《活幼心書》。
文獻依據:
- 《活幼心書》:「治五六歲以上小兒,頭風苦痛,或一邊作痛,及療耳聤耳。」
治療原理:
《活幼心書》中「烏白丸」的組成與其他醫書不同,主要為:綿川烏、草烏、白芷、蒼朮。
- 川烏、草烏: 祛風散寒、止痛。
- 白芷: 祛風止痛,通竅。
- 蒼朮: 燥濕健脾。
此方以祛風散寒止痛為主,針對小兒頭風、聤耳等病症,可能與外感風寒、痰濕阻滯有關。
總結
「烏白丸」是一個多用途的方劑,主要功效為消積化痰、行氣止痛,用於治療酒積、食積、痰積等;其次,也可應用於小兒頭風、聤耳等病症。不同醫書記載的「烏白丸」組成有所差異,其治療原理也略有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辨證使用。
傳統服藥法
綿川烏(湯浸潤,略炮,去皮臍)1兩,草烏(略炮,去皮)1兩,川白芷1兩,蒼朮(如上制)1兩。
上藥銼,焙,為末,用生蔥汁合面糊丸,如綠豆大。慢火焙乾,晴曬亦好。
每服30丸至50丸,或70丸,食後、臨臥用溫清茶送下。
取蔥汁法:用生蔥不去根、葉,入水同搗爛取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白丸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白丸,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六引《聖惠》。 組成:草烏7個(生用),礬少許。 主治:牙痛,諸藥不效者。
烏白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綿川烏(湯浸潤,略炮,去皮臍)1兩,草烏(略炮,去皮)1兩,川白芷1兩,蒼朮(如上制)1兩。 主治:5-6歲以上小兒,頭風苦痛,或一邊作痛,及聤耳。
烏白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烏梅1斤,生薑1斤,白礬半斤,半夏半斤(搗勻,用新瓦夾定,火焙3日夜),神曲4兩,麥芽4兩,陳皮4兩,青皮4兩,莪朮4兩,丁皮4兩,大腹子4兩,枳殼4兩。 主治:消食化痰。主治:酒食痰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