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瘤膏

枯瘤膏

KU LIU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腎經 25%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枯瘤膏中含有烏頭,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功效。烏頭性溫熱,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對於寒邪凝滯、氣血瘀阻導致的瘤腫、結節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此外,烏頭還具有消腫止痛的效果,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促進病竈的消散。然而,烏頭毒性較大,使用時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枯瘤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劑古籍記載主治「瘤」,乃古代針對體表贅生腫瘤之外用腐蝕療法。其核心功效為「蝕瘡去腐」,透過強烈腐蝕性使瘤體組織壞死脫落,屬「以毒攻毒」之峻烈手段,適用於古時無手術條件下之體表良性瘤贅(如癭瘤、脂瘤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灰類藥物為主體,發揮腐蝕作用

    • 草烏、川烏:均含鳥頭鹼,毒性強烈,燒灰後仍具刺激性,可破壞局部組織。
    • 礦石灰(生石灰):遇水生成氫氧化鈣,具強腐蝕性,直接使蛋白質變性壞死。
    • 桑柴灰、蕎麥秸灰:含鹼性成分(碳酸鉀等),輔助軟化角質,增強滲透。
    • 桑耳、桑朽木:傳統認為能「朽物化痰」,燒灰後取其物理性腐蝕與吸濕收斂之效。
  2. 製法強化藥性協同

    • 諸藥燒灰後混合,以水煎淋濃縮,過程使礦石灰與其他灰質反應,形成高濃度鹼性溶液(如氫氧化鉀),進一步提升腐蝕力。
    • 「以十碗取一碗」極度濃縮,確保藥性峻烈,點塗後使瘤體局部脫水、蛋白質凝固,逐步黑腐。
  3. 治療原理推演

    • 直接破壞:高鹼性藥糊使瘤體組織細胞脫水壞死,形成黑痂。
    • 逐步去腐:反覆點藥、刮除,分次清除腐肉,避免一次性大創面(類似現代化學燒灼術)。
    • 以蝕代切:古代無菌條件有限,此法可減少開放性創口感染風險,藉腐蝕達成「無血去瘤」。

中醫理論對應

  • 「腐肉不去,新肉不生」:強制腐蝕為「祛邪」手段,後期需搭配生肌藥促進癒合。
  • 「藥性趨下」:桑灰、蕎麥灰具沉降之性,傳統認為可引藥下行,針對下焦體表瘤贅(如陰瘤)或具協同效應。

此方體現古代「峻藥攻積」之思路,以金石毒藥結合草木灰燼,形成物理化學複合腐蝕力,適用於古時特定醫療環境。然其組成毒性劇烈,現代臨床須嚴謹評估適應症與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草烏4兩,川烏2兩,乾桑耳1兩半,桑朽木1兩半,礦石灰1碗,桑柴灰1碗,蕎麥秸灰1碗。
上將草烏、川烏、桑耳、桑朽木共燒成灰,和礦石灰、桑柴灰、蕎麥秸灰一處,裝入酒漏內,以棕塞其漏竅,用水1鬥煎滾淋汁,慢火熬濃,以10碗取1碗為度,以厚實瓷器收貯,密封固。
如用,入礦石灰調勻為糊,點瘤頂上,以濕紙數重貼藥上,如若未乾不須貼,若留久藥乾,以唾調塗。直待十分黑腐,以刀剪刮取之,腐肉未盡,又點又刮,如怕剪刮者,卻用井金散點之,以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

相同名稱方劑


枯瘤膏,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甘草。 主治:小瘤。

枯瘤膏,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 組成:草烏半斤,川烏4兩,乾桑耳3兩,桑朽木3兩,細白石灰3碗(陳者),桑柴灰2碗。 主治:瘤。

枯瘤膏, 出處:《準繩·瘍科》卷五。 組成:草烏4兩,川烏2兩,乾桑耳1兩半,桑朽木1兩半,礦石灰1碗,桑柴灰1碗,荞麥稭灰1碗。 主治:六瘤、瘰、癧、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