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烏丸中含有烏頭,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烏頭性熱,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三烏丸主治寒濕痹痛,症見肢體沉重、痠痛、屈伸不利,而烏頭可溫經散寒,驅除寒濕,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活血通絡,止痛定驚: 烏頭亦有活血通絡、止痛定驚的作用。三烏丸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川烏、草烏等,共同發揮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痹痛、麻木、肢體拘攣等症狀。
三烏丸方劑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在於巴豆的峻下作用:
- 破積泄熱:三烏丸為攻下逐瘀之劑,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氣血凝滯所致的症狀。巴豆性烈,能瀉熱通便,破除瘀積,有助於清除體內積聚的病邪。
- 引藥入經:巴豆味辛性熱,能開通腸道,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吸收和傳導,促進其他藥物的藥效發揮,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慎用,需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避免引起腹痛、腹瀉、噁心等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烏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諸般赤白痢」。赤白痢乃中醫痢疾之證型,症見大便夾雜赤白黏凍,赤者為血,白者為膿,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腸道,氣血瘀滯所致。小兒臟腑嬌嫩,易受邪侵,此方以草烏為主藥,取其峻烈之性,攻逐腸道濕毒,另配合特殊炮製法,調和藥性,以達止痢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材選擇與炮製用意
- 草烏三制:一生(生用)、一炮(炮製)、一燒灰(煅存性),三者同用,各具深意:
- 生草烏:性辛熱大毒,善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生用取其峻猛之性,直折腸道濕熱毒邪。
- 炮草烏:經炮製後毒性稍減,藥性溫和,既助生烏祛邪,又緩和其暴烈之性,免傷正氣。
- 燒灰草烏:煅炭存性,取其收澀之力,既能止血治赤痢,又可吸附腸道穢濁,現代觀之或具吸附毒素作用。
- 組合邏輯:三種炮製法並用,涵蓋「攻邪(生用)—調和(炮製)—固澀(燒灰)」三個層次,既祛病因(濕熱毒),又調病理(氣血瘀滯),兼顧症狀(痢下赤白)。
- 草烏三制:一生(生用)、一炮(炮製)、一燒灰(煅存性),三者同用,各具深意:
輔料與劑型設計
- 醋麵糊丸:醋味酸收,能增強草烏收澀止痢之效;麵糊為丸,緩和藥性,保護腸胃,適合小兒服用。
- 粟米大小:劑型細小,便於小兒吞嚥,體現古代對兒科用藥之謹慎。
- 倒流水送服:倒流水(回旋之水)中醫認為其性下趨,助藥力直達下焦腸道,加強治痢效果。
治療原理推論
- 祛濕熱毒邪:草烏辛熱,能燥濕解毒,針對痢疾之濕熱病機,尤其生烏與炮烏協同,一舉攻邪。
- 活血止血:生烏散瘀,燒灰止血,赤白兼顧,調和氣血。
- 標本兼治:生烏治本(病因),燒灰治標(症狀),炮烏居中調節,共成「攻不傷正,澀不留邪」之方。
此方體現古代「以一藥多製,配伍增效」之巧思,然其毒性風險需透過炮製與劑量控制,現代應用須謹考。
傳統服藥法
草烏(一生,一炮,一燒灰,各去皮臍)。
上為末,醋面糊丸,如粟米大。
每服50丸,倒流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三烏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川烏1個,草烏1個,巴豆7個。 主治:小兒諸般赤白痢。
三烏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六○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草烏(一生,一炮,一燒灰,各去皮臍)。 主治:小兒夾驚吐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